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南美洲驚變(上)

字數:5688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大穿越時代 !

    第一百二十九章、南美洲驚變(上)

    在遙遠的南美洲西南部,有一個神奇的國度——智利。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偏僻的一個國家(不包括南極的話),跟各個文明中心地域之間,都有著難以逾越的地理障礙。從地圖上看,智利就像一根細長的竹杆,夾在太平洋和安第斯山脈之間。這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南北長達4270公裏,而東西平均寬度隻有180公裏。它位於熱帶雨林廣布的南美洲,有著長長的海岸線,也擁有著被稱為“世界旱極”的阿塔卡馬沙漠。

    智利這個詞的原意是“世界的盡頭”,這是因為殖民地時期的智利被局限在沙漠以南和比奧比奧河以北,對宗主國來說是一個遙遠而相對隔絕的地方,而當時的智利並沒有發現像墨西哥和秘魯那樣豐富的貴金屬礦藏,因而並沒有得到宗主國的重視。此外,智利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境內頻繁地發生地震等自然災害。

    不過,雖然位置偏僻而形狀奇特,但智利絕不是個貧弱的國家,正是這樣特殊的地理結構和曆史原因,造就了智利人的堅韌性格以及求知好學的傳統,還有較強的自治能力,而且為他們抵禦外來入侵者提供了一種天然屏障。當然,大自然也有對智利的獨特饋贈,豐富的礦產資源使得智利擁有了堅實的經濟支柱,它的銅礦資料占世界儲量的四分之一,它還是世界上出產天然硝石最多的國家;智利還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

    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為智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也讓曾經偏遠貧弱的智利,有了在戰爭中爭霸的基礎條件——作為南美洲為數不多的好戰國度,智利自從建國以來就窮兵黷武、不斷北伐,連番攻打玻利維亞和秘魯,取得了一係列輝煌的海戰和陸戰勝利,版圖向北擴張了數百公裏,被譽為“南美洲的英國人”。

    然而,在美國這樣的巨無霸麵前,智利這個南美小強的實力就有點不夠看了。雖然在十九世紀末期,智利曾經擁有過整個美洲最強大的海軍艦隊,噸位和戰鬥力都在當時的美國海軍之上。但隨著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全球列強造艦競賽轟轟烈烈地展開,當美國人組織“大白艦隊”環球航行示威的時候,昔日曾經風光一時的智利海軍,卻由於缺乏自行建造戰艦的工業實力,而迅速落後,變成了不起眼的小角色。

    再接下來,隨著門羅主義的推行和美國實力的急劇膨脹,智利跟其它的南美小夥伴們一樣,逐漸淪為了美國人的後院和經濟殖民地。到了二戰時期,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之下,智利也跟著對德意日法西斯政權宣戰,加入了盟軍陣營——原本隻是想要跟著湊湊熱鬧,賺個戰勝國頭銜回來顯擺一下的。然而,戰局的發展卻遠比智利人想象得更加殘酷和血腥,打完了外強中幹的德國和意大利,接下來又得跟蘇聯人幹仗。

    在空前殘酷的戰爭之中,智利海軍的艦艇和水兵基本都被美國太平洋艦隊強行征用,並且在南太平洋的一係列戰事之中消耗殆盡。而前後二十多萬跟隨美國參加世界大戰的智利陸軍,也在太平洋、日本、北非、歐洲、中東的一係列海外戰事之中幾乎全軍覆沒,平均一千個人裏麵才有一個人能夠活著回來。

    而智利國內為了支持這場戰爭的開銷,也是一再提高賦稅,壓榨得國民苦不堪言。雖然美國給了智利政府不少貸款和資助,但是在戰時物資管製的情況下,這些美元貸款除了用於投資之外,根本是什麽都買不來。

    眼看著跟隨美國參加世界大戰,非但享受不到任何戰爭紅利,反而要賠上僅有的老本,智利全國上下早已積蓄了極大的不滿,而瘋狂暴漲的陣亡人數,也讓這個人口有限的小國越來越難以忍受——在南美人看來,無論二戰還是三戰,都是“別人的戰爭”,自己是為了錢去給美國人當雇傭兵的。可是如今的美元越來越不值錢,說不定哪天就變成了廢紙,再打下去已經不是拿命換錢,而是賠錢又賠命了,這樣的蠢事誰肯去做?

