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崛起的新學
字數:4686 加入書籤
人群頓時安靜下來,且目光紛紛朝那個方向落去。
崇禎從馬車上下來,出現在眾人眼中。
眾人不由得驚奇,原來皇帝陛下如此年輕。
官員們先過去行跪拜禮,崇禎說道:“都免了吧。”
“謝陛下。”
崇禎一路走過去,走到台上。
今天的南京大學守備格外森嚴,所有進來的人,全部得把衣服脫了一個個搜。
當然,妹子們都是由女官來搜的。
甚至連肛門都要檢查。
當皇帝一走到台上的時候,新生們這才真正看清楚皇帝的天顏。
而當周於之看到崇禎的時候,頓時揉了揉眼睛,這人看起來有些眼熟啊!
好像在哪裏見過?
臥槽!
這不是徐州的那個姓張的嗎!
周於之猛然想起來。
他……他是皇帝……
周於之頓時感覺五雷轟頂。
本來秋高氣爽的天氣,身體卻迅速被冷汗浸濕,雙腿一軟歪倒在地上。
一邊的王奎山連忙扶住了周於之:“周兄,你怎麽了?”
“我……我沒事……”周於之麵色蒼白,額頭冷汗直冒,他隻盼望是巧合,盼望自己認錯了。
也許真的是自己認錯了,隻是兩個人長得很像而已。
然而,一邊的柳如是卻完全不淡定了。
因為他也認出崇禎來了。
這不是前幾日在春風閣裏遇到的那個人麽!
他……
柳如是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完全懵了。
那個跟她說新政說得頭頭是道的年輕人,居然是當今天子!
難怪他說起新政來,信手拈來!
柳如是一時間,竟然激動得臉都紅了,心頭如同海浪一般欺負。
崇禎站在上麵,他平靜地看了一轉下麵這些新生的麵孔。
他們當中有的來自富人家庭,但相當一部分來自窮人家裏。
他們在過去,身份低微,靠祖傳手藝糊口,屬於社會底層的人。
但現在不同了,他們站在南京大學裏,麵對的是天子,算是天子門生,南京新學第一批大學生,朝廷未來的中堅力量。
崇禎開口說道:“歡迎諸位來到南京大學。”
他說的很樸實,沒有什麽彎彎繞。
“朕很高興能在這裏見到你們,由衷地高興。”
“朕知道你們現在很興奮,很激動,也很疑惑,疑惑朕為何要建立南京大學,甚至疑惑自己現在為什麽能站在這裏,疑惑自己未來是否能做官?”
有的人已經忍不住點頭了。
例如站在右前方那個穿著補丁衣服的矮個子,他把腦袋點得跟小雞啄米一樣。
崇禎無疑說中了他們內心敏感的地方。
雖然這些人進入了南京大學,但到現在,他們都不知道南京大學到底是幹什麽的。
因為有些人出身工匠家庭,有些人出生在農家。
而南京大學的考試題目居然有工匠知識,還有農業知識,這跟過去完全不一樣。
幾乎大部分考生都懷著迷茫的心態來考的。
大家來考的真實目的也不是為了報效朝廷,而是希望有個光明的前程。
“李恪!”
崇禎點了一個名字。
剛才那個點頭的矮個子微微一怔,他有些緊張地說道:“在!”
“你是工科第一。”
“是……是……學生運氣好了一點……”他緊張得說話都在發抖。
“不是你運氣好,是你有真本事。”
啥?
我過去隻是個木匠工,我也算有真本事了嗎?
李恪有些懵逼。
“朕現在在擴充南京城,要把南京城再擴大一倍,把南京人的人再增多一倍,你說朕要修建多少房屋?”
“這……”
“你說你是不是朕要的人才?”
“這……”
“當新城需要在修建10萬間房子,就需要1萬個會修建房子的人,100個懂得構建房子的人,而你就是其中會構建房子的人之一,有你這樣的人,有100個,朕就能在幾年之內,把修建出新的南京城新城區,是不是?”
“是……”
李恪還是懵逼的。
“你現在知道你的將來了嗎?”
“學生……學生知道了。”
崇禎又說道:“20年後,若是李恪政績突出,被吏部評選,擔任江西省布政使,南昌要擴建新城,他這個布政使是不是完全可以借鑒之前的經驗?”
眾人這才恍然。
而張老板則繼續畫著大餅:“所以說,他李恪就是我大明的人才,隻要他在南京大學潛心學習,前途不可限量!”
大家都向李恪投入羨慕的目光。
崇禎又說道:“朕可以明確地告訴你們,國朝需要的就是你們這樣的人才。”
“朕對人才從來不會吝嗇。”
“大明的未來,在你們身上。”
“新政的新任官員,朕會重點從大學裏考慮、提拔優秀學生,你們認為自己有才華,朕能提供給你們充分的施展才華的機會。”
下麵頓時有人大聲道:“陛下聖明,萬歲萬萬歲!”
聲音越來越大,喊的人越來越多。
所謂的得人心,其實就是照顧到他們的利益。
目前大明朝還沒有對外擴張,其實還存於內卷狀態。
而內卷狀態下的資源都被頭部的讀書人和勳貴、皇族們占領了。
現在宗室被拔掉,勳貴都砍得差不多了,釋放出了一大波資源。
儒家的讀書人也該挪一挪自己的屁股,給新學騰出位置來了。
你看,所有的一切,都是有預謀,有計劃的。
都在張晨的這盤局中,不曾亂過。
這些人是新一代的讀書人,他們接受的不是儒家的道統思想,而是張晨立起來的意識形態。
中國古代有兩條權力線:
一、皇權為主的世俗權力,管行政,有世俗政權。
二、以儒家為代表的道統權,即治國的解釋權。
儒生們認為自己掌握了聖人的治國聖學,所以一個窮書生可以鄙視家財萬貫的商人,因為這個窮書生學了聖人之學,是道統的解釋人之一。
如果皇權不被道統認可,就叫名不正而言不順,是要失民心的。
所以,古代的帝王治理國家,必須依靠這幫讀書人。
然而,現在新學就是向這種傳統的道統在發起挑戰。
眼前的這些人,都將不是之乎者也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