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長坡嶺之戰下
字數:3875 加入書籤
“盧帥,你說叛軍要往永寧逃竄?”
長坡嶺的中軍大帳,燈火通明,一眾參謀圍著一張碩大的貴州地圖反複研磨。
而在大帳正中,則是一副軍用沙盤,上麵正是按照比例縮小的貴陽城邊的實物地形圖。
教授了武學生們等高線和比例尺等現代地理知識,朱由檢將軍用沙盤一並拿了出來,到如今,新軍參謀司已經能夠熟練應用了。
盧象升麵對李騰蛟的疑問,點了點頭,隨後走到沙盤前解釋道。
“貴州叛軍雖發自水西,但非全是水西安氏一脈,此次叛亂的近十萬土司番民,雖以水西安氏為尊,但卻來自貴州大小數百侗寨。”
“土司叛亂一為當地苛政,二則為隨軍搶掠,若是沒有持續掠奪而來的財貨人口,叛軍當會一哄而散。”
“安邦彥和奢崇明多次叛亂,豈會不知道這一點,所以在貴陽城下受挫以後,回畢節或者遵義都不是最好的選擇,隻有去攻占尚未遭受戰火的永寧,用財貨人口堵滿各路侗寨的嘴,叛軍才能保住士氣。”
聽完盧象升的一番解釋,一眾參謀便都把目光投到了沙盤上的永寧城。
“那大帥的意思是,要在永寧城下將叛軍殲滅?”
李騰蛟看了看永寧附近的地形,隨後望向盧象升,但盧象升卻笑而不答。
“大帥是想在叛軍前往永寧的路上截殺?”
下首的作戰參謀吳敬淡淡一語。
“自休所言不錯,永寧城東百裏有一永平穀,是貴陽入永寧的必經之路,其穀狹長,兩側皆峭壁,此處圍剿,可保叛軍無一人能逃脫。”
眾人皆看向通往永寧的那處峽穀,果然如盧象升所說,是個伏擊的好地方。
“但我軍隻有三千餘人,擊潰叛軍不難,但想一口吃掉這五萬人馬,恐也不妥。”
吳守德隨後又道。
“哈哈,自休所言不錯,我新軍確實難以將這五萬人馬一口吃掉,但加上川渝的官軍和石柱的白杆兵,應該就不難了。”
盧象升扶須笑道。
“但川渝和石柱的兵馬未必能在叛軍過永平穀之前趕到吧?”
李騰蛟遂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令通信兵去給朱燮元、秦良玉和杜文煥傳信,說官軍要在永寧城東五十裏的永平穀圍剿叛軍,想博個軍功的就抓緊,叛軍可不等人。”
盧象升轉身做回帳中案幾之後,然後又道。
“貴陽距永平穀二百餘裏,還多是山路,五萬人馬一日能行二十餘裏就不錯了,要是十天後川渝和石柱的兵還趕不到,那也沒辦法了,隻能靠咱們自己盡量的殺傷叛軍了。”
“不過,以我對朱燮元、秦良玉和杜文煥的了解,如此手到擒來的軍功,大隊人馬趕不上,領著數千精銳還是能行的。”
盧象升豪爽的笑聲,頓時感染了一眾參謀,整個中軍大帳一片歡聲笑語。
而在叛軍營帳之中,眾多侗主和水西的將領也都將目光投向了安邦彥,等著他的抉擇。
“永寧據貴陽二百多裏,是黔西滇北重鎮,也是貴州和雲南交通的重要通道,丁口商家眾多,本王欲率軍攻打此鎮,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安邦彥說完,便做回了案幾之後,輕呷了一口清茶,等著各路侗主的決斷。
貴陽城下屢敗,安邦彥的權威也消散了不少,一眾土司首領便在安邦彥的眼皮子底下熱火朝天的勾兌了起來,全然忘記了安邦彥不久之前才樹立起來的威儀。
一盞茶的功夫,各路侗主便商議定了,準備跟著安邦彥再去永寧搶上一把。
當然也有小的部族被長坡嶺的新軍刺激到了,但麵對被永寧的財貨衝昏了頭腦的大部,此時也不好反對,準備在半路開溜。
對於這個結果,安邦彥早就心有成竹,這些侗主都是什麽德行他了解的很清楚,記吃不記打,財帛動人心,要不然也不會跟著他二次起事了。
確定了後麵的進軍路線,但如何撤離卻值得再商議一番。
有這麽一支戰力凶悍的官軍在身後,能否順利撤軍,著實讓安邦彥有些頭痛。
而關於讓哪支軍隊殿後的問題,各路侗主更是吵作一團,最後甚至都有人拔刀相向。
從午後一直商議到掌燈時分,關於如何撤軍以及殿後的問題,依然沒有個結論。
但就在安邦彥疲憊不堪,準備明日再議的時候,一直沒有說話的奢崇明卻站起了身。
“我來殿後。”
奢崇明話音剛落,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
安邦彥聞言也有些驚訝,但隨後一想,卻也明白了奢崇明的用意。
自天啟五年,奢崇明兵敗以後,就一直依附在水西妹妹和外甥處,關於奢崇明的想法,安邦彥自然了解。
求仁得仁,既然奢崇明想收買人心,那就讓他去吧,反正死的都是他本部的兵馬和安位的老本,想東山再起,總得付出些代價。
不過對於奢崇明的挺身而出,一眾侗主還是感恩戴德的,起碼不用自己在背後提心吊膽了。
而奢崇明雖然決定了率本部兵馬殿後,卻也沒有為水西安氏獻身的打算,隻要明軍追擊,那自己就領兵往貴州的群山中撤退。
明軍火器再厲害,想在貴州的十萬大山中殲滅己部,那也是絕無可能的,對於這一點,奢崇明看的很清楚。
叛軍亂糟糟的軍議結束以後,奢崇明仗義的名聲算是打出去了。
不過若是想臨陣撤軍,事情也並不簡單,雖然新軍沒有乘勝追擊的打算,但叛軍該有的安排一點也不能少。
五萬多人馬拔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選鋒、中軍、後隊的拔營次序必須依次安排好,各軍距離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
而且陣前撤軍的秩序更是重中之重,要是明軍趁己方拔營的時機突襲,那五萬大軍恐怕走不出貴陽,就先潰散了。
整整兩天的時間,安邦彥的中軍大帳都是進進出出的各路侗主和將領,安邦彥需要跟他們一一敲定拔營的事項。
好在這幾日,明軍一直安安靜靜的待在長坡嶺和貴陽城,並沒有明顯的動作,這讓叛軍撤軍前的準備工作的得以順利進行。
終於,在三日之後,叛軍的選鋒開始撤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