第一千九百六十二章 講武堂
字數:4196 加入書籤
離著那一天,都已經不是很遠了。原本黃瓊以為習武之人,因為習武強身健體,身子骨肯定比那些書生要好的多。但段錦和何瑤相繼的去世,劉虎的病重,讓黃瓊才發現原本自以為的,隻是自己以為的。習武之人,非但壽命未必真比那些文人長。甚至一些功夫,反倒是還傷身。就像是劉虎練習的這種,純粹至剛至陽功夫,要麽純陽之體不破,要麽便要陰陽調和。
可劉虎孩子都倆了,自然已經不是純陽之體。下體又被打壞了,也無法陰陽調和。陽氣過重,反噬了身體,反倒是傷了自身的經脈。最終在年級才過五旬,便纏綿於病榻。所以,很重視的黃瓊,將老李專門留了下來,為身邊的心腹幹臣,以及友人治療、調理。如今已經到了年老體衰的,可單單是這幾個人。傅遠山眼下已經將七十許人,雖說頭腦依舊是相當夠用。
但精力,已經是大不如之前了。偶爾在論事時,還出現打瞌睡。年老力衰,又不想被人說貪戀權位。傅遠山已經多次上書致仕,但都被黃瓊留下來。黃瓊甚至提出,傅遠山可以不用上朝。每隔幾日,進宮與自己討論一些事就好。為了褒獎傅遠山,黃瓊還禦筆欽封傅遠山為忠勤伯,並首設集英殿大學士,以傅遠山為首任集英殿大學士。成為大齊朝文官封爵第一人。
還賜傅遠山,百年之後陪葬皇陵。這也是黃瓊,對這位忠心耿耿,多次協助自己穩住大局的老臣,最高的褒獎與禮遇。而黃瓊也公開在大朝會上表態,文官隻要忠心體國,一心為朝廷辦差,為朝廷考慮。朝廷不僅一樣要給與爵位,還要給於其他的禮遇。不僅要讓文官,一樣有各種殊榮,還要讓文官身後也無憂。不止這些,黃瓊還給傅遠山家族,在遼寧路的韓州。
賞賜了莊子兩處,足足三千畝地。這批地是原北遼的投下軍州,齊軍席卷整個北遼東京道之後,便將所有以契丹貴族,掠奪漢人、渤海人與高麗人,組建的頭下軍州都沒收。賞賜給傅遠山的這兩處莊子,便是沒收的北遼頭下軍州之一。原本傅遠山是死活不肯受的。用他的話來說兒孫有能力,用不著給他們留多少錢。兒孫沒有能力,留下太多錢,反倒是害了他們。
隻是雖說對傅遠山的風骨,越發的敬重。但這並不影響,黃瓊想要照顧傅遠山的後人。尤其是在傅遠山,身子骨越來越差的情況之下,黃瓊不想失去這位亦師亦友的老臣。而傅遠山的身體,也引起了黃瓊,對那些為國為民半生老臣,身子骨擔憂。畢竟不僅傅遠山,於明遠的年紀也越來越大。而且為國征戰沙場多年,身上還有舊傷的於明遠,身子骨還不如傅遠山。
在黃瓊看來,賞賜莊子、賞賜地,還不如讓這些老臣多活幾年。所以,黃瓊讓老李放下其他的事情,專心為這些老臣調理身子。雖說下一輩都已經成長了起來。吳紫玉的兒子,還有侄兒在滅遼之中,都表現的極為出色。像是劉虎侄兒,如今年級輕輕便已經是四品武官了。但年輕一輩,還沒有完全的成長起來。還需要於明遠這樣的老將,幫著自己來把控著大局。
崇德二十二年,幾經考慮的黃瓊,最終還是下決心成立武學堂。不僅將這座武學堂,直接設立在了京兆城外的,原禦林八軍演兵場,還親自起名為講武堂,並親手寫下了永遠忠於皇帝,永遠忠於大齊,愛護天下民眾,悍不畏死保家衛國。自己親任山長,於明遠兼任祭酒。歐陽善任專職祭酒。所有的先生,都是由黃瓊從四大營、西京大營,以及邊軍中精挑細選。
這些被調任到講武堂的武官,基本都是實戰經驗極其豐富。但卻因為種種的原因,年齡上已經到了晉升的極限。講武堂向天下平民中招收生員,包括軍中的士卒,在年齡達標的情況之下,都可以報考。但不招收宗室與勳貴家子弟。講武堂分為步軍目、馬軍目,以及火器目。不過,這個講武堂招生,有一個硬性規定,那就是至少私塾要讀三年,或是識字滿五百以上。
除了在京兆成立陸師講武堂之外,還在密州成立水師講武堂。同樣由黃瓊這位帝王兼任山長,楊繼元兼任祭酒。招收的子弟,一樣是從平民之家選用,要求也是一樣的。為了是科目之中,增加了一個專門使用司南的勘察科。教官選拔,基本與陸師相同。在黃瑞楓南下返回之後,黃瓊將朝政基本上移交給了他。自己則將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這兩座講武堂之中。
不僅自己兼任兩家講武堂的山長,還在兩座講武堂的院子裏麵,樹立了自己騎馬的石像。生怕自己像是後世那個王朝一般,被自己親手訓練的新軍掘了王朝命運。所以,兩座講武堂的校訓,第一條都是忠君愛國,忠於皇帝便是忠於國家。在學員入校之後,幾乎承受著洗腦似教育。除了學習馬步軍近戰、陣法,以及基礎帶兵和火器等諸知識外,還要接受忠君教育。
