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大元帥府
字數:4621 加入書籤
紫禁城,乾清宮。
朱由檢高坐禦案之後。
“盧象升聽旨。”
盧象升聞言,忙跪地叩首。
而在一旁伺候的高起潛,聞言也趕快趴在地上,鋪好宣紙,提筆準備記錄皇帝的聖旨。
“朕惟治世以文,戡亂以武,文武雙全,世之罕見,今聞大名知府盧象升,文能治世,武亦優殊,公忠體國,深得朕意,擢其為大元帥府都督同知,專嗣練兵之事。”
乾清宮中,針落可聞。
盧象升、高起潛,原本曆史上會成為仇人的兩個人,此時,一人跪地聽命,一人為其撰寫任命的詔書。
外臣用命,內臣任事,景象著實有些詭異。
朱由檢定睛看著這一幕,曆史上巨鹿之戰的慘烈,便充斥在了腦海裏。
時崇禎十二年,清軍入關,盧象升追擊清軍至河北巨鹿賈莊,反被其圍。
盧象升即刻據巨鹿而戰,並派兵向五十裏內的高起潛部求援。
但高起潛以敵情不明、不可野地浪戰為名拒絕了。
盧象升無奈,隻得死戰,最後身重四矢三刃,壯烈殉國。
時圍困盧象升的清軍僅有七千餘人,而高起潛部擁軍三萬。
“陛下,奴婢擬好了,請陛下過目。”
高起潛的聲音,將朱由檢的思緒又拉回了現實。
接過高起潛擬就的詔書,朱由檢逐句觀看,須臾便道。
“善,用印後發通政司,備案即可。”
打發走了高起潛後,朱由檢虛扶起盧象升,便見其一臉疑惑。
“盧愛卿似有不妥?”
朱由檢坐回禦座,輕呷一口雨前龍井後,嘴角輕輕浮起一絲微笑。
“回陛下,微臣無知,敢問陛下,此大元帥府乃為何處衙門?微臣離京前並未聽聞由此衙門。”
“大元帥府非前朝衙門,此乃今日朕新設之。”
盧象升聞言,心裏立時咯噔一下,但聞了聞心神,又問道。
“微臣鬥膽,敢問陛下,此大元帥府乃何品級,亦有官員幾人,皆是何品?”
“大元帥府無級無品,若卿非要較其地位,其位等同甚至高於內閣。”
盧象升聽到這裏,直接就愣住了。
內閣之外,又設大元帥府?
但朱由檢並未理會盧象升的失態,接著放出了更具爆炸性的消息。
“今大元帥府尚有都督同知一人,官居四品,其他官員尚在物色之中。”
盧象升聽了,差點原地爆炸。
感情自己是大元帥府的第一個官,也是唯一一個官啊。
盧象升頓時想哭,想再回大名幹知府,知府雖然是五品,但是卻有一府七縣八十餘萬百姓可以管理。
正四品的光杆司令,他依然是光杆司令啊。
盧象升有些欲哭無淚,收拾收拾心情,又問了另外一個問題。
“陛下設大元帥府,意欲為何?”
盧象升一激動,索性連敬稱都忘了。
好在朱由檢並不在意這些禮節。
“編練新軍,複我大明之威,開疆拓土,重塑寰宇格局。”
朱由檢意氣風發的說了大元帥府的職責與使命。
如果在朱由檢的前世,這句話將會被刻在公司正門迎客石上的,美其名曰:公司文化。
但如此雞湯卻沒有打動早已心涼的盧象升。
“敢問陛下,此大元帥府的最高長官,乃是何人?”
朱由檢聞言,遂放下手中茶盞,起身麵向殿外,肅穆而道。
“朕!”
------
兩日後,盧象升便收拾好了心情,前往西山去執行朱由檢交代的第一個任務。
隨同其一起前往的,還有錦衣衛新成立一個司的幾名官員。
在駱思恭官複原職後,朱由檢便命其改組錦衣衛,集中力量建設政保司和情報司。
政保司主要對內,而情報司則主要對外,目前的任務則是向後金滲透,建立初步的地下情報網。
而此次隨盧象升同行的便是錦衣衛的政保司。
半個時辰後,幾人來到西山煤窯。
在跟礦主們亮明身份後,盧象升便亮起了一塊木牌。
上書:天子征兵,月餉一兩,傷殘撫恤,退軍安置,不入軍籍,不扣軍餉,如有意者,素來報名。
西山,乃京城西郊太行之餘脈,素來產煤,蓋此處多礦工。
礦工者,好勇鬥狠且吃苦耐勞之輩也。
《紀效新書》曾雲:因其山礦之夫,石間掙命,辛勞異常,且多有組織,素習爭鬥,乃征兵之善也。
如戚少保所言,朱由檢便將西山煤礦工人作為首批征兵對象。
而據東廠前期調查,西山煤礦工人月錢普遍在五錢到一兩銀子之間。
其人員構成則多為京城附近的失地農民和破產的小手工業者,以及曆年來湧向京城的各地流民。
相比於朝不保夕的礦工生活,朱由檢覺得月餉一兩的軍旅生涯對他們更有吸引力。
果不其然,僅三日,盧象升便招夠了首批的一千軍士。
初,實報人數亦有五千餘人,但經朱由檢製定的征兵標準衡量之後,便隻餘不足兩千人。
這個時代的成年男丁,身體素質太差了,饒是以壯碩著稱的礦工,亦是如此。
與戚少保隻重士兵體質的征兵標準略有不同,此次新軍的征兵標準則考察更加全麵。
除身高體重、肢體目力、耐力體力等身體素質方麵的考察外,朱由檢亦令錦衣衛政保司的官員,對每名新兵的家庭狀況、鄰裏風評、個人品質等方麵,進行了摸底調查。
最後由政保司出具政治合格鑒定書後,盧象升才最終圈定這首批的一千人。
對此等征兵方法,盧象升亦感驚奇,但細細思量之後,方知朱由檢所謀深遠,遂躬身厲行,亦步亦趨。
在盧象升西山征兵的同時,一封詔書以八百裏加急的速度,傳檄大明兩京十三省。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係虜請長纓。’
‘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
‘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
‘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
‘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
‘一呼同窗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
‘齊從軍,淨胡塵,誓掃胡虜不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