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雅歌投壺 一
字數:2957 加入書籤
喔!場上傳來男子們蹴鞠時的喝彩聲,適時地打斷了姑娘們的話題。因為有姑娘們在場,男子們玩得格外賣力,蹴鞠也踢得精彩,花樣百出。杜玉清問:“你們都坐在這裏幹嘛,怎麽不去走走或去玩玩?”
“我們能玩什麽?剛才也去走了一會兒,實在腿力不行才回來了。”
“就是啊,丫鬟也不在身邊,沒有伺候的人,出去實在不方便。”原來剛才她們的丫鬟都被林瑩如叫去幫忙了。
“對啊,我們也不能去蹴鞠,也沒有多餘的的紙鳶給我們放,在這裏丟沙包簡直丟人現眼,還不如就坐在這裏。看看花看看景物和姐妹們聊聊天我也覺得好。”
“嗯嗯!”大家不約而同地點頭。
現在官宦家庭對自家姑娘在外的行為約束的越來越嚴格,像蹴鞠,要在男子麵前露出腳來這等行為是萬萬不能的,所以平日裏都隻能拘在家裏,頂多借著閨閣詩社等活動到別人那裏串串門,還好還有一個上巳節,她們還能出來到郊外來放放風,哪怕什麽都不做,大家都覺得很好了。
杜玉清歎氣,姑娘們被約束慣了,出來後也變得故步自封。幸虧父親是開明的,讓她可以有一顆自由的靈魂。她不甘於在這熱鬧中枯坐,她愛熱鬧,也愛獨處;但熱鬧時應該有熱鬧時的活力,獨處時應該有獨處時的寧靜,在這美好的春光中就應該去玩,去鬧,去宣發我們的生機。
杜玉清在周圍掃了一眼,旁邊的空地上圍著一圈的矮幾和胡床,看樣子今天竟是準備了古禮之筵席規製,采用分食製進行宴飲了。林家作為主人真可謂煞費苦心,不僅大費周章地把高矮坐具都帶了來,連羯鼓和投壺都準備好了,還真是要辦一個隆重熱鬧的筵席了。
突然,她的眼睛一亮,她發現了一個她感興趣的東西,興奮地問:“你們想不想玩投壺?”
姑娘們有些猶豫,劉萱擔憂地說:“林三姐姐會不高興的,在正式開始之前,她一般都不讓我們動她的東西。她是追求完美的人,那投壺待會是要進行比賽的,不會願意讓我們動的。”
“既然待會要比賽,正好現在來練練手。”
“可是林姐姐會生氣的。她會說這對其他會不公平。”
“這有公平有什麽關係?我們現在就是玩玩而已,林三姐姐那裏待會我去說,她要怪就怪我好了。”
“可是……”劉萱、林麗萍等人還在猶豫。
既然如此,杜玉清放棄了勸說。“好吧,那我自己去玩嘍。”她轉身離去。
人各有誌,生活中每個人有每個人做事的風格,有的人瞻前顧後,選擇做穩妥的看客;有的人積極主動,喜歡當主動的參與者。看似主動參與的人麵臨最大的風險,他們要負擔起萬一失敗的巨大責任。實際上,身處現實社會人人都有風險,相對來說主動的人,麵對失敗還能堅持不懈的人最終還有成功希望,他們一旦成功了就能獲得巨大的回報,而被動的人,選擇坐等的人隻能被動地等待給予,他們的一輩子都在低收益裏徘徊,抵禦不過時代的浪潮,這才是最大的風險。
杜玉清還沒有領悟這些,她隻是按自己心意行事。作為一個閨閣小姐,杜玉清母親給她立的是要遵守規矩的行為準則,所以她不能事事主動,但在規則之內她可不會甘於寂寞。在自己玩和看別人玩之間,她喜歡自己玩;在獨樂樂和眾樂樂之間,她選擇眾樂樂。所以她誠摯地邀請姑娘們一起參與,但她們卻顧慮重重,雖然杜玉清理解這些閨閣小姐們諸事謹慎小心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她同情她們的無奈,但她也不願意因此苟同妥協,她理解的謹言慎行的內涵和她們的不同,她所以她選擇在別人看起來另類的獨樂樂。
投壺是起源於春秋戰國時士大夫宴飲時的一種遊戲,方法是以盛酒的壺口作為目標,用箭矢來投擲,以投中多少決勝負,負者須飲酒受罰,因為是諸侯和士大夫在宴飲時的遊戲,往往伴隨著吟詩奏樂,所以又被稱為雅歌投壺。古之君子要會六藝:禮、樂、射、禦、書、數。投壺就是射,也就是射箭的一個變種,在筵席上射箭一個是不方便,一個是危險,萬一發生了刺殺的行為怎麽辦?所以投壺成為了一種替代,而且它不比射箭,需要一定的訓練,它是任何一個人隨時都能夠玩的遊戲。《禮記·投壺》說:“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宴會上酣暢耳熱之間,玩這種又從容安詳,又有一點競技的遊戲不失為一種雅事,所以秦漢以後,它在士大夫階層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飲,必有這“雅歌投壺”的節目助興。宋代以後,羸弱的文人之風漸行,投壺遊戲不再像漢唐那樣在士大夫中盛行,但民間漸漸流行開來,甚至以此為賭博遊戲。林家今天顯然是仿效古禮,甚至還千辛萬苦找了這銅製的舊壺要演繹那“雅歌投壺”的逸事,不能不說他們為了這次活動真是煞費苦心了。
杜玉清把投壺擺在一丈遠,左手抓起一把箭矢,右手瞄準。第一支箭矢飛出,落在了酒壺後麵的草地上,沒中。投壺還是杜玉清小時候和哥哥們玩過的遊戲,那時候的自己一味地爭強好勝,還想和哥哥們比賽,而對於投壺完全沒有去想是否有什麽章法,比賽輸了就把原因怨在自己力氣沒有哥哥們大,個子沒有哥哥們高上,為自己找理由開脫。現在想來不禁莞爾。那時的自己隻是憑著感覺投擲,射中多少都是盲目的。成功了不可控製,失敗了也稀裏糊塗。整個人是懵懂無知的狀態。
經過這幾個月父親的點撥、姚先生的傳授和她自己領悟摸索,她慢慢體會到了萬物一體的“道”,和要得道必須的“誠”,朱子說:“敬業者,專心致誌以事其業也。”又說:“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事物需有誠而徐徐探索求之,欲速則不達,盲目應對都是在做無用功,即使成功了也都是僥幸。這些都促使她慢慢養成了沉靜的心態,麵對事物能夠從容應對的作風。
立身中正,拎腰圓活、均勻放鬆、身心合一。
杜玉清一一檢省自己。
覺知,把自己的呼吸調整平複,讓自己的心靈深深沉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