而且黃瓊定下來,兩個講武堂的山長,一律隻能由大齊曆代帝王兼任。自他而起的大齊曆代帝王,每年至少要去陸師講武堂視察三次,水師講武堂視察兩次。步軍講武堂所培訓武官,在學習兩年後,還要在指定諸軍之中見習一年,才分配到諸邊軍、其他諸營,包括各地駐防八旗軍中任職。而駐軍就地提拔的武官,必須要到講武堂進修一年,才允許回到軍中任職。
無論水師,或是陸師,學生考入講武堂開始,便一律授授予從九品武官之職,享受從九品武官的俸祿。諸軍見習之後,晉升為正九品武官依照所學科目不同,分發到諸軍任職。而陸師講武堂,所有的科目都皆有黃瓊親自選定。除去軍中常見的陣型、軍法、兵法之外,還要加上地形、旗語、號角等軍中常見知識。以及習練馬術、馬上劈殺等傳統的馬步軍教練科目。
此舉一推出,飽受平民子弟歡迎。畢竟很多人因為家庭的原因,雖說也讀了一些書。但所學的東西,也僅限於識字罷了。考科舉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這些人又不想像父母一樣,一輩子都禁錮在土地上。經商風險太大,成本也實在太高,根本不是他們能夠負擔得起的。考科舉,自己那點墨水估計連一個童生考都過不了。如今朝廷新開的講武堂,給了他們一些希望。
雖說身體與其他要求高一些,今後上戰場的幾率也很大。但畢竟可以做官,而且入學便享受從九品官的俸祿。不僅不用與學文一樣,需要家裏拿出大把錢作為束修,還可以為家裏麵掙錢。這無疑受到了那些小地主家庭的歡迎。尤其是自從兩座講武堂開設後,朝廷便不再招收武舉。最為關鍵的是,與之前需要比試箭法,武藝,還要舉什麽石鎖一類力氣活武舉相比。
考取兩座講武堂,除了身體上和識字的要求之外,其他都是進入講武堂後,由朝廷統一培養,這就相對簡單多了。更何況,隻要被取中一律視為天子門生。入學後,還有俸祿可以拿,不僅不用花錢不說,還可以掙錢,這無疑給貧家子弟出頭,帶來另外一條路。至於將來可能要打仗,那就算不得什麽了。這人活一生,就是在家種地,誰也不保證能不能出什麽意外。
若是黴運來了,沒準喝口水都會噎死。至於不準許信仰任何宗教,那不信就是了。反正年輕人,本身信各種宗教的就不多。與家庭的前途相比,信仰也不那麽重要。最關鍵的是,考生畢業之後,還可以得到天子親自接見,佩劍由天子禦賜,這更是無上榮光。所以,講武堂一開始招收考試,普通家庭的孩子便報名如潮。哪怕兩座講武堂,首批分別隻招收三百人。
可報名的,足足有三萬多人。甚至很多人,都是從川西路與雲南路,還有廣南西路趕來的。而第一批學員報名考試的時候,黃瓊不僅與皇次子親自坐鎮。而且考題,還是黃瓊親自出的。第一批考上的學員,作為水陸二師講武堂第一批學員,由黃瓊與雍王爺,親自在他們的棉甲上,插上紅色的盔纓。入學考試前二十的學員,盔纓還是特賜的黃色,以便給與特別的重視。
其實,舉辦講武堂,是黃瓊從開始監國,便一直開始琢磨的。因為對於目前軍中,高級武官都被勳貴家族,或是那些武官世家給壟斷了。這些將門子弟,將所謂的世代傳承的兵法與心得,都牢牢的捂在手中。然而他們的子弟,卻是日漸的不堪使用。像歐陽善那樣,幾乎可謂是毛鱗鳳角。而平民出身的武官,像雍王妃父親那樣,哪怕再有才學,卻是升遷極為困難。
大多數,都困在四五品左右。趙無妨之所以能夠幸運的突出來,除了遇到了一個好上司於明遠之外。便是遇到了不拘一格選人才的自己。若是換了自己老爺子在位的時候,恐怕一輩子最多也就止步於,那個大營都指揮使,或是那一路的節度副使罷了。若是放任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不僅武將會出現斷代,軍中眼中缺乏新鮮血液,會導致軍隊戰力大幅度下降之外。
更為嚴重的是,會讓整個武官體製形成僵化。在軍中,形成或大或小的利益集團。曆代王朝到了中期之後,首先敗壞的往往便是武官集團。大多數的原因,便是整個武官集團被一些人,或是某些利益集團牢牢的把持住。使得能征慣戰的將領,越來越少。可開辦講武堂,也一樣讓黃瓊頭疼,實在擔心科舉出來的文官,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在軍中也同樣的出現。
所謂的文官,以師生、同年、同鄉之間相互為紐帶,並且相互為犄角結黨營私。這一套,若是放在武官上,後果恐怕更加的嚴重。便是千年後,某位靠著校長經曆,組建了一支還算強大,隻聽自己的軍隊。不是一樣存在大大小小的,以同窗、師生或是同鄉為基礎的團體?
手機站全新改版升級地址:.,數據和書簽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