    於是,在親美的亞曆山德裏總統為了維持搖搖欲墜的政權,彈壓反戰運動,而宣布解散國會、停止選舉、全國戒嚴之後,親共的左翼聯合政黨“人民陣線”,立刻打著“維護憲法”的旗號發起軍事政變——經過六個小時的混戰,亞曆山德裏總統及其一千五百名嫡係親信戰死於首都聖地亞哥街頭,新成立的智利政府一邊繼續鎮壓全國的反對分子,一邊宣布撕毀跟美國之間的軍事同盟協定,退出本次戰爭。

    ※※※※※※※※※※※※※※※※※※※※※※※※※※※

    與此同時,原本就一貫打著“反美”大旗,對參戰之事始終三心二意、極不情願的阿根廷政府,也正式宣布跳反。去年上台的庇隆政府在穩固了內部之後,就開始著手冷卻和淡化同盟關係,先是逐步停止了跟美國政府的軍事合作,然後又試圖設法召回之前被陸續派遣到海外助戰的阿根廷軍隊——這個工作剛起了個頭就被迫結束,因為參戰的阿根廷軍隊很快就全部覆滅,不是去見了上帝就是進了戰俘營。

    然而,美國卻不能容忍阿根廷就這樣輕易跳下戰車。雖然自從進入四七年的春天之後,兩大陣營之間的戰爭烈度迅速下降,但為了應對接下來必然發生的殘酷消耗戰,五角大樓需要從南美洲征發更多的士兵充當炮灰,並且搜刮更多的資源來維持龐大戰爭機器的運轉,所以必須收緊而不是放鬆對南美各國的掌控。

    為了彈壓阿根廷國內的反美勢力,美國在應付國內災情的同時,還不忘向巴西增兵,同時派遣艦隊出巡拉普拉塔河口,威懾位於拉普拉塔河出海口南岸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但是,在美國政府對阿根廷人的大規模強製征兵、低價征購大量的糧食和肉類,以及強行攤派巨額戰爭國債等粗暴要求麵前,這一切的軍事恐嚇措施,都沒能壓住阿根廷人的熊熊怒火。被逼急了的阿根廷人紛紛表示,自己寧願跟美國佬幹上一仗,死在家裏,也不願被搜刮盡最後一塊銅幣,然後埋骨在大洋彼岸某個不知名的荒野之中。

    而原本在政治立場上就極度反美,極具納粹色彩的庇隆政府,更是不斷地推波助瀾、火上添油,很快就借助民意和大勢,成功清洗了國內微弱的親美勢力,正式與美國翻臉——雖然作為納粹餘孽,他們同樣厭惡蘇聯人,但畢竟蘇聯人遠隔重洋,而美國人已經把髒手伸進了阿根廷的國內,自然是先反美要緊。

    再接下來,在美軍之前連番戰敗的壓力之下,秘魯的政局也發生了劇變……主張退出戰爭的左翼政黨依靠政變上台,但親美的舊政權則集結嫡係軍隊開始反撲。正當兩邊殺得難解難分之際,又來了外援……

    ※※※※※※※※※※※※※※※※※※※※※※※※※※※

    智利北部邊境,阿塔卡馬沙漠,安托法加斯塔港

    蘇聯紅旗太平洋艦隊的新旗艦,使用了核動力的“列寧”號戰列艦,正在這座沙漠港口外拋錨停泊。

    王秋站在船舷的欄杆旁,好奇地眺望著對麵黃褐色的海岸線和光禿禿的山嶺——雖然這片土地距離大海近在咫尺,但秘魯寒流帶來了南極附近冰冷的海水,導致阿塔卡馬沙漠附近的空氣下冷上暖,氣象學上稱這種情況叫“逆溫層”,非常不利於雨滴的凝結;同時,安第斯山脈又象一道難以逾越的高大屏障,擋住了從亞馬遜盆地吹來的潮濕氣團。算來算去,阿塔卡馬沙漠附近沒有符合任何一個能夠下起雨來的氣象條件,因此,盡管這地方常年多霧,有時候空氣的相對濕度能達到70%,它還是成了世界上最幹旱的地方。

    這片阿塔卡馬沙漠究竟幹旱到了什麽地步呢?整個沙漠的平均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北部地區更是在10毫米以下,平均每個世紀才能下兩到三場雨;沙漠裏的某些地方,從16世紀後期西班牙人開始在這裏搞了氣象記錄以來,幹旱了差不多400年,也就是說,那裏還有沒有親眼見過上一次下雨的活人都很難說。

    阿塔卡馬沙漠幹燥到了這個份上,怎麽看都是極度不適宜人類居住,再加上僅有的土壤也是強酸性,極其貧瘠,所以,除了幾個居民點之外,它就成了世界上唯一沒有任何生命跡象的地方。以至於美國國家宇航局的火星探測車都在這裏搞試驗——科學家們認為,這裏是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說不定條件還不如火星!

