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禁令

字數:4681   加入書籤

A+A-


    談判到了第五天,一切都很順利,雙方就差最後的簽字。

    畢竟上次轉讓一半股權時,就已經有了合作的基礎。

    同時新聞媒體也已經聯係好,準備召開一場新聞發布會,對這次的合作進行通報。

    到了明天,這一筆高達40億美元的交易,將再一次震動網約車市場。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國商務部的一紙命令,叫停了這次交易。

    他們以國家安全的名義,對這次的交易進行調查。

    林敏儀憤憤不平地說:“我們隻是正常的股權轉讓,他們有什麽理由叫停?”

    她作為品如在美業務的法律團隊負責人,自認為已經在每個流程上做到合法合規。

    更何況這隻是個單純的股權轉讓,買賣雙方都沒意見,他們商務部這個時候跳出來是什麽意思?

    “我看他們分明是針對我們中資企業,故意攪和我們的業務。”

    “也不知道他會給我們安一個什麽罪名?”

    “我估計就算有也是‘莫須有’的罪名,就跟前段時間叫停三一重工、華為業務用的理由差不多。”

    “難道我們就真的一點辦法也沒有了嗎?”

    “我們在這裏也沒什麽敵人啊,不會是軟銀搞出來的吧?臨時再壓價?”

    ……

    大家聯想到最近三一重工、華為等中資企業在美的投資項目紛紛被叫停,心情更加沉重。

    2012年,三一集團在美的關聯公司羅爾斯,收購了美國四家風電場。

    6個月後,當時的總統發出一紙命令,以涉嫌威脅國家安全為由,限製羅爾斯公司進入風電場地點施工,並且要求羅爾斯必須在90日內完成對這些項目的剝離。

    這一紙禁令直接造成三一集團2000多萬美元的經濟損失。

    隨後三一集團經過多次上訴, 花費巨額的律師費用, 最終對外達成“和解”。

    三一集團將這四個風電項目轉給第三方,換取集團在美的其他業務不涉及國家安全問題。

    這場雖勝尤敗的官司, 被《華爾街日報》評為中資企業前所未有的勝利。

    大多數相對弱勢的私企,麵對這種情況,也隻能暗吞苦果。

    畢竟也沒有幾個私企能夠像三一重工這樣,能夠花費巨額成本, 去打這一場跨國官司。

    而且官司的結果也隻能還你一個“清白”, 並不能還你損失的金錢。

    對於大多數私企來說,清白之身顯然沒有那麽重要,他們寧願早點止損,認虧離場。

    現在, 品如的商務團隊擔心uber這次的股權交易被攪和。

    如果股權無法變現, 價值再高也跟廢紙差不多。

    畢竟網約車現在也還處於補貼大戰當中,不可能有什麽分紅。

    洛修見團隊的鬥誌受到打擊,不由出聲安慰說:“大家別灰心, 叫停審查不代表這次交易泡湯了,我們這個時候應該積極跟審查部門溝通,了解他們的目的,想出應對的辦法。”

    立即有人附和說:“洛總說得沒錯,如果他們沒有一個正當的理由,就這樣強行幹預,損害的可不止是我們公司,還有更多國際投資機構對美投資的信心。”

    “如果一個市場隻允許外麵的錢進來, 不允許人家變現離場, 那麽這個市場恐怕沒有人敢進來。”

    “我也相信事情沒有到最壞的地步,這次可能隻是例行的審查, 我們剛好倒黴被抽中而已。”

    話說到這裏, 整個商務團隊重新振作起來,分頭去了解情況。

    有人去問軟銀那邊的態度, 有人去找說客去遊說議員, 也有人通過司法的途徑施加壓力。

    三天之後, 商務部那邊終於給了一個明確的說法。

    他們審查的原由在於品如集團當初從花旗銀行拿到的一筆2億美元貸款, 認為這筆貸款存在違規操作。

    洛修當初從正是從花旗銀行拿到一筆2億的貸款,然後用這筆貸款從uber手中換取20%的股權。

    從現在看來, 這筆投資相當於借雞生蛋。

    自己一分錢不用出,用你們銀行的錢, 投資你們的企業,幾年時間,獲利幾十倍。

    但商業投資不能用結果倒推,畢竟誰都不知道當初那筆投資一定會成功。

    如果投資失敗,結果必然是洛修倒欠銀行大筆債務,以及高額利息。

    就好像我們都知道軟銀通過投資阿裏賺了很多錢,但在當時,又有誰能夠看得上阿裏這個初創公司呢?

    美國商務部不能阻止洛修賣出uber的股權,他們唯一能做的是, 調查當初那筆2億美元的貸款是否合理。

    畢竟如果沒有那筆貸款,也就沒有後來uber的投資, 也就沒有現在幾十倍的變現。

    據說調查組已經入駐花旗銀行,要求調取當年放貸的所有資料,審核每一步流程。

    就連去年剛從銀行退休的業務經理, 也因為經手了這一筆業務,而被召了回來,要求配合調查。

    消息傳出來後, 很多人都表示不樂觀。

    如果調查組真的抱著從雞蛋裏挑骨頭的態度,沒有有什麽東西能夠經得起調查。

    特別是這麽大筆的貸款,銀行原來製定的製度一定是非常繁雜的。

    而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為了追求效率,往往會跳過一些不必要的程序。

    中資企業這種情況尤其嚴重,很少有公司百分百按規定走完所有流程。

    他們習慣了效率優先,為了追求效率,經常“先上車再補票”。

    銀行為了達成業務,也願意配合企業,跳過部分繁瑣的程序。

    這種對效率的追求,幫助企業更快地贏得市場。

    做同樣一個業務,中資企業可能已經把產品投向市場, 並且經過幾輪的迭代優化, 而外資此時還在爭吵要不要去做。

    在不出意外的情況下,這種追求效率的特性幫助中資企業贏得一個又一個的海外市場。

    問題就在於, 萬一出了什麽意外,這種“先上車後補票”的做事方式, 往往導致滅頂之災。

    很多意氣風發,想要在海外開拓一片新天地的企業,最終吃虧在這裏,被拖進了無窮的官司當中。

    而現在,品如集團也同樣出了意外。

    陰影籠罩在團隊每個人的頭上。

    “你們有誰還記得當初拿那筆貸款時,有沒有違規的程序?”

    “我不知道啊,當時我還沒有進公司。”

    “這個項目是洛總一手經辦,恐怕隻有洛總才清楚當初是怎麽一回事了。”

    “那時候是公司在海外的第一筆業務,在海外連辦事處都沒有,在業務上很難做到沒有一絲把柄。”

    “這麽說,我們這次恐怕真的凶多吉少了!”

    ……

    說到這裏,每個人心裏都覺得形勢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