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崇禎新政

字數:4882   加入書籤

A+A-


    兵部案就這樣結束了嗎?
    並沒有。
    至少要將它的影響力擴大化。
    這是皇帝對貪汙軍餉的一次雷霆手段。
    大明朝的軍政爛成一坨屎,普通邊軍一個月差不多0.8兩銀子,可真正到手的,0.2兩?
    甚至有許多根本拿不到錢。
    拿不到錢,時間拖久了自然就嘩變,軍心不穩,更不要說打仗了。
    為什麽明末的關寧軍還有些戰鬥力?
    在袁崇煥任職督師的時代,袁崇煥對發軍餉一事是非常嚴苛的。
    他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整頓軍餉問題,為此還削減了遼東總開支,砍了不少中間商。
    所以這個時代的關寧軍雖然桀驁不馴,各個將領不和,卻還沒有真正的軍閥化。
    要不然曆史上的己巳之變,袁崇煥被逮捕下獄,祖大壽逃跑,袁崇煥還寫一封信將祖大壽叫回來?
    祖大壽能回來,說明關寧軍尚未徹底軍閥化。
    有人說祖大壽不聽皇帝的了,隻聽袁崇煥的了,這不是徹底軍閥化?
    這當然不是!
    袁崇煥是文官,文官在地方上的任職是有期限的,而且他是京官,是屬於皇帝的人,他的命就掌握在皇帝手中。
    因為這個時代,關寧軍的軍餉還是皇帝給的。
    給錢的就是大爺。
    而祖大壽之所以跑,是被嚇得不輕,那種情況,打了勝仗,反倒被抓,換做誰,都會跑。
    到了吳三桂時代,關寧軍才徹底淪為軍閥。
    所以,軍餉的問題,其實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
    既然出現了一個兵部案,當然要好好宣傳宣傳。
    郭鞏的腦袋第一個到的就是遼東,在遼東示眾。
    且皇帝還專門派人將郭鞏所有的罪名公布出來。
    遼東諸將自然是對皇帝陛下聖明一番讚美,至少表麵上的讚美是有的。
    可能將領們一個個都是老油條了,但普通士兵聽到這些消息的反應,可就不同了哦。
    下層的普通士兵從來樂意看到上麵的大佬被砍,而當他們聽說大佬是因為貪汙軍餉被砍的時候,就更加拍手叫好了。
    其實張晨一直覺得,收買軍心,從來不是僅僅和軍隊的將領把關係處理好就完了。
    真正的收買軍心,是照顧基層士兵的利益,因為真正上戰場殺敵的是他們。
    皇帝做了對他們有好處的事,是一定要讓他們知道,不然有一半都白做了。
    這不,遼東的普通士兵聽說後? 就私下都在稱讚當今天子聖明。
    這就是人心。
    當然? 這還隻是開始。
    眼下已經是崇禎四年的正月了。
    軍政的事不可能殺一個兵部侍郎就能萬事無憂,軍政關乎邊防穩定? 以張晨現在手中的底牌? 還不可能大規模推行軍改。
    先不急,九邊維穩即可。
    現在最重要的是什麽呢?
    是先整頓內部? 攘外必先安內。
    而內部不僅僅要整頓,還要發展。
    應該說發展為主? 整頓是為了配合發展。
    正月十五? 元宵佳節,北京城到處張燈結彩。
    按理說,如此重大的節日,應該是放假的。
    不過這一次? 所有官員都沒有放假。
    大朝會? 整個京師大大小小的官員全部到了。
    中高級官員在皇極殿大殿,品級低的也老老實實、整整齊齊在殿外聽宣。
    禮部不少官員筆墨都已經準備好,這是要做會議紀要。
    新年新氣象,新年廟堂之上有新聲。
    用張晨的話來說,大明總得變一變了。
    “吾皇萬歲萬萬歲!”
    群臣高呼? 聲音繞梁,回響不絕。
    “眾愛卿平身。”
    “謝陛下。”
    張晨穩坐龍椅上? 俯視群臣。
    今日,誰都不必說話? 朕來說。
    “內閣中書科。”
    中書科官員李才出列:“臣在。”
    “你也在一邊記錄。”
    “是。”
    崇禎掃視一眼,道:“諸位心中一定都在怪朕元宵佳節拉著諸位來上朝? 連一個安穩覺也睡不好。”
    “臣等不敢? 陛下勤勉朝政? 乃蒼生之幸,百姓之福,四海無不共尊陛下千古聖君也。”
    “行了行了,朕今日不是來聽你們拍馬屁的。”
    崇禎站起來,走下來,走到百官麵前。
    百官低下頭,不敢直視天子。
    “朕今日不需要你們說話,你們聽著就好。”
    “朕今日要宣布崇禎新政,你們聽好了。”
    “第一、咱們來提一個明確的目標,朕來定一下,前十年,朝廷的主要任務是解決老百姓吃飯問題,朕要每一個老百姓都能有飯吃。”
    可能嗎?
    十年?
    當然不可能!
    但這事目標,目標是目標,目標定出來就是讓大家往這方麵去努力的。
    這是一個大目標。
    大目標提出來後,各個省要做具體的計劃,自己提出省的目標,做計劃拆解。
    這就是下麵人的工作了。
    皇帝是要提出最高戰略方向的。
    顯然,皇帝現在把格調定了。
    第一個十年計劃,解決糧食吃飯問題。
    “第二、擢升宋應星為農政院督部,轄製全國農政,地方凡是與農政有關官員,從地方官府剝離出來,全部歸屬農政院!”
    皇帝此話一出,所有人心頭皆是一顫。
    這第二條,見牽扯到具體行政框架的問題了。
    為什麽要這麽分?
    當然也是有原因的。
    古代的官僚架構不夠垂直。
    為什麽這麽說?
    例如地方的知府這個角色,既有地方的民法權,也有行政權,還可以調動少部分的兵。
    民法權就是如果出了官司,知府或者知縣親自審案。
    行政權就不必多解釋了,這是知府該有的權力。
    至於調動少部分兵,這屬於兵權的範圍。
    最嚴重的是,稅收權也在知府手中。
    這是多項權力混合在一人手中,這樣不出現大規模的**才怪!
    而小到一個地方的農業,例如水渠的興建,也是知府來管,這裏麵就有巨大的油水。
    要降低地方的**,就要給地方分權,且相互歸屬中央朝廷垂直管轄。
    而地方農政便該如此。
    由朝廷垂直管轄,地方農政官員除了向知府匯報,還需要向朝廷匯報,而不是什麽事情都匯聚到知府那裏,統一由知府匯報。@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