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愚民還是教育?

字數:6342   加入書籤

A+A-




    &esp;楚國的滅亡,對於全天下而言,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趙括的威望猛升,七國之民,不是尊敬他,就是懼怕他,哪怕是再愚蠢的人,也不敢輕視。作為七國時代最後一位君子,作為大一統時代貢獻最大的將軍,趙括本身在當代的威望已經沒有人能比得過他了。

    &esp;楚國的滅亡,使得一王天下的腳步又快了很多,不,不能說是快了很多,是已經站在了門口,甚至是拉開了一王天下的大門,大門背後,就是統一的曙光,能見證這樣的偉業,是無數秦人都為之自豪的事情,尤其是秦國的君王大臣們,這是他們為之奮鬥了數代人的目標。

    &esp;滅楚之戰,也成為了將軍們最後的狂歡,在這次戰役裏,造就了李牧,蒙武,司馬尚在內的三位關內侯,以及數十位的高級爵位,就連蒙恬這樣的年輕人,也因為他龐大的軍功,迅速升到了高級爵位,距離關內侯都不遙遠,而王翦和趙康,軍功也是摸到了頂,也就是徹侯的位置。

    &esp;不過,趙括將徹侯的位置拉的太高了,隻是憑借著滅亡楚國時所立下的功勞,還是欠缺了一些。不過,他們並不急,因為在他們麵前,還有一個國家喚作齊國,滅亡齊國,同樣還能收獲一次軍功。李牧成為了安武君,剛聽到這個名字,趙括也是被嚇了一跳,李牧這輩子怎麽就是跟武安兩個字過不去呢?

    &esp;蒙武受封為武功君,武功是關中內的一處縣城,同時成為了蒙武的食邑,同時,司馬尚受封平陽君,這是在韓地的一處食邑,皆大歡喜,李牧成為秦國的封君,心裏還是有些恍惚,不過,他也很喜歡在秦國的這段時日,在秦國,他不必費盡心思的去化解廟堂裏的那些陰謀,也不需要去上書君王告知是非。

    &esp;他隻需要安心作戰就好,沒有人會吞掉他的功勞,沒有人會不服從他的調遣,何況,他在這裏也認識了很多的朋友,司馬尚同樣如此,他一直都對前來秦國沒有太大的怨言,成為秦國的封君,更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最開心的就是蒙武了,蒙武的父親蒙驁都沒有能得到封君的位置,他卻是得到了,這對他來說是個很大的成就。

    &esp;他終於可以挺起後背,讓孩子們成為自己這樣的人。

    &esp;每次他告訴蒙恬武成侯在你這個歲數已經能擊退武安君的時候,蒙恬就會反駁武成侯在你這個年紀早就是徹侯了呢!

    &esp;滅亡楚國並非難事,而治理楚國就沒有那麽容易了,楚國的內部太過雜亂,楚王曾經的痛苦,秦王如今是感受到了的。楚國的貴族力量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地方上差異巨大的風俗,而比起君王直接管理,不如將這些地方封出去,讓貴族們管理,戰時聽從自己的命令,其他時候繳納稅賦,這不是很好嗎?

    &esp;可是秦國當然不肯像楚國那樣的治理當地,差異巨大的文化,並不意味著一定要進行分封,秦王從有功的將士裏挑選出了一批精銳官吏,將他們送到楚國來擔任官吏。秦國如今的人才空缺不再那麽巨大,因為李斯在接替呂不韋之後,不斷擴大學室的規模,同時王翦的伐燕和趙括的伐楚,都讓很多士卒擁有了爵位,他們都是官吏的潛在人選。

    &esp;加上趙括推廣三老孝悌製,地方上有賢名的人可以被舉薦到學室裏學習,這些都是變相的提高了官吏的數量,困擾秦國很長時日的官吏短缺問題,終於是得到了一定的解決,故而在滅亡楚國之後,秦國很快就派出了大批的官吏前往楚國,充實上下的空缺位置。

    &esp;李斯跟呂不韋還是不太一樣的,呂不韋對時局的掌控力強大,眼光久遠,善於大方麵上製定國策,而李斯就是個純粹的實幹派天才,比起說,他喜歡做,遇到困擾秦國的那些問題,他就要在短期內想出辦法來解決。李斯的執行力又高,堆積了很多年的問題,在他手裏得到了解決。

    &esp;趙括坐在書房內,看著麵前的紙張,修修改改的,如今的官吏尚且能通過軍功來提拔,可是以後要這樣下去,肯定也是不行的,秦國需要很多人才,而華夏同樣也是如此,目前的教育事業還是一片空白的狀態,趙括想要在教育領域做出一些突破。秦國目前的教育,額,秦國沒有教育。

    &esp;對,秦國要的是能打仗的軍人和能耕作的農夫,不去耕作學什麽文字呢?

