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吳三桂的投機倒把

字數:5225   加入書籤

A+A-


    眾人商議了一番。
    便決定先突襲盧象升。
    不過吳襄並不知道盧象升現在還有多少兵馬。
    畢竟盧象升在錦州駐紮的時候,手裏有3萬精銳。
    原本吳襄瞧不起盧象升的京衛軍,但吳襄被德格類打敗,盧象升又打敗了德格類。
    現在吳襄不敢再輕視京衛軍。
    為了穩妥起步,吳襄打算立刻派人以慰問盧象升的名義,去天雄軍的營地打探實情。
    派誰去安心呢?
    吳三桂!
    當天傍晚的時候,吳襄便將自己這個兒子叫了過來。
    吳襄對自己兒子很滿意,因為兒子很爭氣。
    崇禎四年的吳三桂多大?
    19歲!
    19歲的吳三桂是武舉人出身,在關寧軍中任都司,相當於旅長的軍官。
    吳襄將事情的前因後果全部給自己兒子說了一遍。
    吳三桂什麽反應?
    很正常的反應。
    先是震驚,隨後表現得害怕,最後讚同自己父親的做法。
    但實際上了,吳三桂內心翻江倒海,他絕不願意投靠皇太極。
    崇禎四年的吳三桂,當然不願意投靠建奴。
    崇禎十七年的吳三桂,投降了建奴。
    人的性格可能不會變。
    但人的選擇會變。
    人的選擇,是根據形勢來的。
    吳三桂是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心裏非常清楚目前雙方的局勢。
    大明朝的確在遼東節節敗退,但對於這個時代的明朝人來說,絕不意味著建奴能翻出更大的浪花來。
    除非是走投無路。
    而在吳三桂看來,現在不是自己走投無路,是自己老爹走投無路,跟自己沒關係。
    沒錯,吳三桂就是這麽一個人,一切都先從自己的利益角度出發。
    他雖然不願意投降,但戲演得很好,滿口答應自己老爹。
    吳襄見兒子這種態度,表示很欣慰。
    於是吳三桂天黑之前,就帶著人出了城,朝盧象升的地盤去了。
    大晚上的,吳三桂見到了盧象升,然後立刻就把自己老爹想要叛亂的消息告訴給了盧象升。
    不僅如此,還在盧象升表麵表決自己的忠心,已經要與吳襄斷絕父子關係。
    盧老爺這個人吧,耿直的男孩紙,哪會有什麽壞心思,更不會把人往懷裏想,就認為吳三桂是個大義滅親的忠臣。
    對吳三桂的印象那是好得不得了。
    應該說,吳三桂這廝的戲演得太好。
    他哪裏知道吳三桂丫的是有自己的一套算盤的。
    “盧帥,茲事體大,卑職現在還要立刻去山海關親自稟明陛下。”
    “好好!”盧象升拍了拍吳三桂的肩膀,“拜托你了。”
    “都是陛下的臣子,粉身碎骨是吾等分內之事。”
    吳三桂出了盧象升的營帳,便又單獨見了跟自己一起來的幾個人。
    “盧象升尚有2萬精銳,你們且回去稟報,讓吳帥暫時不要輕舉妄動,我要秘密去見皇太極。”
    “大人,您要去見皇太極!”
    “你們隻管照我說的去做!”
    “是!”
    吳三桂收拾了一下,便離開了盧象升的營帳。
    他當然不是去見皇太極的。
    現在德格類都敗了,盧象升很有可能已經切斷了皇太極的糧道。
    皇太極現在兩顆蛋都是疼的。
    那吳三桂去哪裏?
    當然是去山海關見皇帝。
    為什麽要去見皇帝?
    不怕皇帝把他一起砍了?
    當然怕!
    但現在是政治冒險。
    必須立刻馬上與吳襄劃清界限。
    而劃清界限唯一最好的辦法就是親自跑到皇帝那裏告狀。
    當天晚上,盧象升專門調出了三千精銳將,向西線布防好,就是為了防守西邊錦州的吳襄。
    八月十二日,大淩河城。
    袁崇煥登上城樓,俯瞰下麵。
    他看了一會兒,突然感覺不太對勁。
    哪裏不對勁?
    建奴在大淩河城周圍建隔板,來給城內的明軍造成精神壓迫。
    但現在卻停了。
    怎麽會停呢?
    袁崇煥又去其他城牆看了看,發現也都停工了。
    他問周圍的守城士兵道:“建奴是什麽時候停止建圍城的?”
    “回督師的話,前天開始的。”
    袁崇煥也沒有說什麽,但腦子卻快速轉了起來。
    他下了城樓,然後立刻就回了督師府,並且將何可綱和祖大壽叫了過來。
    “建奴城外的圍城停工了。”
    祖大壽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說道:“停了就停了。”
    “前天就停了!”
    “前天停了就停……”祖大壽突然回過神,“停了?”
    “停了!”
    何可綱道:“這必然是發生了什麽事!”
    這些人可都不是邊關新人,敵軍的圍城設備突然停了,這意味著什麽?
    這必然是發生了什麽事情。
    為什麽會停?
    有什麽理由停?
    袁崇煥看著何可綱說道:“如果你是皇太極,你會停嗎?”
    “不會。”
    他又看著祖大壽說道:“你呢,你會停嗎?”
    “我當然也不會,都修建了半個月了,眼看快要修建起來了。”
    “什麽情況下會停?”
    何可綱脫口而出:“可能準備撤退。”
    祖大壽霍然而起:“建奴要撤退?”
    “為什麽會撤退?”
    “皇太極才來了半個多月,這麽短時間撤軍,隻有一個原因。”
    祖大壽接過話來:“糧道被斷了!”
    祖大壽激動道:“督師,給我一萬人馬,我現在衝出去陪皇太極那廝玩玩。”
    何可綱道:“不急,可能是敵人的陰謀。”
    “我看未必,皇太極完全沒有必要用停止建圍城來誘導我們,畢竟圍城對我們影響非常大。”
    “督師,現在立刻出兵吧。”
    “不急,皇太極未必是立刻就要撤兵,也許是節省士兵的體力,還在等待著我們。”
    “那現在怎麽辦?”
    “再等三天,三天之內皇太極一定不會撤,到時候他的士兵必然會看出每頓糧食減少,從而人心浮動。”
    祖大壽歎了口氣道:“好!”
    八月十三日,山海關。
    皇帝已經回到了山海關,趙率教懸著的一顆心也落下來了。
    這皇帝若是真的在關外出了什麽事,自己肯定第一個被朝堂大臣們拿出來背鍋。
    到了山海關,崇禎好好睡了一覺,打算等遼東戰事結束後就回北京。
    以目前的局勢來推斷,快了。
    到了傍晚的時候,趙率教突然跑來說:“陛下,關外突然有一人自稱是錦州總兵吳襄之子吳三桂,他說有要緊事要求見陛下。”@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