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南宮燒香
字數:5676 加入書籤
窗上已經出現了微弱的青色曙光,從紫禁城外隱約傳來斷續的雞鳴,禦案上的宣德小香爐已經熄滅。一座製作精巧的西洋自鳴鍾放在緊靠禦榻的雕花嵌螺紅木茶幾上,正滴答滴答的走著,突然,一個鍍金小人用小錘在一個小吊鍾上連續的敲了幾下,幾乎就在鍾響的同時,從玄武門上傳來緩緩的更點聲先是報更的鼓聲響了四下,跟著是報點的銅雲板敲了三下,聲音清遠,略帶蒼涼。
一個太監乍然驚醒,趕快從地鋪上爬起來,躡手躡腳的去把珠簾掀開了一點兒,向裏麵悄悄窺探,看見皇上俯在禦案上輕輕打鼾,手中的象管朱筆落在一封文書上。他小心把朱筆拾起來放在珊瑚筆架上,小聲細氣的叫道
“皇爺,請到禦榻上休息!”
崇禎睜開眼睛,銅雲板的餘音若有若無,似乎在紗窗上輕輕震顫。他望望西洋自鳴鍾,看見快到他平日起床拜天的時候,便吩咐傳宮女侍候梳洗。
太監又躬身奏道“皇爺,你又是通宵未眠,還是請聖駕到禦榻上稍躺片刻吧!萬歲為國事這樣焦勞,常常廢寢忘食,聖體如何能支持得了?請到禦榻上休息一會兒吧!”
“不要囉嗦,快傳宮女侍候梳洗!”
一聲傳呼,那些專門服侍皇上梳洗穿戴,以及侍候早朝的宮女和太監,在管家婆魏清慧的帶領下,魚貫而入,魏清慧親自捧著一個剔紅堆漆的圓盒,裏麵放著銅鏡,蓖子和象牙梳子等物到了崇禎身邊,幫他梳頭。
梳洗罷,穿戴整齊,崇禎按著每日慣例到乾清宮大殿的前邊拜天,然後傳免了皇後、妃嬪、太子和皇女們的請安,匆匆的吃了尚膳監送來的素點,便乘輦前去上朝,正式開始他一天忙碌而又煩惱的皇帝生活。
每次上朝,總是聽到一些不順心的和難以解決的問題,使他退朝之後更加煩悶。今天上朝的時候,戶部大臣詳細的麵奏了各處官軍欠餉的情形很嚴重,每日催餉的文書不斷飛來,急於星火,可是國庫如洗,沒法應付。另有幾名科道官請求對上次清軍入關焚掠殘破的京畿和山東各州縣趕快賑濟,安撫流亡,使劫餘的百姓得以早安生業。但軍餉尚且沒有著落,賑濟的款項又從何談起!不得已時,崇禎就懷著十分沉重的心情退朝。
為著今天要去南宮燒香,他三天來就素食齋戒。現在下朝回來,一麵傳旨皇後和田、袁二妃來乾清宮,一麵又一次渾身沐浴。後妃們一來到,他就帶著她們乘輦出了東華門。除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德化和一大群宮女太監擁促外,沒有別的儀仗,盡可能不讓別的臣工知道。
恰在這個時候,文書房的太監把幾封十萬火急的文書送到養心殿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德化不在,其餘太監不敢私自查看,趕快派人拿著書信追出東華門。
近幾年,在崇禎身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在他即位最初的幾年,國家雖有內憂外患,但大局尚未糜爛,他希望做一代“中興之主”的信心很強,銳氣很盛。那時他對日蝕、星變,怪風,暴雨等自然界的不正常現象,雖然戒懼,卻不像這兩年這般害怕。
年前,有一個朝臣因為旱澇成災,上疏言事,批評朝政,措辭過於激烈。他很惱火,在上朝的時候訓斥說“堯有九年之澇,湯有七年之旱,並不聞堯與湯有何失德!”