    &esp;而這些農夫們在戰場上立下軍功後,要是想要當官吏,就可以自己找老師學習,秦國的學室不負責啟蒙,學室負責的是普法,學室裏的學子們,往往都是自己學會了文字後,來到學室裏學習法律。故而,民間想要獲得教育,都是通過私學的方式...秦國對教育沒有限製,可是對參與教育的人卻有限製。

    &esp;在國內私自教育別人文字的人,是要為自己教出來的人負責的,也就是連坐,稍不留神,你很多年前啟蒙的一個孩子長大後謀反了,你也就跟著進去了....這導致秦國的教育事業一直都不太發達,趙括在來到秦國後,對學室做出了改變,在學室裏安排專門負責啟蒙的祭酒,想要擴大官吏規模。

    &esp;為了這一點,趙括還讓李斯等人編寫啟蒙教材。

    &esp;可僅僅如此,尚且算不上是教育。華夏的教育事業真正起步是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時期在首都設立太學,太學作為全國最高學府,設立各種課程,由天下的名士來教導,教出來的精英若是足夠優秀可以得到官位,同時,為了增加人才儲備,漢武帝還在各郡推行國學,擔負著與太學一樣的使命。

    &esp;趙括從後世而來,對教育係統是再熟悉不過,可是如果讓他來照抄後世的教育係統,似乎有些不妥,不說別的,就是長達二十多年的教育時間,就是這個時代的人不能接受的,要知道,這個時期人的平均壽命都不到四十歲,男子三十五歲,女子三十九歲。你讓他們接受教育到二十三四歲,這不太現實。

    &esp;故而一定要在後世完整的教育基礎上進行改正,發展出教育事業,國家的強大就是在於他的教育,這些經過偉人親自認證的話,都是經得起推敲的。一個國家想要強大,固然需要人才,而人才就是來自於教育,趙括想要發展出秦國的教育事業,這是一個從零開始的大事業。

    &esp;最先就是對幼童的啟蒙,對幼童的啟蒙當然還是可以被稱為小學,由官來安排祭酒在地方設立小學,召幼童來學習文字知識,當然,學習的是統一的文字和語言,不隻是學習先進的知識,還要學會做人的道理,要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大秦好少年。那這樣的小學是否要收費呢?

    &esp;對於如今的百姓而言,要讓他們花錢送子女來學習....這有些不太容易。在幾千年後,都有讀書無用論,很多父母寧願孩子跟著自己種地放羊,都不許他們去讀書,何況是在如今這個時代呢?孩子稍微長大,就要成為家裏的一個重要勞動力,跟隨耕作,在這樣的情況,讓父母付錢將孩子送進學室,不行。

    &esp;那要怎麽辦呢?

    &esp;趙括叫來了韓非。

    &esp;韓非很長時日都是陪伴在趙括的身邊,他將趙括這個老師當作自己的家人一樣看待,對藝自然也是非常尊敬,他也是趙括諸多“孩子”裏比較年長的一個,藝的逝世,對韓非的打擊也很大,而深知趙括與藝深厚感情的他,也是非常的擔心,趙括會因此而崩潰,甚至是自殺。

    &esp;可是,趙括並沒有如他所想象的那樣沉迷在悲痛之中,在經曆了短期的沉默後,趙括又回到了從前,依舊在為這片土地而勞累。趙括偶爾還是會開玩笑,臉上也不總是悲傷,偶爾會抱著自己的孫子,笑嗬嗬的給他們講故事。跟趙康不同,趙括幾乎沒有受到什麽影響,除卻偶爾會在找不到衣服的時候大喊藝的名字之外。

    &esp;老師忽然將自己叫來,韓非心裏忐忑不安,他是真的害怕,趙括會給自己交代什麽事情。

    &esp;不過,他來到趙括身邊的時候,趙括身邊堆滿了紙張,他看起來有些疲憊,可是還算健康,韓非也鬆了一口氣。趙括看著他,忽然開口說道:“我這次將你叫來,是為了一項律法,我準備推行義務教育法。”,韓非一愣,義務教育?他並不是很能明白趙括的想法,趙括說道:“就是秦國的百姓,有義務接受教育,學習文字和語言,學習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esp;韓非猛地站起身來,皺著眉頭,認真的說道:“老師!”

    &esp;“我聽聞,想要治理國內的百姓,就不能讓他們明白太多的道理,讓他們懂得順從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百姓們學習知識,就會產生不必要的想法,他們就不願意聽從廟堂的決定,就不願意去做自己本分的工作...”

