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不得已的謀反

字數:3196   加入書籤

A+A-




    東宮。

    太子李承乾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來回渡步,嘴裏不住的道:“這該怎麽辦?這該如何是好?孤都說了,父皇已經讓我監國,還將魏王帶在身旁。這已經站在我這邊了,哪裏需要謀反?這下好了,你說怎麽收場?怎麽收場?”

    他現在是悔不當初,腸子都悔紫了,青的發紫。

    李承乾這一世比曆史上更加悲催。

    曆史上隻有一個李泰,不住的給他壓力,讓他覺得自己不得不鋌而走險。

    現在多了一個李元璦,李元璦不知什麽原因,掌握了他所有的把柄。盡管當初說好了,彼此再無瓜葛。但是要命的把柄握在別人手上,李承乾哪裏睡得著,那一封“廢太子疏”,天曉得讓他多少個夜晚讓夢魘驚醒。

    受這兩股壓力,李承乾對於自己太子的前途更加惶恐。

    他已經多次監國,享受過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實在不願意就是放棄。

    故而這一次他比曆史上更加早的做了最壞打算逼宮謀反。

    昔年他的父親不就是一邊清除隱太子李建成,一邊挾持先皇坐穩了江山?

    有例在此,李承乾覺得自己也可效仿行事。

    他暗自拉攏了李元昌、侯君集、李佑加上杜荷等等心腹。

    尤其是侯君集的加入,讓李承乾覺得如虎添翼。

    李靖韜光養晦,早已閉門不出,侯君集不論資曆還是戰功都一騎絕塵,是廟堂上軍方第一人。

    李承乾背地裏一點一點的凝聚實力,他萬萬想不到自己的父皇會在這個關頭,義無反顧的站在他這邊。直接讓他監國,掌握君王的權力,以實際行動告誡所有心懷不軌之人,讓他們睜大眼睛看清楚,大唐未來的掌舵人,唯有一個。

    李承乾得到李世民如此支持,心底極其愧疚。就覺得自己太子之位比想象中的穩妥,何必冒險造反?

    因為這一支持,李承乾打起了退堂鼓。

    侯君集這裏卻不幹了。

    侯君集有著僅次於李靖、李世民,與李績相差無幾的軍事才華,但他的性格自私到極致。

    李世民最是愛才,侯君集加入李唐的時候是個毫無建樹的浮誇少年,是李世民看出了他的才華,破格提拔之餘,還讓李靖傳授他兵法,以國士待之。

    然侯君集卻看不到這些,他隻知道自己立了大功,李世民不講情麵的將他下了大獄。

    一百次的恩,敵不過這一次的恨。

    侯君集看到的不是李世民對李承乾的器重,而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李世民竟然離開了守備深嚴的皇宮,到灞水山莊避暑去了。

    灞水山莊隻有一千五的護衛,侯君集相信隻要有兩千人,自己親自帶隊,展開出其不意的襲擊,不要一個晚上就能擒李世民於跟前。

    也是因為對方是昔年赫赫有名的天策上將李世民,換做其他人,給他五百人,他都敢出擊。

    李承乾、侯君集因此產生了極大的矛盾。

    李承乾在軍略上毫無建樹,注定了他控製不了侯君集這樣的悍將。

    侯君集為人桀驁,根本就不見李承乾看在眼裏,一意孤行。

    李承乾不想謀反了,這鞏固了太子位,還謀反個錘子!

    侯君集不想等到十幾二十年後,麵對一個病榻上的李世民,告訴他你不應該將我下獄。

    歸根究底,侯君集根本就沒有忠於李承乾的意思,他就是為了報複李世民。

    而且侯君集要比李承乾看得更遠一些,他知道李承乾的斤兩,更清楚李世民的可怕。

    不抓住這個機會,侯君集不覺得老天爺會給他們第二次這麽好的機會。

    侯君集用兵不像李靖、李績那樣統籌全局,算來算去。更加傾向霍去病這樣的,機會主義者。逮著機會,就如餓狼瘋狗一樣,死咬著不放,一舉功成。

    亦是性格使然,怎麽樣也不妥協。

    兩人直接在東宮吵了起來。

    就在太子李承乾氣急敗壞的時候,賀蘭楚石突然稟報了一個可怕的消息,說是:“皇太子講讀徐齊聃慌慌張張的從東宮出去了。他之前好像有事,從大殿前繞過。”

    李承乾瞬間慌了,自己跟侯君集吵的時候,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說了。

    這真讓徐齊聃無意間聽了去,跳進黃河都洗不清了

    不得已李承乾同意了侯君集的計劃,一邊派人捉拿徐齊聃,一邊起兵逼宮。

    侯君集等著一天很久了,很快就給出了詳細的計劃,李世民不在朝中,李靖已經閉門謝客,在家養老。唯一讓他忌憚的隻有兵部尚書李績。

    而兵部是繞不過去的檻,沒有兵部武庫裏的各種盔甲利器,他們戰鬥力會降低一個檔次。

    從工部強取三百強弩,以三百強弩奇襲武庫,控製武庫,一邊出其不意的控製皇城,一邊去襲擊灞水山莊。

    侯君集滿以為憑借自己的身份地位外加太子令,足以調用三百強弩。

    誰想遇到了軟硬不吃的李元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