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7章 文化帝國崛起之改良蔡侯紙
字數:3450 加入書籤
五百萬石糧草隨同袁桓任命的下發,跟著到了丹陽宛陵。
同樣的,原本計劃給周瑜兩百萬糧草,直接升級為五百萬石,目標要求不變,先穩民心,再開荒田,大搞城建,興修水利,規模化種田。
與此同時,張昭麾下的人事部開始優化獎罰令,並在最短的時間內,上報袁桓,審批通過後,下發至廬江、丹陽各縣。
監察部的同誌們早已派到了各個地方,暗中搜尋相關官員違法違紀的事宜,一經發現,立刻革職查辦,由後備的青年才俊及時頂替,不能耽誤生產。
在安排好這些事情,廬江、丹陽郡以工代賑的戰略正式實施,且運行平穩良好以後,袁桓得以暗鬆口氣,開始著手其他事宜。
人才問題!
是袁桓必將長期麵臨的問題,而且極其嚴峻!
如果短期內的人才問題,他可以通過係統進行購買召喚,可長期的人才問題,就隻能依靠他自己培養了,這樣才最是劃算。
漢末時期的人才選拔,大致包括舉察、皇帝征辟、公府與州郡辟除、私人舉薦、任子等方式,但這些方式從名字上便可以看出,受人情世故影響頗為嚴重。
正是由於這樣的選官製度,才導致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以致於當曹丕的九品中正製實施以後,這種狀況更是愈演愈烈。
科舉製度的出現,極大的緩和了二者之間的矛盾,但寒門與士族門閥的矛盾卻從沒有根除過,隻有舊士族的滅亡和新士族的誕生交叉上演。
袁桓要建立屬於他的帝國,早早晚晚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與其等遇到了問題再著手解決,不如趁現在阻力尚小,便開始著手平衡。
後備青年才俊,便是他提升寒門學者的一個手段,從目前的效果上來看,暫時沒有人持反對意見,畢竟總比沒有人當官兒要好。
其實寒門和士族之間,沒有嚴格的劃分概念。
躬耕於南陽的諸葛亮都敢自稱為布衣,難道他沒有讀過書嘛?非也!事實上,他不比任何一個人少讀書!
再往深裏扒一扒,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他的叔父諸葛玄還當過豫章的太守。
說白了,隻是到了他這一輩時,家族混得越來越慘!
可若是家裏沒這點關係在裏麵,諸葛亮又怎麽能接觸的到書,他的哥哥諸葛瑾怎麽可能在江東平步青雲,他又怎麽可能勾~搭上黃承彥的女兒,成為荊州望族黃氏的女婿。
寒門與士族原本便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這裏麵的可操作性,真的極強!
憑袁桓兩世為人的經驗,以及對漢末三國時期的了解,他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可以逐步地改善這種現狀,使科舉製能完全成為他統治帝國強有力的工具。
這將會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
而這第一步,便從紙張的普及開始吧!
袁桓查看了整個紙張改造的流程操作,發現工匠們對其中每一步把握的都非常好,但偏偏沒能製造出心滿意足的紙張。
對於係統出具的圖紙,袁桓從來沒有懷疑過,那麽問題肯定出在某個細節上麵,隻是他還沒有發現而已。
袁桓命人正常造紙,而自己則和張昭等工匠師傅仔細研讀圖紙,希望從中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起初工匠師傅們還比較緊張,畢竟袁桓那麽大的官兒擺在那裏,和他們這些平頭老百姓商討工藝流程,單是從他身上散發出的王者霸氣,便足以震懾他們了,哪還敢說話呀。
可慢慢的,工匠們便習慣了袁桓的氣質,開始敢主動和他交流,而袁桓同樣悉心聽取,仔細分析,同時一點點開始認證,逐漸取得了工匠們的信任。
一日,有老師傅蹲在造紙設備麵前,望著升騰起的蒸汽,不由得感概道:“唉!這圖紙上的水溫該怎麽控製呢?”
恰好,袁桓經過,聽到了老師傅的話,放眼望向蒸汽時,他恍然大悟,問題不是出在別的地方,正是出在水溫的控製上。
為了使紙麵的成型質量良好,需要將水溫控製在70~80度之間為宜,而此時的溫度,明顯已經100度了好嘛!
古代沒有溫度計,因此他才忽略了這一點!
但既然係統圖紙能夠設計出來,換言之,水溫便是可以控製的,更何況,袁桓好歹也是大學生出生,控製水溫還能做不到?
他立刻派人製作了八個冰壺,其實也不是冰壺,而是非常容易吸收熱量的東西而已,將其懸在上空,當水溫達到一定程度時,便命人降下一個冰壺,使其溫度降低。
當冰壺的溫度與水溫相同,再次有上漲趨勢時,繼續放下另一個冰壺,同時拉起上一個冰壺,令其逐漸散去熱量。
這種方法,在近現代染布的曆史上經常使用,畢竟染布對水溫的控製,更加精細,在沒有溫度計之前,冰壺是唯一控製水溫的利器。
袁桓經過大量的實驗數據,以及對在某種溫度下,生產出紙張質量的權衡,逐步確定下一個水溫,他命人將這種水溫的外在表現記錄在冊,命名為紙溫!
在解決了關鍵性技術難題後,大量的紙張產生出來,不論是平整度、強度、色調,還是紙張的保存期限,都有了顯著的提高!
當然,更重要的是,新的紙張能夠很好的配合活字印刷術,完成大批量成稿的刊印,對書籍的普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子布!”袁桓招呼道。
“在。”張昭閃身而出,臉上遮掩不住的笑容。
“先把《論語》《孟子》刊印一千份出來,向廬江、丹陽、九江全麵發行!”
“諾!”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