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獻寶
字數:6233 加入書籤
貞觀二十二年,春闈。
科舉是中國曆史最偉大的製度之一。
隨著朝廷對於科舉的重視,科舉入仕,成為天子門生已經成為了天下學子津津樂道的話題。
尤其是第一批天子門生,他們得到了李治的重用,成為了年輕一輩的核心成員。
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上任狀元裴行儉,短短的一年時間,已經提拔為庫部主事,年不滿三旬,已經是政壇上的新星了。
就憑李治對於裴行儉表現出來的器重,隻要不出什麽大問題,一但新皇繼位,那他就是鞏固新皇的權勢的基石,封侯拜相都有可能。
其餘如解彥傑、蓬慶寧等,最小也是地方縣官,得到了重用。
一時間“天子門生躍龍門”一說,在士林廣為流傳。
不管你是什麽身份什麽地位,隻要考科舉入殿試,立刻如鯉魚躍上了龍門,身價倍長。
習得文武藝,賣於帝王家。
這種誘惑,誰能拒絕的了?
故而全新的一期科舉,引起了廣大士林人氏的重視。
以往他們需要走關係,拜門庭,不斷的打磨證明自己的能力,方才有可能得到舉薦的機會。
現在隻要考出好成績,就能直接見天顏,得到器重。
即便是世家大佬麵對這種趨勢,亦坐不住了。他們明顯的察覺到朝廷對於入仕標準有了明顯的提高,科舉取士的比重,日新月異。
世族大家能夠存活千年,自有過人之處。
他們守舊,但絕非迂腐不化。
時代進步,他們也會跟著改變,開始安排門中優秀後輩嚐試科舉入仕。
故而原本就英傑齊聚的長安,匯聚了天下士子。
太極宮。
李世民雙手捧著杯茶水,輕輕吹開上麵的浮葉,小小的茗了口,感受手心裏傳來的熱氣,身上的寒意都去了大半。
冬天已經過去了,關中大地開始回暖。
但李世民身體每況愈下,尤其是征伐高句麗時,凍傷了手腳,抗寒能力大減,天氣一潮濕,轉涼就有種骨子裏的寒冷。
自李元璦托人送茶葉入京,李世民就愛上這種感覺了。
尤其是冬季,以他現在的身子酒不能多喝,薑湯喝多了不舒服,這暖茶卻沒有這些弊端,可以一杯杯的下肚,對於身體並無害處,反而有益於身體。
用他的話來說,這一個冬天,全靠這茶水頂過來了。
“父皇!”
李治大步入內,手裏還捧著一坨厚重的,類似衣服的物件。
李世民眼睛一亮,說道“十六又送好東西來了?”
除了他手中的茶,李元璦送來的還有煤油燈。
這個時代的油燈,大多是動物油跟植物油,照明亮度並不好。
煤油燈的亮度以及燃燒方式和數倍於蠟燭以及動植物油燈,瞬間讓皇宮的夜晚不在昏暗。
但因石油開采的問題,煤油並不能推廣,所有貨源隻存於李元璦之手。
僅限於李世民、李治以及如長孫無忌、房玄齡這樣得帝王、太子賞賜的心腹大臣手上,故而並未引起轟動。
但李世民用的極為舒適,生活質量提高不少。
李治頷首道“十六叔給父皇送來了棉衣,說是保暖奇物,父皇可以試一試。”
李世民霍然大動,說道“快快呈上來。”
江南的改革關乎大唐未來,對於李元璦在江南的所作所為,李世民並不是很滿意,盡管他知道自己這個弟弟幹得不錯,可沒有給他耳目一新的感覺。
李元璦現在的成績,換做其他賢臣一樣能夠做到,並沒有特別稀奇的地方。
這並不符合他對李元璦的期待。
當然他很清楚,有些東西是一時半刻見不到效果的,可是自己的身體並未因靜心休養而好轉,反而愈發不濟,難免有些焦急。
誰不懼死?
