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時間終於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了

字數:3753   加入書籤

A+A-




    周娥皇、符金環、周嘉敏、符思儀四個人,在看見錢昱拿出來的小鏡子時,一開始本以為也沒有什麽特別的。

    跟隨錢昱這麽多年來,她們對錢昱時不時地就弄出一些稀奇玩意兒,似乎早已經是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

    不過,當四個人發現各自的嬌容清晰地出現在眼前時,一個個都是大呼小叫地叫著錢昱。

    錢昱僅僅是弄出來小鏡子就已經收到了這樣的效果,要是把那種穿衣鏡弄出來豈不是要把媳婦們樂暈過去。

    女人愛美是天性,在眼下這個時代,女人們梳妝打扮的時候,普遍使用的鏡子都是銅鏡。

    在隨後的這些日子裏,周娥皇、符金環、周嘉敏、符思儀四個人,把小鏡子是隨身攜帶寸步不離,沒事的時候就悄悄地拿出來照一照自己的芙蓉麵。

    這些日子錢昱忙的是昏天黑地,因此,他的睡眠就有一些不是太好了,可是,偏偏在這個年代的黑夜裏,有一種職業是專門在夜間打更的人。

    打更是古代的一種夜間報時製度,由此產生了一種負責巡夜的職業叫更夫,更夫的俗稱就是打更的。

    在古代,人們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

    當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更夫是通過打梆子或敲鑼來巡夜報時的,古代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打一更是提醒人們天幹物燥,小心火燭;二更是告訴大家要關門關窗,防偷防盜;

    三更是說平安無事;四更就是天寒地凍;五更是催促大家早睡早起。

    如果說夜裏是依靠打更來報時,那麽在白天就是需要看日晷、刻漏、香篆鍾了。

    日晷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後來則指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和晷麵組成。最大的不利之處就是刮風下雨的時候沒用了。

    刻漏又稱漏刻、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

    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後來創造出受水型,無論是那種類型在天寒地凍的時候,就根本不能夠使用了。

    因此,香篆鍾就似乎成為了一種比較流行的古代計時器。

    香篆鍾為梅花形黃銅盤子,盤內有梅花五瓣,每瓣梅花各繚繞一圈盤香,焚熏後根據盤香的燒沒程度來計時。

    錢昱有些不是太喜歡聞香味,所以,在他的書房裏麵基本上就看不見香篆鍾的影子。

    為了徹底的解決這個問題,錢昱決定親自試驗看一看,能不能夠把後世的那種大型落地擺鍾給弄出來。

    小型的鍾表肯定是不大可能的,這是因為現在的技術根本就達不到要求。

    曆史上西方古老的機械鍾出現在14世紀,它是由掛在繩子一端的重錘所驅動,再通過齒輪帶動鍾的指針旋轉。

    1510年,德國鎖匠彼得·亨萊思首創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表。

    然而這種表的計時效果並不理想發條若是上得太緊,指針就會走得過快;發條若是上得過鬆,指針就會運行的慢。

    但是這一缺點很快就得到了改進,捷克人雅各布·赫克設計出了一個錐形渦輪,再加上一卷發條組成表的驅動機構。

    這樣一來鍾表機械就可以保持勻速地運轉,不會出現“發條不同的鬆緊導致時針走速不同”的現象。

    大約在1582年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惠更斯將重力擺引入到機械鍾裏去,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精確的擺鍾。

    相比之前需要通過驅動機構來推動運作的鍾表,擺鍾顯然要省事得多,是利用地球的重力來推動。

    再到後來單擺被應用於時鍾,時鍾的精度也因此越來越精確,到了17世紀中期,鍾表的誤差每天隻有10分鍾左右了。

    擺鍾是根據單擺定律製造的,用擺錘控製其它機件,使鍾走的快慢均勻,一般能報點要用發條來提供能量使其擺動。

    擺鍾的結構大體上可分為走時部分、打點部分、指針部分和打點控製部分,通常都帶有報時功能,所以又稱自鳴鍾。

    主要由鍾擺,擒縱器機構,表盤和指針組成的,它們之間的精密協調運作保證了整個擺鍾計時的精確。

    而整個擺鍾最核心的機構就是擒縱機構,它是一種機械能量傳遞的開關裝置,所謂的擒-縱就是對應的關-開,主要用擒縱叉控製擒縱輪轉動,從而指示準確的時間。

    擺鍾是通過讓齒輪勻速運行,一堆齒輪縱橫交錯地鑲嵌在鍾表裏麵,專門負責計算過了多少秒鍾,然後轉化成分鍾和小時,再顯示在鍾麵上供人們觀看時間。

    錢昱記得近代帝王宮廷中使用的擺鍾,常附有一套機械傳動機構,以精工製作的人物、山水、飛禽、走獸等活動形象進行報時。

    不過,為了省時省力錢昱不想把一件用來計時的東西,弄的是花裏胡哨沒有一點點的實際價值。

    在錢昱的指點下,工匠們是經過反反複複不停地修改,終於弄出來擺鍾的核心部分。

    看著眼前的這個沒有一點點擺鍾樣子的東西,錢昱也覺得實在是有些慘不忍睹。

    為了把擺鍾製作的更加好看一點,錢昱又找來了木工,大致給他們畫了一個擺鍾的外觀圖形,就讓他們去照樣子給趕緊做出來。

    近代西方的機械鍾表是在明末時期傳入東方的,1601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獻給明代萬曆皇帝兩座自鳴鍾。

    據說,當時利瑪竇還對其進行了改造,為了使其適應東方的計時習慣,特意將24小時改成了12時辰。

    錢昱不打算采用12時辰的方法來計時,他就是想通過此次造出擺鍾的機會,徹底的把12時辰的計時方法給真正地改變了。

    當這個跨越時空的大擺鍾完全做成的時候,高度竟然達到了差不多三米,其中的因為錢昱當然是一清二楚的。

    與後世那些現代化的工業產品相比較,錢昱所做出這個大擺鍾,畢竟在有些關鍵技術的精密程度上還差的太遠了。

    不過,周娥皇、符金環、周嘉敏、符思儀四個人,在弄明白這個大擺鍾的用處時,說出了這樣一句話更夫要丟飯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