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胡漢對峙

字數:3691   加入書籤

A+A-




    廣年侯周飛接到沮授的信件,不敢獨自做主,畢竟建立一支五萬騎兵的涼州軍,可不是僅有錢糧就能辦到的,必須有數量眾多的各級軍官、文吏,武器馬匹等,於是先回信沮授,暫招兩萬,並立即寫信向高順請示。

    高順收到信件,感覺辦法可行,這樣的話可多了一支機動性強的騎兵,便於將來爭奪涼州,且皇帝劉宏僅有幾個月的壽命,這種軍隊還沒建立起來,估計皇帝就不在了,不會引起皇帝的不滿。

    於是高順回信同意的同時,派出五萬騎兵需要的武官和文吏前去支援沮授,並調顏良去沮授手下,幫助組建涼州騎兵。

    這樣,等涼州軍組建完畢,高順勢力的騎兵數量接近二十萬,將成為大漢最強軍事集團;高順心中不由得意,不過他沒有自傲,若沒有係統的幫助,他即便組建這麽多的軍隊,也無力承擔這麽多的軍費支出。

    經過半個多月的整頓,安定郡南部局勢非常穩定,各縣官府開始正常運行;沮授坐鎮臨涇縣城,兼任太守的職責。

    徐晃的兩萬騎兵已北上朝那城支援麹義,希望引羌人出戰,好收複蕭關。

    程武在臨涇訓練新招募、收編的一萬五千騎兵;他直轄的五千騎兵,有一千人駐守臨涇縣城,一千五百人負責不斷向朝那城運輸糧食輜重,還有兩千五百人分成五部分,每個部曲看押四千羌人俘虜。

    一月底,顏良到達臨涇城,沮授大為高興,立即與顏良一起率領程武剛剛訓練好的一萬五千騎兵北上;同時命令北地郡太守程誌(程誌遠)率領一萬五千騎兵前往朝那城支援作戰。

    程武留守臨涇縣城,確保後勤物資的供應,以及地方穩定。

    漢軍支援部隊不斷到達朝那城,漢軍數量日漸增多,蕭關的胡人守軍不淡定了,內心非常恐懼,連續向高平城的首領求援。

    此時高平城內的胡人意見也出現了嚴重分歧。

    有人認為,漢軍集結這麽多軍隊,後勤線長,後勤供應困難,必然不會長期對峙,否則僅是物資消耗便是天文數字,漢軍現在肯定急於與他們決戰,若是出兵,正中漢人詭計,當前宜堅守蕭關,漢人必會知難而退。

    也有人認為,蕭關以北,還有大片的土地,漢軍必然不會看好那些荒地,沒有必要與漢軍強硬對抗,保持實力為上策;比如,現在漢軍也僅僅是占領了北地郡的南部,而沒有收複北部,安定郡的情況類似。

    還有人認為,一定要重創漢軍,讓漢軍明白羌人的強大,否則以後還會繼續來騷擾他們,長此以往,他們會疲於奔命,不利於穩定。

    更多的人則是小視漢軍的戰鬥力,認為漢軍騎兵不堪一擊,漢軍依仗的是城池的防禦。

    不管怎麽說,蕭關和高平城是他們的底限,若是失去這兩個地方,則他們將永無寧日,漢軍可隨時出蕭關或者高平城而襲擊他們的邑落。

    現在漢軍集結在朝那城,已嚴重威脅到他們的生存安全,最終,他們決定,先派兵支援蕭關前線,根基形勢發展再決定下一步的計劃。

    在軍師沮授到達朝那城之前,麹義以堅守朝那城為目的,一直沒有發動對蕭關的攻擊,胡人也未出擊,雙方對峙,相安無事。

    一月底,沮授到達朝那城,且朝那城集結起了近十萬的軍隊,眾人心中便有了必勝的信念,準備與羌人進行決戰。

    此時,羌人心中更加恐懼,駐守臨涇縣城的兩萬軍隊已投降漢人,且他們繼續向朝那城增兵,局勢對他們越來越不利。

    若是能擊敗漢軍,他們還是希望在蕭關以南的地區生活,這麽水草更加豐盛,且能從漢人手中貿易到更加廉價的物資,他們的生活會好很多,若非逼不得已,他們才不願意去蕭關以北的苦寒之地生活。

    與漢軍的決戰已不可避免,否則即便他們撤出蕭關和高平城,漢軍騎兵也會窮追不舍。

    胡人被逼無奈,陸續集結起十五萬軍隊,並向蕭關集中。

    二月初,胡人十五萬軍隊包圍朝那城,將朝那城包圍的水泄不通,他們感覺,即便不攻城,漢軍城內的輜重頂多堅持一個月。

    朝那城內有八萬軍隊,不過隻有不到一半是老兵,剩餘的大部是剛組建起來的新兵,雖說涼州兵彪悍勇猛,畢竟他們都沒有戰鬥經驗,沮授不想硬拚。

    沮授命令步兵嚴守城池,各部官兵不得命令嚴禁出戰;麹義、徐晃、顏良和程誌四人,每人坐鎮一城門。

    在這段時間裏,沮授每日端坐城頭,密切注意胡人動向,並不斷觀察、研究胡人習性。

    朝那城四周二百裏之內已堅壁清野,胡漢百姓要麽參軍,要麽被遷移到南方幾縣安置,羌人外出掠奪皆無果而歸,現在他們更不敢分兵,派大軍南下劫掠,否則易被漢軍各個擊破。

    圍城胡人分成四部,每部有三萬士兵,總共十二萬人參與圍城,還有三萬留守蕭關,保證他們後路安全。

    這麽多的胡人軍隊包圍朝那城,每日消耗的輜重數量非常龐大。

    現在,胡人軍隊士氣高漲,涼州叛軍包圍陳倉,朝廷救兵遲遲不到,現在他們又包圍朝那城,漢軍已無可派的援軍,勝利必將屬於他們羌人的,隻要叛軍占領陳倉,他們擊敗此處的漢軍,涼州此後便是他們羌人的天下。

    可惜的是羌人部落各自為政,沒有結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他們的想法注定要落空。

    朝那城內也出現了嚴重的分歧。

    麹義希望主動出擊;顏良希望每日鬥將,打擊羌人士氣;徐晃建議每日可不定時派小股部隊出擊,不斷騷擾羌人,積少勝為大勝。

    軍師沮授不為所動,堅持繼續對峙,隻要羌人不攻城,且城內糧食充足的情況下,絕不出擊。

    眾人不解,沮授信心十足,對眾人的質疑笑而不語。

    這次顏良帶來了高順的信件,高順在信中告訴沮授,陳倉羌人叛軍必敗於二月。

    沮授分析高順的判斷,感覺非常有可能,陳倉被圍幾個月,寒冬將要過去,卻無任何戰果,且左將軍皇甫嵩和前將軍董卓的朝廷大軍卻日漸逼近,給了叛軍強大的壓力;羌人物資消耗巨大,肯定思歸而無心戀戰,等到叛軍回撤,官軍趁勢追擊,肯定能大獲全勝。

    沮授認為,若是陳倉羌人叛軍敗逃,此處的羌人必受影響,士氣大跌之下,必不敢堅持太久,此乃決戰的最佳良機。

    現在已是二月中旬,不需要等待多久,便會有好消息傳來,沮授命令官兵一麵做好決戰準備,一麵要求官兵繼續耐心的對峙。

    城外的胡人心中卻非常高興,漢軍不出擊,說明是懼怕了他們,隻需城內物資消耗完畢,勝利就屬於他們羌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