江南因自己多年征戰而窮苦敗壞,是貞觀盛世裏政治上的一處汙點,也是一塊心病,能夠在離世前,看到江南的變化,那就再好沒有了。
棉花是李元璦入江南,最收人詬病的舉動。
他將棄糧食改種棉花,在盛產糧食的江南沃土上種植無用的觀賞之物,早就引起了朝野議論。
農耕民族,農耕才是根本。
以至於時不時便有人上書彈劾,直到最近才消停一些。
至於消停地位原因,李世民心底門清。
自己的兒子跟自己終究是有差別的。
李世民重視諫官,擅於納諫,且不以言論獲罪。哪怕你說的天方夜譚,如狀告李靖謀反,他也不會怪罪,最多就是當個笑話聽。
李治不一樣,他倒不是不能納諫,隻是心眼小,會記仇。
李治也不下明手,不動聲色的給對方穿小鞋,利用許敬宗下套,讓他做冤大頭。
一來二去,現在也就沒有什麽人彈劾了。
李世民清楚,這棉花就是李元璦第一殺手鐧,迫不及待的艱難起身。
李治三步並作兩步的上前攙扶。
在一年前,李世民還拒絕的,但現在已經妥協。
看著麵前厚厚的棉衣,摸起來順滑柔軟。
李治說道“十六叔信中說,尋常棉衣不會用綢緞來製作的,大多用麻布,保暖效果更勝綢緞,就是穿在身上沒有那麽舒適。”
李世民將自己身上的皮裘脫了,把李治送上來的棉衣穿在身上,見與自己的身形大小完全一致,笑道“十六有心了。”
在送來之前,李治根據李元璦的提醒特地曬了一會兒太陽。
李世民穿在身上,登時暖意上湧,說著舒展了身子,不一樣的感覺立刻顯現。
身為皇帝,李世民自然極少挨凍,就算沒有棉衣,也有各種抗寒皮革。
奚族在多年前,曾進貢了一張近乎四百斤的棕熊身上剝下的熊皮。
李世民將之製成了一件熊皮大襖,那穿在身上即便寒冬臘月都不覺得冷。
但有一問題,就是僅那一件大襖就三十斤左右,穿在身上根本不舒服,就跟穿一身笨重的鎧甲一樣。
棉衣完全不存在這些問題,輕巧透氣,抗寒極強。
李世民是何等人物,聯想到絲綢麻衣,瞬間通透。
棉是一樣的棉,但以絲綢、錦緞、麻布這類材料製作,價格可以分不同的幾個檔次。
什麽條件,買什麽類型,貧富通殺,而且是壟斷經濟。
李世民完全不用擔心棉衣、棉被銷量不好,棉製品的優點太多了,禦寒這一方麵,皮革根本無法與之抗衡。
試問誰不過冬?
相比煤油燈、茶葉皆未普及,且是可有可無的物件,在這棉衣棉被的競爭力可非同一般。
李治給李世民捆上了腰帶,隨後又拿出一對手套,以及棉鞋。
李世民征了半晌,想不到還是一套,手腳搭配,遂逐一換上。
看著自己毛茸茸的雙手,李世民搖頭歎息“太可惜了!如果在冬季前,此物頃刻風靡大唐。還有前線將士,前線將士若有此禦寒之物,冬季作戰就不會給活活凍死,凍傷了。”
李治道“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棉花去年十月下旬方才成熟。聽他說著棉花打成棉,也需要好一陣功夫。在加上研究製作,都需要時間。虧得江南當初盛產絲綢,還有擅於裁縫的工匠,不然一時半刻還無法成功。聽說由於是第一次,在種植上存在著一些問題,所種棉花有一部分是劣質棉,需要改進。十六叔來信說,今年年底就差不多了。”
李世民沉聲道“那些劣質棉可有法子處理?”
李治淡笑道“父皇放心,十六叔鬼著呢,劣質棉效果不如優質棉,但比之常見禦寒之物好上太多。他打算先將劣質棉收集起來,製作成第一批棉衣棉被。然後走海陸運到倭國、百濟、渤海那邊去賣,讓工人練練手。他們那邊酷寒,可以趁著時候大賺一筆。熟手之後,再為我朝籌備過冬衣被。兒臣相信此物一出,江南蘇湖經濟將會天翻地覆。”
李世民啞然失笑“不知為何,這小子似乎對倭國、靺鞨特別關照。他即有想法,我們就不過問了,隻要不鬧出矛盾,隨他胡來。”
這死道友不死貧道,李世民又豈是善男信女?
反正事情是李元璦幹的,就算事發了,罵也是罵李元璦心黑而已,跟他高大全的李世民有啥關係?
李世民問道“這衣被你與小兕子也有吧?”
他知李元璦不會厚此薄彼,與他關係最要好的李治、小兕子應該也有。
不過對於自己最疼愛的兒子、女兒,還是多嘴問了一句。
得到李治說“自然有的”這句話後,方才放心。
“那就好!”
李世民滿意道“總算有值得高興的好消息了!”
李治道“還不止呢,這一次江南士子,成績也很不錯!尤其有一個叫駱賓王的,他的才情,現在整個長安,沒有幾個不知道的,已經是狀元的最大熱門人選。”
提起科舉,李世民更為滿意。
李治監國已有好些日子,最讓他值得驕傲的就是李治對於科舉的態度,以及開啟殿試這一環節。
這一妙招,讓君臣之間有了更進一步的聯係,能夠主動準確有效的選拔心儀的人才,而不是被動的從一群舉薦人手上取才,有效的避開相互勾結。
李治已經通過科舉,聚集了一批年輕的人才在身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