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倭寇犯我台州

字數:5627   加入書籤

A+A-




    自然,那幾個商賈既是來詢問謝正水泥的事情,那便是有購買的準備。

    三千兩是不少,但卻也在能夠接受範圍之內。

    不過就是幾個時辰的時間,幾個商賈便又找了謝正。

    “謝公子,我們皆願購買水泥,隻是不知這水泥如何賣?”

    這個價錢早在之前,謝至便與謝正交換過意見了。

    所以,在商賈詢問之後,謝正沒加考慮,直接脫口回道“一貫銅錢一袋,至於如何運送回去,你們自己負責,途中若遇水出現變硬,無法再使用的情況,我們概不負責。”

    一貫銅錢一袋說來也不貴。

    幾個商賈互相通了一下氣,由一人回道“好,某幾個買了,某對著水泥不甚了解,不知建一處宅子需多少,也不知如何用。”

    這個水泥乃新鮮東西,剛開始的時候謝正他都不知曉如何使用,還是謝至一點點告知,他才勉強掌握。

    告知這幾個商賈如何使用,也隻是按照謝至剛開始交給的那些,照搬硬套一一告知的。

    一袋水泥多少沙子,都告訴的清清楚楚。

    這些商賈也不見得動建房子的事情,他能做的也不過是把謝正告訴的這些一一記在心裏罷了。

    記清楚了這些事情後,謝正便領著他們直接去了水泥倉庫。

    吩咐管水泥的人,開始為這些商賈分派。

    這些商賈與謝正協商之時也沒找到運送回去的人,隻能把各自需要的水泥堆放在牆角,交了定金,然後再回去找人。

    時間一日日過去,自這些商賈購買之後,也與不少人來過水泥作坊。

    標準就是那個標準,也無需謝正親自見。

    他們願買,那便留下銀子,自己找人把東西拉走。

    若是不願買,也沒關係,就當他們不曾詢問過,買賣不成仁義在嘛!

    就在這些事情進行穩步進行著之際,天津港口的大寶船也終於被人注意到了。

    大明自朱元璋開始便有片瓦不許下海。

    剛開始,謝至弄這個大船的時候,很多人隻是以為隻在內陸行駛。

    隨著這寶船越發的建造完成,傻子都知曉這能抗住八級颶風的大寶船,若隻在內陸行駛根本就必要。

    而且這寶船也不止一艘,三艘大寶船往哪裏一擺,可謂是蔚然壯觀。

    本來,徐進在造船之期,打著謝至的名頭,又與天津衛的指揮使喝了幾頓酒,多多少少的給予了好處。

    天津衛指揮使便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答應了這個事情。

    當這寶船快要完工之際,天津衛指揮使自知這個事情不是想象中的那般簡單了,及早與朝廷稟告,將來出事自己也能少擔些責。

    其實,這指揮使的折子之前,弘治皇帝便已接到了這方麵的折子。

    畢竟,那些廠衛也不是吃素的。

    寶船那麽顯眼的事情,不可能一點兒風聲都送不到弘治皇帝的案頭。

    朝臣沒做刁難,弘治皇帝也沒露聲色,自當不知曉此事。

    現在天津衛指揮使送來了折子,弘治皇帝卻是不能不做表示了,直接傳了旨把謝至召到了京師。

    前幾日,朱厚照按謝至教於的那些方法把那些土地皆都租種了出去。

    在普通庶民之中風評甚佳。

    這個事情辦成之後,朝中的一些大臣,對朱厚照稱讚之言也是更多。

    朱厚照能有如今這樣轉變,與謝至多多少少都有些關係。

    自然,對謝至,弘治皇帝也是滿意的。

    弘治皇帝對謝至多多少少也都在培養,隻有謝至能夠成長起來,才能成為朱厚照的一大助力。

    謝至乃是朱厚照的伴讀,往後便可幫著朱厚照鎮住那些老臣,避免君少臣老固有情況的發生。

    當然,為避免謝至功高震主,也得尋找謝至軟肋才是。

    弘治皇帝一邊用謝至,一邊也在尋找這個機會。

    終於,在寧王平叛之時他找到了。

    謝至是有才能之人,但卻也是兒女情長之人,為了女人,可不要一切功名。

    這樣的往往是沒野心之人,自然也就容易掌握。

    派人去傳謝至進京的時候,弘治皇帝腦海當中又過了這麽多問題。

    就當此時,有台州府急報送了進來。

    弘治皇帝也未有懈怠,急忙打開,瞧清楚上麵的內容後,拍案而起,怒罵道“欺我太甚,倭寇竟又犯我台州。”

