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險些被刺殺

字數:4740   加入書籤

A+A-


    本來寶船下海是舉世矚目的大事情,若是可以的話,謝至定是會親眼觀摩的。

    可惜現在出了倭寇的事情,親自觀摩是辦不到了。

    不止如此,這寶船還必須得以最快的速度趕往台州才是。

    王守仁徐經皆是雷厲風行之人,既然已確定寶船沒問題,自是也不會再耽擱。

    在所有兵丁陸續登船之後,二人也紛紛上了船。

    上船之後,徐經直接便喊了一聲開船的命令。

    負責開船的乃是徐經招募打造寶船的匠人,不止如此,上到建船的,下到加裝火炮的,現在都在船上。

    他們的船是建造好了,火炮也加上了,可真正性能如何,他們卻並未下水嚐試過。

    此番往台州進發,一方麵是運送兵力準備抗倭,另一方麵也是對這寶船進行下水試航。

    不得不說,謝至,王守仁,徐經他們膽子都不小。

    這寶船還未試航,便敢用來運送兵力,萬一這船出現問題,雲中衛的那些兵丁都葬身海底的話,那責任可就大了。

    才剛駛離港口,徐經手搭在欄杆上,望著一望無際的海麵,笑嘻嘻的道“三寶太監著實非常人,繪製出的寶船基本上不存在誤差,這般穩當,與陸地也沒甚不同嘛!”

    徐經雖說監督製造了這寶船,但他也是第一次坐這麽大的船,心下忍不住要感歎幾聲。

    王守仁在一旁隨身附和,回道“著實如此,雲中衛的這些兵丁雖說是北人,從未坐過船,但這船若能一直這般平穩,那到了地方立馬與倭寇纏鬥上幾個回合,也不會有問題。”

    在徐經和王守仁站在船板之上吹著海風之時,雲中衛的一群兵丁也滿是新鮮的站在船板之上,說說笑笑的,竟皆是好奇。

    北方人見到海,就跟南方人見到雪一般。

    王守仁也不管這些兵丁的好奇,隻叮囑何三友注意警戒。

    雖說這個時候的倭寇都集聚在東南沿海一帶,但畢竟這條海路也是倭寇老巢的必經之路,小心使得萬年船。

    叮囑這些之後,王守仁便與徐經二人進了船艙。

    進了船艙,徐經便拿出珍藏的好酒,道“這酒是在開始打造寶船之際買進的,想著等到寶船竣工,咱幾個一塊痛飲的,知縣和伯虎他們兩個是沒有這個口服,咱一道喝了吧。”

    王守仁領兵雲中衛,本是不能喝酒的。

    但瞧著徐經這般高興,也沒拒絕,道“好,喝吧!”

    徐經起身拆了酒,倒出了兩碗,又拿了一隻烤雞,道“在下知曉守仁兄身為雲中衛主官,不可在行軍之時醉酒,隻喝這一碗算作是慶賀。”

    徐經能夠體諒,王守仁自是不再堅持,道“實乃抱歉,等大敗倭寇,在慶功酒之時咱一並喝個痛快。”

    隻喝了一碗,徐經便把剩下的拿給尹水,讓他拿著分給那些匠人了。

    而他則是與王守仁一道解決起桌上的烤雞來。

    “自太祖之時起,朝廷便從未想過真正解決掉倭患,太宗之時的勘合貿易,不過隻是緩解而已,我大明並未從中取到過便宜,之後倭國內亂,勘合貿易停止,襲擾沿海又重新興起,可我朝廷卻也不如太宗之時強硬,陛下重文輕武,能出兵著實是不曾想到的。”

    徐經感歎著說道“陛下能下這個原因得以與知縣的周旋,也不知曉知縣是如何說服陛下的。”

    王守仁從雞身上扯了一塊下來,回道“說的再好,不過隻是誇誇其談的天方夜譚罷了,想要陛下下定決心出兵,還得是讓陛下看到實力,這實力不僅在兵戈方麵的,還得解決錢糧的問題,恰好,知縣他有這個實力,在在下出來的時候,太子殿下便在勳戚官宦之中搞募捐了。”

    徐經許久不在京中,京中的一些事情他也沒刻意打聽,對王守仁所說的這個事情也不甚了解。

    聽了王守仁的話之後,嘴巴張的老大,問道“真的?那些吝嗇,肯拿錢出來嗎?”

