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統一江北

字數:3726   加入書籤

A+A-




    秦關、董卓、劉備和孫權之間的戰爭結束,全國陷入短暫的和平。

    秦關確立了在江南的優勢地位,形勢一片大好,對高順非常有利,他內心非常高興。

    不過劉備和孫權在外,總令高順心中有梗,他又怕曹操出現獨立的問題,便與馬貴和李強進行協商。

    李強道:“主公,不若直接稱王為好,江北可宣布統一了,董卓對此無可奈何。”

    馬貴考慮的長遠,建議道:“主公,不若先讓魯子敬和曹孟德宣布加入我們的勢力,這樣,便可名正言順的收編他們的軍隊,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和建設,方便給朝廷施加壓力。”

    高順有些心動,若是從江北對董卓用兵,就必須加強對荊州北部的建設,便於保障後勤之路的通暢;且這樣的話,便不用再擔心曹操的反叛了。

    而這時,曹操也在擔心,一是擔心高順的猜疑,二是擔心董卓的反擊,要知道,董卓手中還有一支過硬的水軍,而他對水軍卻無能為力,單靠魯肅的水軍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便與陳宮進行協商。

    陳宮現在有些頹廢,找不準定位,不知以後何去何從,非常苦惱;曹操的詢問,讓他計上心來,便建議道:“不如向高君侯提議,公開投靠,這樣,董卓便不敢北上了。”

    曹操沒有更好的辦法,便采納了陳宮的建議,於是兩人立即合計給高順寫信。

    高順收到曹操的信件,心中大喜,他正愁如何向曹操解釋,沒想到他主動提出,省去了很多麻煩,也避免了曹操猜疑,便找來戲誌才、賈詡等人協商。

    戲誌才建議連魯肅勢力一起挑明,這樣,江北之地統一,便於管理。

    賈詡支持戲誌才的建議,這樣的話,可進行大規模建設了,要知道,現在的荊北四郡和司隸兩郡基本沒有百姓,必須盡快移民、建設。

    高順便讓戲誌才給魯肅去信,谘詢魯肅的意見。

    隨後不久,便公開了曹操投靠高順勢力的事情,令天下震驚。

    高順調曹操為幽州刺史,任命曹純和夏侯惇為中郎將,陳宮為參軍,回鄴城任職;重新任命潁川郡、南陽郡、襄陽郡和南郡的太守、都尉。

    曹操從太守之位換為刺史之位,沒有什麽不滿,家族能出了四位中郎將,他已滿足,他們家族已是大漢數得著的大勢力了,若是他再爭官,必遭高順猜疑。

    魯肅自然希望光明正大的投靠高順,便順水推舟的同意了戲誌才的意見;隨後,魯肅宣布加入高順勢力,這不僅令天下震驚,連董卓都難以置信。

    皇帝劉協無比失望,暗中感歎大勢已去,大漢朝廷已無藥可救;他對房良、周飛和馮勇這三位帝婿也失去了希望,他想不通,為什麽三位帝婿兵強馬壯卻不救援朝廷,若是三位帝婿發起號召,冠軍侯也會顧慮他們的實力,而曹操和魯肅必會加入他們一起勤王,現在一切都不可能了,一切都晚了,天下成了冠軍侯的天下。

    高順在名義上完成了對江北地區的統一。

    按照當時的思維,江北地區才屬於中原地區,高順統一江北,兼有益州,便是統一了天下,至於江南蠻荒之地,按照高順現有的實力,旦夕可下,已不足為慮。

    隨後高順進行了行政區劃整合和兵力的重新部署。

    擴大司隸地區的地盤,把陳留郡和潁川郡劃給司隸地區,歸馮勇管轄;又從南陽郡和潁川郡劃出部分地盤,組建魯陽郡,歸司隸地區;至此,司隸地區下轄六郡。

    新設楚州,州治在襄陽城,包含南陽郡、襄陽郡、江夏郡、南郡和西陽郡,共五郡,隻是人口如同司隸地區一樣,太少了,很多縣都沒有百姓,連縣令都不用派遣。

    把梁國劃歸兗州,把沛國和淮陽郡劃歸徐州。

    把合肥郡、九江郡、六安郡和瀘州郡劃歸豫州。

    原幽州牧向榮擔任豫州牧,管轄豫州和楚州,魯肅為軍師;豫州刺史辛評任楚州刺史,歸向榮管轄。

    豫州牧駐地六安城,下轄陳國、汝南郡,汝陰郡、六安郡、九江郡、廬江郡、合肥郡,共七郡國;這樣,整個豫州的重心南移,加強對南部的影響,且揚州不再管轄長江以北的地盤。

    徐州管轄七郡國;兗州下轄八郡國,隻是地盤麵積都比較小。

    本來,戲誌才和魯肅想把豫州的州治所設在壽春城,那裏有現成的衙門,不過考慮到管理方便,以及與楚州的聯係,高順最終決定設州治所在六安城;且這樣的話,便於對淮河的防守和對各郡的管理。

    向榮下轄的兵力非常強大,手下有徐晃、龐德、魏延、曹純、夏侯惇、太史慈和周泰等七位中郎將,還有水軍中郎將蔣欽。徐晃和曹仁駐守六安城,太史慈駐守襄陽城,龐德駐守合肥城,夏侯惇駐守南郡江陵城,魏延駐守江夏西郡陵城,周泰駐守廬江郡皖縣。

    六安城還駐有向榮的直屬衛隊,馬步各三千,以及直轄的騎兵一萬人。

    還有各部軍司馬和別部司馬駐守各郡。

    蔣欽的水郡分駐彭澤水寨和江陵城,加上沙羨縣駐守的江東水軍,確保長江航線的安全、暢通。

    高順整合曹操和魯肅的軍隊,大兵南壓,令董卓和李儒非常緊張。

    李儒舊事重提,提議任命高順為魏王,董卓立即同意,並派董承為使者,出使鄴城,事先谘詢高順意見,否則高順推辭不受,令朝廷丟臉,更重要的是董卓希望與高順進行談判,劃江而治。

    為了確保劃江而治的順利實施,他又派人出使江東,谘詢秦關意見。

    董承既是董卓的族親,又是皇帝劉協的嶽父,現在做事,兩頭為難,隻求平安穩定。

    那些為數不多的朝臣,一是加緊謀劃刺殺董卓,一是暗中派人聯絡秦關,現在能挽救朝廷的也就秦關一人了。

    若是高順出兵,則朝廷得救;以前他們對高順還抱有幻想,現在形勢明朗了,他們也徹底死心了,高順是不會來解救皇帝和朝廷的。

    他們把唯一的希望放在秦關身上,若是秦關解救朝廷,則可與高順劃江而治,然後再統一交州,占據半壁江山,維持大漢朝廷的尊嚴。

    包括王允等人,內心早已將高順罵了無數遍了,標準的亂臣賊子,有如此強大的軍隊,卻不解救朝廷,令陛下陷入困境,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安全上更無保障。

    董承在李儒的要求下,大張旗鼓的北上,每到一地,便宣揚朝廷欲冊封高順為魏王,他還沒到達鄴城,已弄的天下皆知。

    而這正合了某些野心家的心思,他們也看出來了,天下大勢已定,高順眾望所歸,要趁早混個臉熟,要趁早交好高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