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暫避書坊
字數:2893 加入書籤
書坊掌櫃很熱情地迎上了,“小姐來啦?”雖然帶著帷帽,但掌櫃的對這位常客還是一眼給認出來了。杜玉清點點頭,說道:“有沒有新的書?”掌櫃的馬上笑容可掬地說道:“有,有,都在那兒呢,您跟我來。”
現在這個時代書籍是非常珍貴的,有的讀書人終其一生家裏不過珍藏幾本書,如果家藏有一百多本書那可謂書香門第了。一般百姓看到印有文字的紙片都是敬若神明的,因為對於不識字的他們來說上麵承載的是文化,是智慧。雖然雕版印刷在隋朝就發明了,而畢昇又於宋仁宗時期發明了活字印刷,但因為印刷數量有限,導致印製書籍的成本非常高,一般人讀書人都難以承受。
市麵上可以見到印刷出版的圖書主要有兩種,一是官方的出版物,印的主要是十三經類的經典作品;還有一類就是文人士大夫自費印刷的個集,這是有一定官階、社會聲望的士大夫或殷實文人才能負擔得起的文化消費,它不僅是才學的表現還是功成名就的“立言”行為。它所付出的代價可不小,一百本的印刷費用就要三百兩銀子,而這些印刷出來的個集不是為了售賣,而是以指教交流的名義贈送給了上司、同道、和親朋好友,以期揚名立萬,或者能讓自己在曆史上留下痕跡,很多文人終其一生的宏願也就是能有一本書能流芳後世。
還有一種書籍流傳的形式便是抄錄。因為書坊中售賣的印刷書數量少而價格高,一套書的售價都要一、二兩銀子,這可是夠一般家庭兩三個月的生活費啊。於是許多愛書而負擔不起書費的人便開始借書來抄寫,既可以達到學習目的,又可以節約成本。有時候就會出現因為作品太受歡迎,大家爭先恐後地傳抄,導致書寫紙張缺乏的事情。“洛陽紙貴”說的就是西晉時候,因大家爭相傳抄左思的《三都賦》,以至都城洛陽的紙張一時供不應求,貨缺而價高了。它出自《晉書·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為了盈利,市麵上的書坊也兼做一些手抄本生意,這類書一般是市麵上聲譽極高的好書,書坊掌櫃千方百計弄了來,請人抄錄後售賣,這類書的售價往往是原價的三成,甚至更低,因為人工抄寫十頁書的工錢不過是幾文錢,比辛苦刻出一版字卻隻能印一百本書的雕版印刷廉價太多,當然,人工出錯的概率也比較大。但因為它便宜,還是吸引很多人購買。
杜玉清和張婷芳慢慢翻看架上的書籍,幾下子張婷芳便不耐煩了,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書看得她腦袋大,她問書坊夥計,有沒有帶圖畫的書,夥計撓撓頭,“有,有。”便給她拿來兩本繪著藥草圖的本草藥書,張婷芳有些失望,問道:“不是這種,是《便民圖篡》那種書籍。”
夥計茫然不知,張婷芳急了,抓了杜玉清指著夥計說,“你告訴他是什麽書。”
張婷芳的聲音有些高了,掌櫃聞訊過來,他也不知道這套書。杜玉清隻得解釋說《便民圖篡》是現任瑞州太守鄺璠在時任吳縣知縣期間編篡的作品,共有十六卷,內容涉及農業、紡織、食品、醫藥、農具等生產加工的各方麵的知識和經驗。
掌櫃聽著就明白了怎麽回事,忙賠笑地對張婷芳說:“小姐,這類書非常珍貴,我們通常不會擺在外邊,小姐如果要,隻要付了定金,我們便去幫小姐進了來。”
“要多少錢?”
“全套要三兩銀子。”
張婷芳大吃一驚,“三兩銀子,你怎麽不去搶?”她一件講究的衣服才不過一兩銀子。三兩銀子足足是她三個月的月錢,當然這隻是零花錢,買衣服買首飾都是母親給另外支出。
麵對這麽蠻橫的指責,掌櫃不知如何應答,能上這裏買書的人一般都是斯文的讀書人,沒有見過像市場買菜一樣粗魯地砍價理論的,隻得尷尬地看著杜玉清,杜玉清揮了揮手,掌櫃和夥計連忙就退下了。
杜玉清小聲和張婷芳解釋,《便民圖篡》這樣的書很難在市麵上看見,因為價值高,想看的人買不起,買的起的人看不上。書坊也是做生意,未必願意承擔這樣進貨之後售賣不出去的高風險。
張婷芳臉紅了,為自己感到羞愧,她就是那種“買的起的人卻看不上”的人,同樣的錢,有的人願意花在吃喝上,覺得隻有吃到自己的肚子裏才實惠;有的人願意花在穿戴上,喜歡自己漂漂亮亮,也希望別人欣賞自己的美麗;有的人卻願意花在別人看不見,卻能豐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書籍上。她想起杜玉清書案上那幾堆書,杜玉清平時穿著簡單樸素,張婷芳還曾暗地笑她寒酸,原來真正寒酸的是自己,杜玉清花的真金白銀還都在那裏,還可以看見價值,不像自己錢如流水一般從手中滑走,卻不知都花在了哪裏,一點痕跡都沒有留下。
其實張婷芳不知道那些書實際也不全是屬於杜玉清的,她一個月的月錢和張婷芳一樣是一兩銀子,張婷芳還隻是零花錢,她的月錢卻是連自己的衣裳首飾都要從月錢中出的,隻有逢年過節時母親才會格外開恩另外給錢買新衣裳。除了必須精讀的書籍和一部分特別喜歡的泛讀書,杜玉清很多書的閱讀都是來自於借書,她那套《便民圖篡》便是父親杜淵之的藏書。
杜淵之在生活上十分儉樸,但在買書上卻毫不吝嗇,而且愛書若寶,即使杜玉清去借書,也得看完一套才能換一套,不能同時借出幾套書,更不能不告而取。這也養成了杜玉清珍惜書籍,認真看完一套書才再換一套書的習慣。
因為杜淵之在買書上的大方,他雖然才來杭州府半年,最大的兩家書坊卻都知道他的喜好,遇上他可能感興趣的新書、好書都會預先為他留著,派人送到杜府供他挑選。
杜玉清理解現在的書坊就像成衣店,書籍就是“鳳羽”裏的高檔成衣,雖然單價利潤高,但曲高和寡,顧客少而要求多。突然,她心裏閃過一個念頭,是否能夠做出像“鳳羽”平價衣裳那樣又便宜又好的書籍來?但她馬上又否定了自己的這個想法,市場大量售賣的基礎在哪裏呢?因為一般百姓都不識字,他們有沒有這個市場需求?如果多配圖畫呢?他們願意花五十文錢買件可以天天穿的衣裳,會願意花多幾倍的錢買本書嗎?杜玉清一邊翻書,一邊思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