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沿著絲綢之路前進

字數:3888   加入書籤

A+A-


    踏上絲綢之路的這些商賈,基本上都是依附在周、符兩家身上的,他們從周家或者是符家的手裏麵購入貨物再進行販賣。

    隨著錢昱這些年逐步平定了各個中原王朝,商賈也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以前由於是各個國家在胡亂收取賦稅,商賈們因為無利可圖也就不再進行長途販運。

    錢昱采取的是放水養魚的策略,賦稅對於商賈們而言根本就不是負擔,因此,這些年來從事長途販運的商賈們日益增多。

    現在,他們就把目光投向了遙遠的西方,想通過重新啟動那條自古以來的絲綢之路,來賺取更大的財富。

    傳統的絲綢之路,起自古代都城長安,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裏。

    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

    絲綢之路一般是指陸上絲綢之路,從廣義上又可以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的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開辟的,是以首都長安為起點,經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東漢時期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洛陽,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原王朝出產的絲綢,其實,絲綢之路最初不是為了出口絲綢,而是為了進口和田玉。

    處於絲綢之路上的河西走廊,是其中最關鍵的一段。

    西漢時,陽關和玉門關以西乃至更遠的地方,被稱作西域。

    西漢初期,聯絡東西方的通道被匈奴所阻。漢武帝時,中原始與西域相通,開始加強對西域的經略。

    西域本來有三十六個國家,後來又分裂為五十多個,這些小國都位於匈奴之西,烏孫之南。

    漢朝擊敗匈奴以後取得了河西走廊地區,方才開始打通了中原王朝與西域之間的通道。

    漢武帝太初四年,漢武帝在輪台和渠犁設立了使者校尉,管理西域的屯田事務。

    這是西漢在西域第一次設置的官吏,此後,西漢就在西域建立了根據地。

    天鳳三年,西域諸國斷絕了與新莽政權的聯係,絲綢之路自然而然地也同時中斷了。

    從此以後,這條商賈隊伍日益不絕的商路,盛景就開始不正常了,時斷時續的勉強維持著。

    這條絲綢之路再次進入繁榮鼎盛的時期,就到了繼隋而建立起來的大唐盛世。

    唐代絲綢之路的暢通繁榮,也進一步促進了東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對以後相互的社會和民族意識形態發展,產生了很多積極、深遠的影響。

    經過安史之亂後唐朝由衰落而滅亡,北方地區從此戰火連年,絲綢、瓷器的產量不斷下降,商人也唯求自保而不願遠行,絲綢之路逐步走向低穀。

    曆史上,北宋實際版圖大幅縮減未能控製河西走廊,到了南宋時期,更無法涉足西北地區,絲綢之路衰落日益明顯。

    眼下,這個時空已經與原來的曆史不一樣了,在錢昱的勵精圖治之下,分裂的中原王朝再次重新歸於統一。

    消除了內部存在多年的隱患,各行各業在錢昱的指點下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此時此刻,滿載各種貨物的商賈們離開了中原王朝,去往西域各國進行貿易發財。

    在絲綢之路上進行交易的商品範圍十分廣泛。

    這些商賈帶著絲綢、茶葉、蠶絲、瓷器、紙張、珍珠母、樟腦、肉桂、明礬、漆器、竹器等商品。

    他們換回來的物品有羊毛及製品、駿馬、鑽石、雕像、珊瑚、琥珀、魚翅、珍珠等商品。

    另外,由絲綢之路東傳的物品,還有西方的寶石、葡萄、石榴、胡桃、芝麻、胡瓜(黃瓜)、大蒜、胡蘿卜等。

    而甘州回鶻、歸義軍、西州回鶻、於闐國、喀喇汗國等國,就是他們此行必須要經過的地方。

    說起西域,大家肯定會想起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這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人們對這座古老關塞的向往。

    其實,公元962年的玉門關已經不再是唐詩中的那個玉門關了。

    此時的玉門關址有了新的變動,已移至唐玉門關之東200公裏多的地方。

    玉門關為何要向東麵遷移?這是因為有其兩方麵的重要原因。

    其一,從當時河西走廊一帶的政治軍事形勢來看,石關峽的位置正當東麵的甘州回鶻與西麵的瓜沙歸義軍政權的分界處,自然成為東西交通的要口。

    其二,與當時原路的廢奔,以及沙州社會長期穩定,沙州及其以西道路的暢通密切相關。

    因此,原路上設置的唐玉門關自然隨之廢棄,遂被置於今嘉峪關市石關峽的新的玉門關所取代。

    新玉門關目前正是處於黑山之地,該山係走廊北山的一部分,山體平地拔起,橫亙於走廊平原之上,相對高度一般米。

    山體南部有一條東西延伸的天然峽穀,長約10公裏,寬米,南北兩側山岩壁立,陡不可上,形勢險峻。

    峽內有大道可通車馬,成為古代商賈西出的要道。

    在峽穀中還有一股名為紅柳溝的泉水由西向東流去,泉水自南北兩山崖間滲出,匯為水流,遂為穿越此處的行旅提供了良好的補給水源。

    古代在幹旱戈壁地區行進,沿途人畜水源補給為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由肅州西行一日恰可得到紅柳溝泉水的補給,因而玉門關設置這裏也就成為了十分理想的必然通道。

    商賈們在玉門關經過休整以後,就出關西行了,而玉門關外麵那就是另外一個天地了。

    與中原王朝的穩定所不同的是,由於各個國家相互之間連年戰爭,這個地方許多人無家可歸後就成為了殺人放火的劫匪。

    就在商賈們從現在於闐國之前,於闐國王李聖天正在為國事而發愁。

    公元960年,喀喇汗國與於聞國之間,爆發了數次激烈的大戰,

    戰爭初期,於闐國占據了優勢,他們打退了喀喇汗國的進攻並且揮師西進,曾一度攻占了喀什噶爾。

    後來,喀喇汗國在大批援軍的支援下,很快就扭轉了戰局,他們高呼要把於聞國殺的是雞犬不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