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五章 舊事重提

字數:4881   加入書籤

A+A-




    趙德文年歲也不小了,但官家信任,委以重任,自當盡心竭力。

    身為宗正卿,管理皇族事務,宗廟祭祀也在職責範疇以內。

    趙元儼的喪禮,官家趙禎處處彰顯仁孝,為先帝後加諡也便成了題中應有之意,順理成章。

    先皇真宗加諡為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

    莊穆、莊懷、莊獻三位先皇後改諡為章穆、章懷、章獻皇後。

    沒錯,隻改了一個字。

    興許皇家覺得“章”字比“莊”字寓意更好吧!

    故而朝野也沒放在心上,隻當是趙德文新官上任三把火。

    然而大多數人沒想到,此事隻是個開頭,一個引子。

    有言官以此為由,上疏朝廷,公然指責皇帝不孝。

    不孝!

    封建時代,這可是比殺人更嚴重的罪名,尤其是當為天下表率的皇帝。

    曆史上確實不乏忤逆,甚至是弑殺君父的不孝子,但大宋官家仁孝之舉天下有目共睹。

    尊奉父母,盡孝叔父,這可是眼前發生的事情。

    指責官家不孝,簡直莫名其妙,赤果果的汙蔑誹謗嘛!

    可是一聽那言官說辭,大臣們嗬斥的語氣立馬低沉,繼而寂寂無聲。

    官家仁孝,尊奉先帝後,就連叔父也親手調藥侍疾,親臨舉哀祭奠,卻忽略了一些更應該孝敬之人。

    人生在世,最大的恩情莫過於生育之恩,養育之恩。

    一個給予生命,一個得以長大成人,兩項大恩最該厚報。

    官家生母李宸妃、養母楊淑妃呢?怎麽沒在追諡的名單上呢?

    官家盡孝,難道有所選擇?厚此薄彼?

    言之有理啊!

    生母、養母,最應該盡孝的兩個人,卻被疏忽了。

    官家這件事確實做得不對,指責的沒錯。

    趙禎從善如流,立即承認錯誤,表示悔改,要追諡加封生母、養母。

    可是該如何追諡呢?

    到了這個地步,百官總算是反應過來,繞了這麽大的圈子,這才是官家的真正用意。

    老生常談了,官家這是要給生母李宸妃爭名分。

    當年就提過了,不過百官拒絕,因此僵持了很多年。

    時間久了,官員們大都漸漸忘了此事,沒想到突然以這種方式——舊事重提。

    除了李宸妃,還拉上一個楊淑妃,那可是官家自小呼為“小娘”的人,分量無疑更重了。

    而且是仁孝之風高漲的一個特殊時機,事情一下子就顯得十分敏感。

    朝臣們下意識的態度還是反對,嫡庶有別,尊卑名分早定,不能輕易更改。

    禮製這杆大旗,他們還得扛著,用著。

    不過這一遭,百官們不再是眾口一詞,有一部分人站在另一個角度。

    孝順!

    天經地義,這絕對沒錯!

    生育之恩,養育之恩大於天,官家追諡生母、養母一個身後名,有何不可?

    什麽尊卑禮製,都是借口,古往今來又不是沒有這樣的例子。

    漢武帝的鉤弋夫人,生前隻是個嬪妃,但其子昭帝劉弗陵繼位之後,追封生母為太後,修陵安葬。

    昭宣中興,漢昭帝乃是明君,當時輔政的霍光也是賢臣,難道他們不懂禮法嗎?

    支持的官員們開始遍查史書,尋找各種先例與理論支持,支持皇帝盡孝追諡之舉。

    但朝野還是有一批大臣,堅持禮法製度,無論前朝如何,大宋祖製是這樣的,不能更改。

    關於追諡之事,再度爭執不斷,僵持不下。

    消息從朝野傳到民間的時候,大部分百姓其實是讚同官家的仁孝之舉。

    百姓們不懂什麽禮法製度,孝順是最樸實的本心與行為,任何時候都天經地義。

    真不明白那些官員為何反對?這不是要陷官家於不孝的境地嗎?

    楊浩聽到的時候,隻是淡淡一笑。

    皇家、朝廷的事情,當真複雜。

    孝心?禮製?

    爭論的真是這個嗎?

    相信趙禎的初衷確實心存仁孝,但君臣之間的僵持,卻有另外的意味。

    權力!

    朝堂上的任何爭執,本質其實都是權力之爭。

    多年前,親政之初的趙禎首次提出追諡生母,朝野齊刷刷地反對。

    那時候的皇帝,尚無根基,毫不誇張地說,君弱臣強。

    在廢黜郭皇後的事情上,趙禎確因妹妹委屈而惱怒,但很大緣故是呂夷簡強勢推動,甚至有點“強迫”的意味。

    蓋因郭皇後對這位宰執大臣不大滿意,彼此有矛盾。

    趙禎後來有意複立郭後,亦並非完全空穴來風,想必也是回過味來,心有不忿。

    這一遭,再度提出追諡。

    朝野反對的聲音依舊強大,支持者卻也不少,說明趙禎這些年對朝局掌控有所加強,不過還是有限。

    大臣們顯然不願意讓步,尤其是慶曆新政剛剛結束,他們依舊對官家警惕。

    僵持不是辦法,該如何破局呢?

    楊浩覺得,趙禎能再度舊事重提,就一定有萬全把握,否則就是自損威望,乃不智之舉。

    朝中許多大臣也明白這個道理,可一時間,他們想不出,官家到底有何出奇製勝的招數

    直到一個人,一份奏疏出現。

    呂夷簡!

    誰都沒想到,致仕養病的老相公會出麵,上疏官家,表示讚成追諡李宸妃、楊淑妃。

    大宋以孝治天下,官家仁孝之舉古來有之,有例可循。所謂禮法,孝乃根本,不能顧此失彼,本末倒置雲雲。

    道理還是那些,話還是那些話,區別在於從何人口中說出來。

    呂夷簡是前任宰相,仁宗朝最德高望重的老相公,不在於他說了什麽,隻要他出麵,就是一種態度,也代表了一群人的態度。

    當呂夷簡站在官家身後,搖旗呐喊的時候,朝野官員都明白了,官家是有備而來。

    怎麽辦?

    事情本身很簡單,不過是兩個追諡罷了,沒什麽實質影響。

    但本質的過程敗了,無足輕重的結果毫無意義,朝堂官員們紛紛讓步。

    趙禎多年夙願終於達成,追諡生母李氏為章懿皇後,養母楊氏為章惠皇後。

    百官隨同官家前往太廟祭祀之時,心中不約而同都感到奇怪,呂相公怎麽會突然改弦更張呢?

    為了刷一波存在感?

    當朝野快要遺忘他的存在時,突然華麗回歸。

    雖不在朝,卻依舊可以攪動風雲。

    不動則已,一動驚人!

    百官不免為之驚歎,卻萬萬沒想到,這不過是小打小鬧而已,呂相公真正的驚人手筆還在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