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章 少年覺醒,破而後立

字數:5207   加入書籤

A+A-




    孫五爺走了,他並未將楊浩的威脅當回事,但足夠憤怒。

    回去之後,多半會添油加醋告知主人,好好教訓一番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

    可是臨出門的時候,回頭看到楊浩那滲人的目光盯在自己腿上,曆經風浪的孫五爺竟忍不住心中一顫……

    ……

    綠袖站在三樓窗前,清楚看到了孫五爺怒氣衝衝,拂袖而去的背影。

    也清楚看到了楊浩麵色冷冷,怒意十足。

    他發起脾氣,是這個樣子?!

    在梁園日久,加之有自己的消息渠道,綠袖當然知道孫五爺是什麽人,也清楚他為何而來。

    東京很少有人能在孫五爺麵前如此強硬。

    但他,做到了。

    不畏強權,傲骨錚錚。

    這是一個讓人欣賞的品質。

    隻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眼下的困境,他會怎麽辦呢?

    綠袖悠悠盯著楊浩的背影,甚是好奇,頗為期待。

    ……

    盡管刻意瞞著,但嬸娘楊田氏還是得知消息,回家之後多有勸慰。

    “三郎,我們是小戶人家,你雖得官家賞識,但到底根基淺薄,無法與東京的大戶人家抗衡,不弱…就退一步吧!”

    “勞嬸娘擔憂了,此事我心中有數。”

    “三郎,咱家的錢已經夠多了,不必……”

    “嬸娘此事不僅僅是錢的事情。”

    楊浩搖了搖頭,沉聲道:“嬸娘不必擔心,我會想辦法妥善解決了。”

    “好,我知你是有主意的孩子,不過遇事別衝動,有道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啊!”

    “嗯!”

    嬸娘諄諄叮囑,楊浩不想讓她過多擔憂,淡淡應了一聲,便坐在從棗木巷移栽過來的那棵棗樹下。

    退一步,當真能海闊天空嗎?

    實際上,往往萬劫不複。

    楊浩冷笑一聲。

    今次算是真正見識到“那些人”的無恥卑鄙程度,退讓的結果隻會是得寸進尺。

    一點沒錯,事已至此,已經不是錢的問題。

    楊浩坐在棗樹下,他在反思。

    自從來到大宋,仗著未卜先知的能耐,一直小心翼翼,圓滑處事。

    因為知道慶曆新政的弊端,知道注定會失敗。

    所以變著法地避開慶曆黨人,甚至弄出了“郎君逾牆走”的笑話,隻為避免被牽連。

    而今想來,楊浩覺得自己有些可笑。

    範仲淹等人的策略固然有問題,想法也有局限性,但他們真正讓人敬佩的其實是——責任與勇氣。

    身為臣子,盡忠王事。

    讀書入仕,以天下為己任。

    楊浩相信,朝野上下發現大宋弊病的官員不在少數,但真正敢於正視的沒幾個。

    反正自己是既得利益者,反正大宋眼下國泰民安,逍遙一天是一天。

    想那麽多,做那麽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作甚?

    但範仲淹他們不一樣,他們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真正擔心這個國家的未來。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並非空話!

    更重要的是,他們有改變的勇氣。

    新政策略是有問題,但範仲淹等人當真就完全不知道嗎?

    自古以來,改革之臣都不會有好下場,商鞅前車之鑒就在那裏,熟讀經史的他們豈會不知?

    但是,他們依舊鼓起勇氣,去挑戰,迎難而上。

    哪怕失敗了,勇氣猶存,依舊讓人崇敬。

    而這份勇氣,恰恰是自己所缺少的。

    總想著趨利避害,明哲保身,默默做事,心中思索著自以為正確的改良之路。

    卻忘了自己是個少年人,而少年最重要的東西是——銳氣。

    老氣橫秋,圓滑世故,固然可以遊刃有餘。

    然但凡主持變革,堪當大任之人,身上多半有一股銳不可當的精氣神。

    而自己,把這股銳氣藏的太深了。

    大宋真正缺少的不是多麽優良的改革策略,隻是打破近百年形成的禁錮枷鎖。

    當日漸熟悉之後,楊浩有種深切的體會,大宋是個繁榮璀璨的年代,卻也是最令人絕望的時代。

    改革無望,造反沒戲。

    一個被權貴、士大夫壟斷的時代,一個被文人玩壞的年代。

    變革,

    唯有——

    破而後立!

    打破原有利益平衡,甚至是觀念,才能重新譜寫篇章,否則一切都是空話!

    否則,最終就像梨花白一樣,但凡有好東西會被人巧取豪奪。

    好的觀念,好的策略一出現,就會被一群自詡中庸平衡聖手,匡扶天下的文官們抹殺。

    然後在醉生夢死,自我陶醉中,等待著北方草原日漸逼近的鐵蹄……

    隻有當山河破碎,繁華盡滅之後,他們或許才會有一絲悔意與醒悟,可惜為時已晚。

    作為時代的“先知”,楊浩不希望有那麽一天。

    不希望有靖康恥,不希望有“崖山之後無中國”……

    上天既然讓自己來到這個時代,不做點什麽怎麽能行呢?

    為自己,為子孫,也為這個一俊遮百醜的時代的……

    去TM的過剛易折,操蛋的圓滑世故,到最後不過盡是委曲求全。

    人生豈能那般憋屈?

    既是少年,自當銳氣十足,鋒芒畢露。

    破!

    鼓起勇氣,去挑戰一些醜陋,打開一個缺口。

    而後立!

    渠成,則清水自流。

    能做多少,做多少吧!

    既然來大宋走一遭,總要做點什麽。

    不求青史留名,隻為少年意氣,老來無悔。

    梨花白,就當是開始的契機吧!

    是你們吃相難看,醜陋卑鄙在前的,不說抽幾個耳光回去,怎麽著也得磕掉幾顆牙才行。

    也好讓他們知曉,欺人太甚,必自取其辱。

    也好讓世人知曉,楊樓、楊家、楊三郎不是軟柿子,不是誰想捏就能捏的。

    也好讓自己知曉,出走半生,歸來仍有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少年銳氣。

    後世傳說,王守仁在樹下枯坐,格物致知,成一代聖賢。

    楊浩也在棗樹下坐了一夜,未成聖賢,但有少年覺醒,銳氣鋒芒。

    反擊,從今日開始。

    楊浩找到沈放,請沈媛幫自己潤色一封奏疏,一封彈劾奏疏。

    意思自己能直白表達,但該死的文言文,遣詞造句少不得需要人潤色。

    自家沒有幕僚文書,隻能勞煩沈媛幫忙。

    而沈媛得知楊浩要彈劾的對象時,滿是震驚,一頭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