    &esp;“你這個封建殘餘!”,趙括忍不住的破口大罵,過了片刻,他又冷靜了下來,他皺著眉頭,站起身來,認真的說道:“愚民,愚民,唉,你說,我四處征戰,平定戰亂,是為了什麽?是為了秦國嗎?是為了政嗎?”,他搖著頭,認真的說道:“我是為了生活在這裏的百姓。”

    &esp;“教育是國家的根本,百姓們懂得越多,國家就越是穩定,國家的基礎是百姓,而不是君王...當百姓們都懂得道德,都擁有知識,他們會知道是非,有人詆毀英雄勇士,便有很多人出來討伐他...若是百姓愚蠢,他們才會處處違反廟堂的命令,狂妄自大....”

    &esp;“我不怪罪你,你所想要的是讓國家穩定下來,那我告訴你,當國內的百姓們都知道了是非,國家才會變得愈發穩定,愚民之策,是不對的,你不隻是秦國的大臣,你更是華夏的賢人....”,趙括說著,看著一頭霧水,還想要與自己爭辯的韓非,心裏卻有些無奈,韓非無法理解自己,或許荀子可以。

    &esp;這不能怪韓非,韓非的主張就是國家掌控一切,而百姓更像是工具,百姓要為zf服務,而在趙括這裏,zf才是工具,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廟堂出台的政策,首先要有利於民,有利於民然後才能有利於國家,所謂的國家,本質就是生活在這個疆域內的百姓而已。

    &esp;兩人的想法不同,趙括又認真的說道:“軍功製是不適用與和平年代的,等到天下太平,人才的選拔就要成為難題,人才的定義也不能隻是會打仗啊,我想要普及教育,就是為了讓國家擁有更多的人才...而且教育也不隻是培養人才,還是為了培養道德,唉....我不知道該怎麽給你說。”

    &esp;“總之,想要讓各國的百姓成為一家人,就必須要通過教育,將他們融合到一起....要讓他們知道是非,要讓他們學到知識,若是將來的秦國,耕地裏的農夫都能翻閱農家的書來進行耕作,那我死也瞑目啦!”,趙括長歎了一生,有些失望的看著韓非,韓非皺著眉頭。

    &esp;他還是覺得,趙括的做法對秦國不利,培養人才可以,可是全麵推廣文化知識,就會生出很多的不聽話的蛀蟲,不從事耕作,整日高談闊論...趙括也就不再強求他來幫著自己製定,他送走了韓非,就開始自己來製定。趙括非常的堅定,經過曆史證明的事情是不會出錯的。

    &esp;哪怕自己的舉動讓秦國滅亡,趙括也不後悔,當百姓們都擁有了知識,秦國覆滅了,那就說明秦國的製度的確是不符合民心的,是百姓所厭惡的,而那樣的秦國,理當滅亡!

    &esp;趙括就試著來製定入學的時間,因為這個時代的孩子們較為早熟,基本上十五十六就得上戰場,所以小學的入學年齡最小可以定在六歲,而受教育的時間,不能太長,最好可以控製在五年,等到最小的學生十一歲左右的時候,可以離開小學,或者參與考試,再上中學,小學的定義隻是簡單的啟蒙教育,而中學的領域就要高深一些。

    &esp;培養比如律法,百家的思想,先進的軍事理論等等的實踐能力,中學的時間可以定在五年,等到五年的學業完成,他們就是十六歲,他們就可以去擔任基層的官吏,這樣一樣,基層官吏的位置源源不斷,隨後就是大學,大學定在鹹陽,中學畢業後不願意去擔任基層官吏的可以考大學。

    &esp;在大學就是要接受最頂尖人才的培養,從這裏走出來的人,起碼要具備能在郡縣裏擔任左右手的能力。

    &esp;小學啟蒙,中學培養基層人才,大學培養高端人才,這就是趙括目前的想法。

    &esp;至於學費的問題,趙括認為,義務教育要定在小學,也就是說,小學這五年,所有的孩子都必須要接受教育...學費必須要有,不然秦國的國庫就要出問題,不過,可以削弱一些學費,對於家境十分困難的學生,可以給與一定的補助,而中學和大學,就是愛上不上了。

    &esp;ps:二三子,這幾天我實在不敢看評論,人生第一次經曆這樣的攻擊,從某站賬號到qq微信,再到起點私信,乃至是貼吧微博,我都被罵的狗血淋頭,甚至還有人不知從哪裏找到我手機號短信罵我,我很害怕,我再一次承認錯誤,我加個番外,補償一下大家,大家冷靜一些好嗎,再這樣罵下去,我真的要自閉了。

    &esp;我發誓我再也不刀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