但這幾年,凡不正常的現象,都被他認為是五行災異,是上天給他的警告和國家的不祥之兆,膽戰心驚,夜不能寐。在即位之初,他並不很迷信佛、道兩教,倒是受了當時禮部尚書徐光啟的影響,和天主教有些接近。近兩三年來,他對於佛、道、鬼神是越來越迷信了。
還有半個月前,京師發生了一次地震,這是正常的自然現象。崇禎卻認為京師是大明朝的首都,就在皇帝的腳下,這地震不就預兆他的江山不穩麽?司禮監掌印太監經常據實轉奏靈台太監觀察到的星相和雲氣異變,大部分都是不吉利的,這就更增加了他的憂愁。盡管他口頭上說他是中興之主,心中卻漸漸明白中興無望,甚至常有可能亡國的預感。
他越是覺得人事努力很難改變國家現狀,越是想靠神靈來保佑國運。今年春天,他常常忙裏偷閑帶著田、袁二妃,去南宮燒香祈禱。但這樣的事如何能瞞得住群臣?不免有一些言官上疏勸諫,請他不要迷信鬼神,做這些無意義的事情。
他心中很痛苦,有時想自己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不應該迷信鬼神,使後世非議。可是他想著國事日非,無術挽救,除非上天見憐,還有什麽法子能使國家轉危為安,否極泰來?有一次他對自己說
“唉,燒香祈禱怎麽了!這些言官不知道朕的苦心!朕非昏庸之主,隻是勢不得已,向上天為民請命而已!”
這些日子,遼東和河南的戰事沒傳來什麽消息,倒是各處又報告了好幾個災異。除了前幾日京師的地震之外,山西又報告日蝕、地震。山東則報告了血雨。“血雨”是什麽樣子的,從來沒聽說過,想想就覺得十分可怕。再聯想到當前的大局,崇禎不覺出了一身的冷汗。他根據皇曆選擇了一個有利於祈禱和齋戒的日子,親自去南城燒香,擇定了良辰吉日,他吩咐司禮監替他準備青詞表文,並特意囑咐別讓外麵的朝臣知曉,免得他們囉嗦。
崇禎偕同周後、田妃、袁妃,分乘小輦,穿過文華殿的西夾道,出了東華門,順著護城河東邊的青石禦道向南而去。今日,初春天氣的京城,天氣晴朗,陽光明媚,微微的南風清爽宜人。河岸上,一排排的柳樹剛剛長出一層綠色的嫩葉,看起來嬌嫩可愛。綠柳映水,柔絲搖曳。兩隻黃鸝在柳枝間穿來穿去,發出婉轉柔和的叫聲。護城河轉彎之處,有一座用太湖石疊成的假山,四麵槐柳擁促,綠蔭森森。
從這裏向西去,有一條鬆柏夾著的石板路,通往太廟的後角門。往南,不遠處有一道紅色高圍牆,上麵覆蓋著黃色琉璃瓦,從紅牆中露出巍峨的宮殿和高大的古鬆,並傳出來鍾、磬和念經的聲音。護城河中水色湛清,微波上閃耀著金色的太陽。水底蕩漾著三四片白色雲影。崇禎已經有許多天沒有出紫禁城,這時,不由得心情一爽,眼睛裏露出一絲笑意,好像種種苦惱,都暫時從他心上離去了。
三乘輦繼續向南行去,過了片刻,來到了南宮的正門外邊。
南宮的大部分都是英宗時代的建築物。一百七十年來不斷修繕、油漆、增建,十分美麗。南宮大門外有許多高大的白皮鬆,遮天蔽日。三乘黃色小輦在白皮鬆中間的漢白玉甬道上停住,早有一群高僧、道士和執事太監在道旁跪接。
崇禎帶著皇後和兩位妃子緩步走上雕龍玉階,進了宮門,在一片鬆樹下盤桓一陣,然後走進南風門。這裏有許多花木,並排有三座寶殿中間是龍德殿、左邊是崇仁殿,右邊是廣智殿。他們在龍德殿休息一下,受了僧道們的朝拜,吃了一杯茶,然後由執事僧、道和太監們在前引導,向內走去。正在這時送十萬火急文件的太監趕來,他必須向掌印太監王德化稟明,才敢啟奏皇上。可王德化正引著皇上和娘娘們往裏邊走,他也不敢貿然上前騷擾,隻能在龍德殿外麵徘徊,偷望皇帝神色安閑的穿過飛虹牌樓,緩步踏上飛虹橋。
崇禎難得今天有一點閑情逸致,站在弓形的飛虹橋上,欣賞著白玉欄杆和欄板上精致的雕刻,還指著那些雕刻得栩栩如生的動物給皇後看。一會兒,他率領後妃們走下橋,穿過牌樓,向左右的天光、雲影兩座亭子望了一眼,蹬上堆砌的十分玲瓏的秀麗假山,觀看四麵景色。
這些建築物都是英宗複辟後添建的,那時雖有也先之患,且經過了土木堡慘敗,但國家的底子還依然強固,全不像現在這般風雨飄搖,想到這裏,不由得滿懷愴然,無心再看景致。
下了秀麗山,來到佳麗門,全體僧道官都在甬道兩側跪迎。崇禎和後妃從他們中間穿過,走進佳麗門,踏上白玉雕龍的台階,進入永明殿中坐下,眾僧躬身低頭,雙手合十,從永明殿的左邊,眾道士的右邊,分向建醮的地方走去,連一點腳步聲也不敢發出。過了片刻,從永明殿後邊傳來鍾聲、鼓聲、磬聲、木魚聲、雲板聲、銅笛聲等等,還有和尚道士的誦經聲,組成了肅穆莊嚴的音樂合奏。
王德化走到崇禎身邊躬身奏道“皇爺,開醮了!”