    隨即,弘治皇帝抬手朝一旁的太監吩咐道“傳旨內閣,兵部尚書,五軍都督府五軍都督來此議事。”

    除卻召集內閣出謀劃策的文臣,還召集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的人。

    很明顯,弘治皇帝不想吃下這口氣。

    其實,不止是文人不願出站,就連武將也不願。

    現在的倭國正處於大動亂時期,大明若能派出水師前往,何必倭患之事發生。

    很快,該召集之人便先後進了暖閣。

    進了暖閣,在眾人行禮之時,弘治皇帝便開口道“台州府送來急報,倭寇在台州登陸,又屠殺我大明子民,爾等以為如何?”

    在永樂年間,大明與倭國以為勘合貿易正常交往了一段時間。

    後來隨著倭國南北分裂,這一勘合貿易組建失效。

    再到後來,一些失意的武士和政客便流落海上,屢犯大明。

    最後,一些瞧著有利可圖的大名主也參與了進來。

    倭患自是越演越烈。

    大明都城在北,防備的一直是韃靼,對倭寇也未有過真正剿滅之心。

    也就是在嘉靖之時,被戚繼光打殘了一次。

    不過卻也未有真正剿滅,雖沒有以前猖獗,小股力量也還是存在的。

    盛世用文臣,雖說問及軍事問題,最先開口的卻是劉健。

    劉健回道“臣以為於陸上加強防備便是,可增設衛所。”

    這樣的方式最為穩妥,也是文臣一貫善用的主張。

    劉健話音落下李東陽也是開口道“臣附議,太祖遺旨,倭寇乃不征之國,我大明不善水戰,而倭寇又善於躲藏,出擊,他則藏於海,收兵他又來侵擾,反反複複,耗費也不少。”

    兩個內閣大學士都發表意見了,接下來輪到謝遷了。

    頓了一下,謝遷開口道“臣以為,即便如李公所言,也當表明我大明的態度,得集結兵力前往應對,讓倭寇再犯之時心有畏懼。”

    大學士之言後,便是兵部尚書馬文升。

    估計是因馬文升乃是掌兵之人的緣故,雖是文臣,但一個當戰卻也回答的是斬釘截鐵,不曾有絲毫的怯懦,回道“臣以為當戰,集水師以及江南一幹精銳衛所消滅。”

    馬文升出言之後,自然又是五軍都督府的那些都督。

    這些人雖都是勳戚出身,當年先祖都是戰功分爵的,但大多數人卻已是沒有了先祖當年的血性。

    五個都督也不是人人都主戰的。

    正當這些人在暖閣中為如何解決爭論不休之時,謝至便已經接到了弘治皇帝相召的旨意。

    既然有旨相召,謝至也沒需要他親力親為的事情,卻也就去吧。

    謝至從雲中趕到京師之時,便匆匆進了宮。

    暖閣中辯駁的這些事情雖告了一段落,卻是並未有結果。

    這些人無論出於何種回答,皆有自己的目的。

    沒有結果,弘治皇帝頗為的心煩意亂。

    作為皇帝就是這樣,方方麵麵的事情都得需要他操心才是。

    正在弘治皇帝心情不暢的時候,聽聞小太監匯報謝至到了的消息,趕忙抬手道“叫他進來。”

    謝至總是能有煥然一新的答案,弘治皇帝也期待謝至的想法。

    進了暖閣,謝至行禮。

    弘治皇帝沉著臉,出言問道“怎又折騰道天津了?”

    弘治皇帝出言提出這個事情,謝至便已是知曉原因了。

    扯起一道微笑,笑嘻嘻的回道“臣偶然得到當年三寶太監的寶船圖,忍不住便搞了出來。”

    謝至說起來輕鬆,那個寶船到現在已耗費十幾萬銀子了。

    從其他地方賺到的銀子基本上都花費在這上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