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葉墨生是活佛轉世

字數:5328   加入書籤

A+A-


    對於這幾個熱搜的評論以及分析

    不得不說高手果然在民間,眾人的腦洞也是非常強大,分析的細致入微,合情合理。

    隻是華夏集團其他消息未流傳出去。

    眾人的分析注定得不到標準答案。

    微博熱搜排行第九位《達桑旺波詩歌比賽》正式更名為《滄陽嘉措詩歌比賽》,全國三大出版社橫幅宣傳葉墨生詩歌集《問佛》。

    詩集名《問佛》是滄陽嘉措詩歌比賽節目組經過葉墨生同意而取的。

    接到這個消息的時候葉墨生其實是愕然的,本以為詩集會是本屆大賽所有選手詩歌合集,沒想到全是自己作品,僅僅五篇就能出詩集?

    短小無力,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五首詩分別是《不負如來不負卿》《那一世》《問佛》《見與不見》《十誡詩》每一首詩都配有精美的插畫,意境幽遠。

    最為令世人喜歡的詩句莫過於不負如來不負卿!最令人心動的是《那一世》

    但最經典最具有佛家意義的卻是《問佛》,這也是詩集取名《問佛》的原因。

    龍國唯一的七星詩人龍淵,親自寫序

    小友的詩,深含佛理,卻又充滿對愛情的渴望。所以詩中充滿了對佛的忠誠和對愛情的無可奈何之感。他的詩暗含一種悲涼之感,也有一絲桀驁不馴的意味。

    總之給予了高度的讚揚。

    此詩集一出,轟動整個藏地。

    有網友鍾愛《見與不見》

    有網友鍾愛《十誡詩》

    還有網友注意到《見與不見》與《十誡詩》的矛盾衝突。

    無數網友紛紛在網上留言。

    “見與不見,最難過,莫過於還是見了;談笑間,一城煙火,難掩半世雨落,傷愈,心痛卻一世無解……”

    “即使相見,是否依然;若使不見,是否還會埋怨般的想念。”

    “見與不見都是一樣的,她在我心裏的位置不會變,永遠不變。”

    “你見與不見,我這一世,定要脫了十誡法,相知,相伴,相許,相依,而後佛教我相絕,免了思”

    “以後也許會相見,也許會不見,但是見與不見又有什麽關係呢?”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如果沒有遇見那該多好,我還會是那個天真可愛無憂無慮的女孩!”

    “這兩首詩,說是矛盾,其實是一種感情,那就是愛了,愛得深了,《見與不見》愛到卑微,愛到已經不在乎你愛不愛我,《十誡詩》愛到懺悔,愛到我曾經後悔遇見過你,就算不後悔遇見你,那就後悔與你相知,一步一步淪落入愛情的漩渦,卑微的無奈的愛情!我就是一個愛情的卑微者!”

    “樓上這觀點,讓我瞬間毛骨悚然,到現在我才發現我所謂的高傲其實隻是一種卑微,我從未放下過她,卻告訴自己已經放下。”

    “卑微者+1”

    “卑微者+1”

    “卑微者+1”

    ……

    “卑微者+10010”

    而關於《問佛》卻被更多藏地人所喜愛,更多佛學者所關注。

    《問佛》包含的各種問題的思考與回答,都蘊含著人生哲理和佛理,在這裏麵佛不是高高在上俯視眾生,佛是智者,指點迷津,佛是老師,傳承文明!

    而這一切讓《問佛》徹底火起來,奠定其經典的卻是一篇帖子,帖子很長。

    發布者雪域之仆。

    且具有官方認證

    “每屆的詩歌都要翻閱一番,但這屆《那一世》《不負如來不負卿》讓我震驚數日之久,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那一天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轉經筒不為超度隻為觸摸你的指尖……]

    忍不住一次又一次拜讀。

    而這次的《問佛》

    什麽樣的人可以向佛提問?如果僅僅是問那麽眾生都可以問佛。

    但這裏的問卻是質問,

    誰在質問?

    我在質問,

    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麽多遺憾?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

    我問了很多很多問題

    眾生皆可問佛,但佛會回答眾生麽。

    而我問佛,佛都一一詳細的解答。

    問佛,質問佛

    仔細不難發現卻都像在問自己。

    我就是佛!

    我問自己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

    我問自己世間為何有那麽多遺憾?

    我問自己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我問自己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麽辦?

    而佛所說的都是我自己的見解。

    也就是說葉墨生自己的見解

    佛曰即葉墨生言

    那隻是曇花的一現,用來蒙蔽世俗的眼

    沒有什麽美可以抵過一顆純淨仁愛的心

    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

    可有人讓它蒙上了灰

    葉墨生言

    這是一個娑婆世界,娑婆即遺憾

    沒有遺憾,

    葉墨生言

    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

    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

    葉墨生言

    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

    別問是劫是緣

    ……

    葉墨生以自己的睿智寫下了對於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將無上佛法融入其中,極具感染力和佛性。

    葉墨生即佛。

    滄陽嘉措自傳曾記載

    從此世上隻有達桑旺波,再無滄陽嘉措。

    從此世上再也沒有我。

    其實世界上一直有他,達桑旺波就是他,隻是一個姓名而已,滄陽嘉措著相了。

    葉墨生的五首詩歌,如同滄陽嘉措一生不同階段不同心境的寫照,情感細致入微,無不蘊含著滄陽嘉措的情感。

    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麽?

    我大膽的猜測葉墨生是滄陽嘉措轉世,滄陽嘉措從未曾離開過我們。”

    此貼一出,全國震驚,這是不是太過於驚世核俗了?《問佛》寫得好,我信,寫的非常好,我也信,但葉墨生是滄陽嘉措轉世什麽鬼?

    我還是七世活佛呢?

    在科學如此發達的二十一世紀,你這樣真的好嗎?

    你有沒有考慮過科學的感受!

    藏地是有轉世靈童一說,那也是各種訴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那隻是一種方法,並不是真的轉世而來,你這有點懂動真格了。

    但不管如何葉墨生是滄陽嘉措轉世的消息如病毒式的傳播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