    王守仁笑了笑,道“若是直接讓他們拿,他們是不會出這個銀子,但英國公和知縣都率先做了表率,且還是太子殿下親自與他們去要,他們若是不拿,還擔心太子殿下給他們穿小鞋呢,有的得拿,沒有的即便是砸鍋賣鐵也得拿,有了這些,出戰的錢糧肯定就夠了,隻要後方能夠解決錢糧的問題,那前方的那些阻撓,知縣自然也就能夠順理成章的解決了。”

    對局勢的把控,王守仁還是很有先知的。

    在寶船下海幾個時辰的時間,遠在京中的弘治皇帝便收到了消息。

    廠衛知曉弘治皇帝對寶船的重視,自是一直注意著動向。

    在寶船才下海,便通過各自手段把信送入京中了。

    在廠衛把這些消息送至弘治皇帝麵前的時候,朱厚照正在暖閣與弘治皇帝匯報他的成果呢。

    在朱厚照挨家挨戶搞募捐的時候,也不是沒有人哭窮過。

    可有了前麵的那些領頭人,多的是回複理由。

    每有人哭窮之際,朱厚照便抓起賬本翻看上半晌,回道“你們兵部的也捐了,王侍郎捐了多少來著,本宮瞧瞧,王侍郎捐銀一千兩呢,劉侍郎與王侍郎同等官職,俸祿一樣,子弟也差不多,需要養活的人也差不多啊,王侍郎卻是大呼沒錢,這便隻有兩種情況了,王侍郎要不就是不想給本宮麵子,要不就是王侍郎把這俸祿都花在勾欄樂坊了,不成,回去得稟明父皇,遣錦衣衛和東廠好生查查了。”

    丟下這句話,朱厚照也不多留,抬腿就走。

    往往走到一半,便會被拉住,喊道“殿下留步,臣可籌集,定也捐一千兩。”

    朱厚照要的是銀子,隻要答應給銀子,那一切便都好說。

    朱厚照滿臉堆笑,回上一句,道“王侍郎乃忠君體國的肱骨之臣,平倭大業有王侍郎一份功勞,本宮會記著的。”

    虛虛假假的一句話,一千兩銀子便搞到手了。

    其實,凡是朱厚照光顧之家,都有錦衣衛和東廠查清其名下有多家財了。

    朝廷的那些俸祿確實低的可憐,那些銀子養活一家人都不易,更別說還要拿出幾年的俸祿往出來捐,那根本就是不現實的。

    朱厚照去的那些人家,都是家中有田有鋪子的。

    當官的那些俸祿連牙縫都塞不住他們的。

    凡是那些家中無田的清正官宦,往往都是心有正氣之人,不會看長官捐了多少,支持平倭,有這個心的話,拿出自己的最大能力便是。

    搞募捐的四五日時間,朱厚照辦得很是順利。

    在暖閣中匯報他的成果之際,自是沾沾自喜的很,道“父皇,兒臣不過才五日時間,便募來了五萬餘兩,這些銀子完全可暫時解決掉平倭大軍的錢糧了,別說,謝五的那辦法倒是還真管用的很,那些官宦真不是個東西,壓榨了那麽多民脂民膏,拿些銀子用來抗倭,他們倒是還舍不得了。”

    朱厚照這個差事辦的著實利落。

    自土木堡之變後,文官在朝中地位便陡然飛升。

    上麵皇帝的一些旨意,若是觸碰到文臣的利益,根本就很難實行下去。

    現在,朱厚照做的這個事情,也是敲擊到了文臣的這一層利益壁壘。

    當然,如此一來的話,那些文臣是會反擊的。

    而弘治皇帝需要的就是如此,他要在他在位的時候,解決掉這一痼疾,讓朱厚照在即位的時候,徹底不用再被文官製衡。

    瞧著朱厚照這般高興,弘治皇帝能心下也是高興的。

    但麵上卻是嗬斥道“謝至那小子身上的好處沒學到,倒是學來了那小子誇誇而談的臭毛病,就不能穩當著些嗎?”

    正訓斥著,牟斌和蕭敬同時送來了寶船出海的消息。

    “寶船已經出海了?那平倭之事不日便也當提上日程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