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登堂入室的熱芭

字數:3404   加入書籤

A+A-


    “蜜蜜,還在哪生氣呢?”
    周熏和範兵兵相攜而來,她倆見慣風雨,何況是這種小事,倒是一旁若無其事的柳一菲,讓她們頗感意外;
    “熏哥,兵兵姐,你們說,這事是不是欺負人?”
    茜茜和唐妍分別和她們打了招呼,一菲比了比手裏拽著的的手機,柳眉舒展:“蜜蜜,我已經告家長了。”
    “噗!”
    “啥?告家長?”
    周熏捏著一菲肉嘟嘟的小臉,好氣又好笑的問她:“你給你媽媽說了?開玩笑吧。”
    楊蜜白了茜茜一眼,當著範兵兵,她也沒多說什麽,這死丫頭,這麽快就給輕舟說了,回家再打她屁股;
    “行了,不說這事了,待會散場,你們是直接回家還是去哪玩,記得叫我。”
    三人對之後的酒宴根本不感興趣,要不是鍾麗妨過來,三姐妹早撤了;
    “妖精,那件禮服,你也別要了,幹脆送人吧,我看著就煩,真要喜歡,我去給你買,行不行?”
    一菲咬著紅潤的嘴唇,無奈的說道:“行吧,反正是你花錢買的,不過,嘻嘻,我要自己挑,到時候你來買單,怎麽樣?”
    “行行行,小姑奶奶,以後別啥事都告訴輕舟了,行不?”
    關於芭莎慈善夜的報道,因為鍾麗妨提前給媒體打了招呼,小小的鬧劇也沒有報道出來,但圈裏知道的人,就太多了;
    甚至連劉曉麗都聽說了,難得的來了紫玉山莊,美其名曰陪閨女,對孟輕舟,她現在是一萬個滿意,自然不希望出什麽意外;
    《戀愛的溫度》正式下畫,最終票房8400萬,小成本的都市愛情電影,再一次成功的以小博大,
    票房能夠成功的小成本電影是幸中之幸。一是能上映,二是能賺錢。每年超過半數製作的電影是無法上映的,即便上映了,總票房總是被引進電影和大投入瓜分。
    如果非要找出一個共性,第一是電影本身的定位,要準。如果你就是走粉絲路線沒什麽實質的,就別瞎宣傳質量;如果你就是走校園風的,就直接往目標受眾那塊打。
    找到受眾喜歡的點,後期宣傳或者營銷就可以跟上了,這一部分還有現有社交媒體上的露出,社交話題的精準等等。
    花自香的會議室裏,增佳、唐麗筠、楊蜜三人,開了一瓶紅酒,正在慶祝電影的成功,她們沒打算辦什麽慶功宴,沒的惹人笑話;
    “蜜蜜,你問問孟導,還有沒有類似的劇本,咱們完全可以按著這種模式繼續的。”
    “增姐,你別急,上次讓你聯係的楊青,現在是什麽情況?輕舟說了,沒有自己的導演,以後會很麻煩的。”
    “有點難,楊青現在和寧昊那一圈走的近,對咱們花自香不是很感興趣,除非你家那位出麵。”
    唐妍包裏揣著一份劇本,是之前孟輕舟就給她的,蜜蜜也知道,她們仨準備自己組局,導演還沒想好找誰,但女主已經決定讓丫丫來演了,
    “楊總,我的意見,我們還是去中戲、北電招幾位導演係的,或者那些畢業兩三年的,考察一下,如果水平可以,先去電視劇劇組打雜,慢慢培養。”
    “嗯,我讚同唐總的提議,最好能來一次麵試,孟輕舟回來後,我讓他把寧昊、風哥他們叫來,幫我們掌掌眼。”
    幾人聊的開心,冷不丁的聽到一菲大聲的說了句:“輕舟更新微博了,蜜蜜,你快看!”
    遠在洛杉磯的孟輕舟,在看到《戀愛的溫度》票房時,隨意的點開了自己的微博,正好看到了下麵有人留言;
    “孟導,你好,我是北電的導演係的一名學生,也是你的影迷,作為《戀愛的溫度》的編劇,電影取得這麽好的票房,而且你之前的幾部電影的成本都不算高,是不是說明你偏愛小成本的電影,還是說國內的影視市場,更適合這種小成本的製作方式?”
    問題問的挺好,不過和孟輕舟的想法差異挺大,他不是偏愛小成本電影,而是那幾部電影,原本就不會有多高的成本,
    “大叔,人家在請教你呢,不知道怎麽回複嗎?”
    不用奇怪,熱芭小丫頭在這一個月之類,用了無數的手段,撒嬌、生氣、討好,終於登堂入室了,別誤會,就是套房的兩個房間;
    當然時不時的,某個小妮子會鑽到某人的床上,說是自己一個人害怕,就這麽賴到了孟輕舟的床上;
    “小迪,你是不是該回房睡覺了。”
    “大叔,我今天不舒服,你就讓我留下嘛,好不好,不會煩你的。”
    “別說話了啊,我寫東西。”
    小成本電影能獲得成功,需要注意的方麵,其實和其他大製作的電影,區別不大;
    題材和劇本是一部影片的核心。科幻、魔幻題材如《變形金剛》、《哈裏波特》及此前的《鋼鐵俠》等影片,一向是票房大熱,除題材具有想象空間而吸引觀眾外,這類影片本身就需要大成本支撐,因此獲得票房佳績也不足為奇。
    但也有不少的貼近生活、打動人心的情感題材影片,如《非誠勿擾》、《失戀33天》等,也成為“應景”主題,為影迷所期待。
    還有就是主創團隊,如導演、主演、製片人、製作團隊等,無一不是吸引觀眾的重量級籌碼。
    例如國民大導張一謀、馮劇剛的聲譽甚至大過於影片題材,成為觀眾期待的焦點;演員的力量同樣如此,有些人光名字就是號召力,如柳一菲的《那些年》一舉開創“粉絲電影”的先河,演員對票房的貢獻不容小視。
    製片人、製作團隊的名氣,同樣能為一部影片帶來“萬眾期待”的效果。
    小成本電影一般投資規模較小,製作周期相對短。或許小成本電影不能成為票房最高的電影,但對於投資者而言,卻是較為安全的電影類型。同時,小成本的愛情、喜劇類型電影動輒幾倍、十幾倍的投資回報率,也讓無數資本紛紛流入電影市場。
    寫到這,孟輕舟覺得有點偏了,事實上,在好萊塢這麽專業化的影視市場上,小成本拿下高票房的事,也是極為少見的,他不能刻意的拔高此類電影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