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八百四十五章:哀怨的眼神

字數:3126   加入書籤

A+A-


    一千八百四十五章:哀怨的眼神

    小雯走到了他的身邊,距離很近,看著蕭博翰的眼睛說:“想了嗎?”

    “想。”蕭博翰肯定的答複了一句。

    “那還等什麽呢?”

    “等待你的允許啊。”

    “傻帽,還要我怎麽表示你才看的出來,是不是每次都應該我主動。”小雯迷離著眼神說。

    蕭博翰血壓在不斷的升高,他靠在了裏間的門框上,抬起手來,擁住了小雯,蕭博翰低頭看著小雯的眼睛,她的睫毛在夜風中顫抖,蕭博翰的心尖也隨著顫動,他靜靜地凝視,默默的,默默的把頭低了下來,靠近了小雯的臉蛋,他感覺,是那片靜靜的搖曳不出波瀾的月光中充滿了激情蕩躍,蕭博翰輕輕地吻上了她的唇

    當所有的動作都停止之後,小雯軟軟的癱倒在蕭博翰的懷裏,臉上泛著紅暈與幸福的笑容,他們倆全都沒了力氣。

    小雯說:“我該回去了。”

    “不再多呆一會嗎?我舍不得你走。”蕭博翰用一種哀怨的眼神望著她。

    “別這樣親愛的,我是為你好,不要讓人在背後說的三道四。”說著小雯已經在穿衣服了。

    “好吧,你想的很周到。”蕭博翰也不得不承認。

    在小雯離開之後沒多長時間,蕭博翰就很愜意的進入了睡眠,一點都不錯,女人就是男人最好的催眠藥了。

    而遠在柳林市的一個山裏,蒙鈴也在想著心事,蒙鈴想的是蕭博翰,這兒的山很大,大的好象天很窄,鳥都飛不出去,在大山的半山腰處,有幾間破敗的房屋,隻有巴掌大的一塊操場上一根旗杆上飄揚的五星紅旗,告訴你這是一個學校。

    蒙鈴就在這所學校裏。

    這裏遠離城市,山高路險,交通極為不便,山裏的很多人甚至一輩子沒有到過縣城,更別說到柳林市去了,他們就在白雲和山水中度過一生,有些村落甚至還保存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一句話,在某種程度上講,這是一處被人遺忘的角落。

    學校隻有兩個老師。一個是蒙鈴,一個是近60歲的男人羅建軍。

    羅建軍是當年的知青。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插隊來到這裏,後來當了老師,在這所方圓幾十裏唯一的一所學校一幹就是40年,說是學校,其實也就50來個學生。一到五年級分成兩個班,老羅一個人的時候就這個班上課,那個班自習,來回交替。

    當蒙鈴第一次來到這裏的時候,就被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深深震撼。她不敢相信在這喧囂繁鬧的世界上還會有這樣的地方。一切都那麽原始課桌和登子是用山上的青石板做的,年頭長了被孩子們的衣袖磨蹭的油光錚亮。黑板倒是用水泥砌的,歲月在上麵刻下橫七豎八的裂紋。窗戶上的玻璃早爛了,貼著白色的塑料薄膜。牆是用山上的石頭壘起來的,很結實也很粗獷。屋頂是用石棉瓦打造的,有不少地方已破損,陽光照下來透過屋頂在教室裏形成幾何般的光柱,光柱裏有灰塵飛舞。

    老羅黑瘦黑瘦的,臉上皺紋很密,像一塊蒼老的樹皮。人很悶,話不多。隻有在他一笑的時刻,那笑容裏的羞澀帶著一種真善美的光輝能瞬間穿透你的心。

    蒙鈴問他一個人怎麽能夠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堅持40年?老羅隻是憨厚一笑道:“孩子們離不開我。我走了他們怎麽辦?”他沒有更多的解釋。

    老羅是上海人,當年出身不好的他在做過舊社會小商販的父母因被批鬥深受汙辱而上吊自殺後,孑然一人隨著上山下鄉的洪流來到這裏插隊。

    山裏的百姓對他很好,看他有文化,就推薦他做了這所學校的老師,而他也喜歡這裏的山山水水和樸實的山民,文化大革命的殘酷和那個把人變成魔鬼的世界,讓他的心靈深受摧殘,他厭惡乃至仇恨那個世界,而在這裏,他享受著人的尊重和大自然的沐浴,還有孩子們明亮的眼睛和笑聲。

    蒙鈴聽到了他的情況,當時就被深深感動,她覺得她的生命會在這裏找到歸宿。

    老羅很驚詫蒙鈴的到來,過去也有不少青年男女到這裏來說要當老師,可最後沒有一個堅持住,最多10來天就消失了。

    老羅也不責怪,在他看來,如今的年輕人能做到這一步已經很不錯了,畢竟他們和他不是生活在同一個年代。

    對蒙鈴,老羅也這麽認為,不過是年輕人給自己的生活添一段傳奇罷了。

    但蒙鈴的美麗和氣質,是他驚詫的原因,這樣的女子,在大城市足以有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乃至更好的生活,為何會來這裏呢?

    山裏的百姓老老少少聽說學校裏來了一位仙女一樣漂亮的女老師,紛紛前來觀看,然後熱情地請蒙鈴去他們家裏做客,那種樸實和真摯往往讓蒙鈴無法拒絕。結果是在一個星期內蒙鈴吃了她認為這一生中最好吃的飯菜,山珍野味和這裏特有的原始生活風味讓她大開眼界。

    老羅把學校裏他認為最好的一間房子收拾出來讓蒙鈴住進去,房子不大,也就不到十個平米。一張床一個桌子就占了三分之二的空間,蒙鈴把屋子收拾的很幹淨也很有創意,她他讓老羅幫她從山上搞了很多寬厚的樹皮把整個牆上鋪滿,樹皮的紋理和清香把小屋裝點得原始風味十足。

    牆上掛了幾幅她喜愛的油畫,她也用樹皮包了個邊框,很時髦。把屋裏的燈泡裝在一個用竹子改造的竹管裏,上麵鑽了很多眼,打開燈,光線從青翠的竹管裏泄出來,憑添三分情趣。

    晚上山風吹過,林濤嘩嘩地響,不時傳來也不知什麽鳥發出的悠長的啼鳴,更顯大山裏的幽靜,深山裏的小木屋也很幽靜。

    唯一讓蒙鈴遺憾的是學校沒有電話,也不能上。老羅說道離這裏十幾裏的寨子有電話,他想辦法找人看能不能引一根電話線到學校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