    然而,盡管自然條件如此惡劣,這片沙漠裏卻生活著足足一百萬人!眼前的這座安托法加斯塔港,更是智利全國的第二大港口和第五大城市——沒有地表的水源,他們就利用天氣多霧的特點,張了成百上千張遮天蔽日的“捕霧網”來收集霧氣中的水分,讓濃霧在網表麵凝聚成水滴。據說運氣好的時候,每張網每天能收集一百七十升水。此外還從安第斯山脈鋪設長長的水管引來雪水,以此來勉強維生。

    ——那麽多智利人之所以紮堆居住在這片連水都喝不上的沙漠裏,當然不是因為他們喜歡自討苦吃,而是因為這片沙漠出產大量的鳥糞石、天然硝石和銅礦,都是能夠賣出不錯價錢的好東西。而遠離文明世界繁華區域的智利,也正是靠著這些礦產的貿易收入,才能玩得起燒錢的大海軍……雖然眼下的智利海軍因為參加世界大戰,被美國佬折騰得七七八八,所剩無幾。但還是在靠近北方邊境的安托法加斯塔港,留下了不少軍用港口設施,如今正好被第一次橫渡太平洋的蘇聯紅海軍直接占用,作為進行補給和休整的前進基地。

    此時此刻,整個安托法加斯塔的港灣裏,都被一艘艘飄揚著紅旗的蘇聯海軍遠洋艦艇塞得滿滿當當。而更早抵達南美沿海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則已經提前出征秘魯,配合新政權粉碎國內親美反動派的反撲。

    “……秘魯那邊的局勢怎麽樣?最新的情報發過來了嗎?日本海軍陸戰隊有沒有打進首都利馬了?”

    回轉“列寧”號戰列艦的海圖室內,王秋一邊看著展開桌上被畫得亂七八糟的地圖,一邊隨口問道。

    “……進展還算順利,利馬郊外的卡亞俄軍港已經被炮擊摧毀,岸基航空兵也沒有起飛轟炸的跡象。一部分情報政工人員已經上岸,發動當地的日本僑民武裝起義,配合新政府圍剿親美派軍隊殘黨……”

    郭政委一邊用船內電話跟無線電室保持聯係,一邊用鉛筆往地圖和本子上寫了些什麽,“……親美派叛軍對首都利馬的攻勢,已經在日本海軍航空兵的高密度轟炸之下被挫敗,目前正在開始全線反擊……”

    “……聽上去似乎進展狀況還不錯……美國人那邊呢?他們對南美洲的變局有何反應?”

    王秋比較滿意地點了點頭,然後繼續追問說,“……這次撬走了他們這麽一大塊牆角,又是在如此致命的要害部位,接下來還有可能會引發整個拉丁美洲洗牌的連鎖反應……這會兒的白宮肯定已經急瘋了吧?”

    “……他們就算是急瘋了也沒用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主力,被之前日本海軍聯合艦隊西進印度洋的佯動所欺騙,目前還待在夏威夷群島備戰,一時間根本趕不到南美這邊來。”

    郭教授用鉛筆戳著地圖上的夏威夷群島,如此答道,“……而且,就算他們緊趕慢趕地從夏威夷群島勞師遠襲過來,且不說這時間得磨蹭多久,看接下來也扛不住半個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和整個蘇聯紅海軍太平洋艦隊的聯手——光是大和級戰列艦,這次南美作戰就來了整整十二艘!航母機動艦隊更是精華盡出……”

    對於郭教授的上述觀點,王秋也點頭表示讚同。

    雖然自從門羅主義出台以來,美國就把整個拉丁美洲視為自家後院和獨霸的勢力範圍,但主要手段還是以經濟和政治上的滲透為主。至於直接在南美各國駐紮的軍隊,那還真的是基本沒有多少——二戰之前,美國陸軍的那點兒迷你編製,撒到海外根本連個響兒都沒有。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美國海陸軍在急劇擴編之中死了一茬又一茬,都鬧得國內人力資源短缺,要從盟國拉壯丁了,哪裏湊得出多少人手來進駐南美洲?

    因此,麵對南美盟國突如其來的迅速相繼倒戈,遠在北半球的美國人看上去是根本反應不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