崇禎沒有作聲,立刻從龍椅上站起來,懷著虔誠的心情向外走去。周後、兩位妃子、宮女們、太監們肅靜的跟在他的背後,永明殿背後是一個小院,一色漢白玉鋪地,有十幾株合抱的蒼鬆和翠柏,虯枝橫空。
在院子中間搭著一座高大的白綢經棚,旌旗飄飄。蓮花寶座上供著檀木雕刻的釋迦如來佛像。棚外懸著一黃緞橫幅,上題“敕建消災、彌寇、護國、佑民、普度眾生法會。”。
後妃們暫時留在經棚外麵,崇禎皇帝先進了經棚,在釋迦前上了香,焚了黃表,拜了四拜,跪在黃緞拜墊上默默禱告,求佛祖大發慈悲,幫助他消滅各地的流寇,降罰滿洲,並且不要再降水、旱、蝗、疫諸災,保佑他的國運昌隆。
當默禱結束時,他覺得還不夠,又特別祝禱幾句,希望將範青早日擒獲,獻俘闕下,除掉朝廷大患。也能平定各處的賊寇,如張獻忠、革左五營等。他求神心誠,禳災情切,雖沒出聲,卻禁不住喉嚨梗塞,熱淚滿眶。祝禱畢,他站起來退到一旁,看著皇後和妃子們依次進來禮佛。
王德化留在經棚外麵,恭立侍候。一個太監來到他的身邊,湊近他的耳朵小聲說。“宗主爺,有重要文件。”他回過頭去,隻見遠處送信的太監正伸著脖子向殿內看。他連忙輕輕擺手,不讓這名太監過來。自己趕快踮著腳尖走去,悄聲問“什麽緊急大事?”
這名太監拿出文件遞給他,王德化看文件署名都是從湖廣左良玉發出的,知道十分重要,但他不知道凶吉,也不敢現在就呈給崇禎看。
這時,已經退到環碧殿休息的崇禎,拜完了玉皇大帝,退了出來,正好看到王德化手中拿著文件,正與送文件的太監竊竊私語。見皇帝目光掃來,這名太監慌忙跪下,王德化則快步走到崇禎麵前。
“什麽事?”這時候崇禎心情平靜,一直焦躁不安的脾氣也變得非常好,臉上還帶著一絲笑意。
“湖廣送來的十萬火急的文件。”
崇禎手一抖,臉色也變得緊張起來“是凶是吉?”
“奴才還沒來得及看!”王德化說著,躬身把文件舉過頭頂,給崇禎。
崇禎接過文件時,手掌都微微顫抖,這一刻,周圍變得十分安靜,周後、妃子、宮女、太監們一起屏息看著崇禎手中的文件。按著這幾年來的慣例,從外地送來的文件大多都是報凶。
崇禎打開文件,看了一遍,臉上露出古怪神色,片刻之後,臉上露出一絲笑容,道“是報捷!”
瞬間,周圍的人都鬆了口氣,臉上露出喜色。
崇禎笑道“左良玉真不錯!”
周後笑道“是擊敗了闖賊麽?”
崇禎道“雖沒擊敗闖賊,但擊敗了獻賊。左良玉率領大軍在確山一帶大破獻賊,殺滅數萬人,張獻忠隻帶領幾千殘兵退到深山老林之中躲藏,現在左良玉正在帶兵搜找。”
聽到這個喜訊,王德化率領一群太監宮女一起跪下,山呼“皇上萬歲,恭喜皇上。”
周後和田、袁二妃也祝賀崇禎,江山永固,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