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潛伏三年
字數:4124 加入書籤
高順很豁達,考慮不明白的事情,就不去考慮了,順其自然吧。
既然沒有戰事,那就發展內部。
通過幾個月的思索,他回憶起前世的一句名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在他對此深信不疑,所以重點發展的是教育以及相關的內容。
為此,他先是把算盤推向社會,大大方便了計算效率,迅速被社會各階層所接受。
其次,推出了高氏數字(阿拉伯數字),並在轄區內的各類學校推廣,大大方便了人們的計數,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
再次,推廣標點符號,斷句對他來說太難了,也為後世造成很多困惑。
同時編寫了眾多書籍,先在各學校中推廣。
最先編寫了簡單的《代數》、《平麵幾何》、《立體幾何》,在曆山大學以及州學、郡學、縣學以及軍校中推廣,為科學的發展奠定基礎。
其實裏邊的很多內容與《九章算術》重合,不過高順著重強調了圓周率和三角函數。
此後又組織人員編寫了《格物致知》作為學生讀物,內容龐雜,包含地理、物理、化學、植物、動物、醫學等諸多內容。之所以起這個名字,是希望減少儒家對這類事務的阻力。
《地理》包含氣候環境、大江大河、高山大川、海洋航運、地圖、西域、民族,以及大漢州郡等內容。
《物理》包含力學中的摩擦力、阻力、杠杆、滑輪,以及速度、加速度、重力等內容;其它的電磁、光、熱力學等高順本人也不會,隻得作罷。
天文學有些異想天開,暫時沒有納入。
其它幾科的內容更是簡單,他希望拋磚引玉,有感興趣的人可以把工作繼續下去,將內容更加完善,並希望在逐步完善之後,建立更為細致的研究科目,而不是像曆史上那樣,花上千年的時間專注於學習儒學,而打壓其它學科。
高順現在就向大家推廣一種理念,社會需要分工協作,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沒有全能的人,也沒有全能的學科,各個學科的發展永無止境。
在盧植的軍校,更設立了專門的防禦專業,內容包含步克騎、守城守關、防禦器材等內容,高順希望這個學科的發展,將來用於防禦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入侵。
隨著這些工作的進行,造紙術和印刷術逐步成熟,隻是高順還沒有大量推向市場,隻是小規模的利用,方便自己。
不過高順的工作,明顯有打壓儒學經學的意圖,鄭玄心中對此非常不滿,以身體為由提出辭呈。
高順爽快的批準了,他可不希望因鄭玄而產生一股新的勢力;並讓孔融擔任博士祭酒。
孔融的名氣並不大,但其身世還能被各方所接受,這也算是一種妥協吧;高順也不希望打壓儒學的事情做的太明顯了,畢竟現在他還沒有統一全國。
時間過的很快,轉瞬而逝,幾年時間一晃而過。
董卓在幾年內靠搜刮洛陽富戶的財富、挖掘皇陵裏的財富,維持了下來。
他的水軍已建成,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已把劉磐的水軍驅逐出漢水,並控製了從夏口到夷陵之間的長江水道。
襄陽城岌岌可危,隨時有被攻陷的可能;劉表、蔡瑁等人已提前把家屬送往漢壽城。
董卓感覺南下時機已到,於是要求朝廷把年號從初平七年改為興平元年(196年)。
這幾年,董卓也沒閑著,也在忙於布局。
首先,任命大儒馬日磾為交州刺史,並調張濟的侄子張繡任其校尉,掌管兵權。
馬日磾的家屬皆留在洛陽,便於控製,且其為大儒,忠君愛國,絕不會做出反叛之事。
等他大軍南下之時,便可與交州張繡合擊劉磐。
其次,派南郡郭汜進攻巴蜀,準備搶占巴蜀糧倉,不過遭到劉焉猛烈抵抗,無功而返。
董卓大怒,以謀反罪斬殺劉焉在朝廷為質的兩個兒子,長子劉範和次子劉誕。
最後,派人招降秦關、孫策和笮融等江南勢力,袁術直接沒有招降的可能,董卓亦不願自取其辱。
孫策一口回絕了董卓的示好。
笮融得秦關支持,日子過的舒坦,一切以秦關之命是從,以下屬自居,他心裏明白,離開了秦關的支持,他必會被袁術擊敗,更不是孫策的對手,務必緊緊的抱住秦關的大腿,方能存活於亂世。
秦關和笮融表麵順服朝廷,秦關獲得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一職,笮融獲得了新安郡太守之職,皆成為朝廷命官。
秦關還象征性的向朝廷繳納了少量的稅賦,大約為十萬石糧食,派水軍運送至荊州南郡江陵城。
董卓非常高興,任命秦關為揚州牧,並令其消滅袁術和孫策,這兩人可是董卓非常痛恨的人。
秦關獲得了征伐之權,卻一直隱忍未動。
在董卓的心裏,秦關無論占多大的地盤,也改變不了其為黃巾賊寇的本質,不足為懼;讓其進攻袁術和孫策,隻不過是希望他們相互消耗實力,方便他占領江南地盤。
不過揚州江東幾郡在秦關的經營下人口逐年增加,開墾出大量的荒地,成為肥沃的良田,百姓穩定,富庶程度已遠超徐州,簡直成為世外之地。
高順感歎,消滅了士族和土豪,大大的促進了當地的發展,可見他們就是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絆腳石。
在這幾年了,高順、李強等人忙於造人,戲誌才、郭嘉等家也是人丁興旺,特別是郭嘉的母親,身體更是比以前更加硬朗,每天笑不攏嘴,看著幾個孫子、孫女就高興的不得了。
期間,賈詡和劉曄已拜高順為主。
高順對人員做出調整,賈詡代替郭嘉職位擔任軍謀祭酒。
郭嘉調趙雲處擔任軍師,準備發動對益州戰事。
劉曄由於在高順勢力內沒有露麵,不被外人所知,所以被派往揚州江東,擔任秦關的軍師;劉曄暗歎高順實力的強大,大漢衰亡已不可避免,即便沒有董卓,也不會存在太久了。
此舉隻有魯肅心裏明白,但是他卻不能出麵澄清,這也讓他明白了高順為什麽不許他向江東發展的目的了;為此,他對高順更是佩服,沒想到在全國埋下了這麽多棋子,這權謀不是他能比的,幸虧不是敵人。
中原諸侯也非常老實,不管是曹操還是公孫瓚都沒有發起戰爭。
隻有袁紹心有不甘,他袁家策劃這麽多年,卻敗得一塌糊塗,為他人做了嫁衣。
他明白,董卓搶占富庶的荊州後,必會逐個清除其它諸侯,他還要做最後的抗爭,要發展實力,不到最後,絕不氣餒。
所以,他把目光對準了陳王劉寵,隻需得到陳國的百姓、財富和軍隊,他便有與董卓對抗的資本了。
這時,卻發生了一件令大家震驚的大事,徐州刺史陶謙去世。
未來誰得徐州,必將打破周圍的勢力平衡,這對所有的中原諸侯來說皆不是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