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節 唯政績論(1)

字數:9523   加入書籤

A+A-


    許九卻是猶豫不已。.M
    安東行類似的質押債券或者說抵押劵,於許九來說,風險太大了。
    先,朝堂未必會同意。
    若是前任薄世,估計成功率會高不少。
    但他,卻不行。
    因為他沒有政績,沒有證明過自己。
    朝堂內外,不會有什麽人覺得他許九的意見重要。
    恐怕就連天子,也會不以為然。
    貿然上書,徒留爭議甚至非議。
    作為都護府的都督,許九很愛惜自己的職位,不敢過於冒險。
    但伍被的說法,讓他怦然心動。
    假如,天子確實有這個想法,那麽他提出來,天子必定龍顏大悅,甚至以為他許九‘能明朕內誌’,從此就被視為親信。
    況且,安東都護府目前的錢荒,倘若不解決,那麽遲早會爆炸。
    將他炸上天!
    他不敢坐視這樣的局麵惡化,他隻能選擇想辦法解決。
    而目前,他唯一的解決之道,似乎就是伍被的這個主意了。
    怎麽辦?
    許九實在無法立刻決斷。
    伍被與許九,相識多年,自先帝之時,他們就是朋友和同誌。
    伍被當然清楚許九的性格。
    在事實上來說,許九的個性,與多數漢家列侯沒有區別。
    他既渴望認同與地位,但又害怕因此惹來麻煩。
    所以,當初,他隻敢私底下悄悄的印刷《民富》,悄悄的宣傳,但卻不敢公開宣揚。
    因為他害怕被人攻仵和非議。
    直到在鄉校之中,與褚大鬥毆,而被天子知曉,得到了天子支持,他的膽子才稍微大了一些。
    但他依然不敢公開自己的身份。
    他寧願讓天下人都以為他隻是一個靠拍馬逢迎的幸臣,寧願被人誤解,他隻是一個拉皮條的佞臣。
    也不敢大聲的告訴別人。
    這是許九的性格缺陷,也是他所處環境帶來的影響。
    但伍被就不同了。
    他的膽子,素來很大。
    為了理想,他能深入安東之東的冰原,與野人和生番為伍,觀察他們的生活,嚐試理解他們的社會。
    為了實驗自己的念頭,他可以在真番的山區鄉村,圈一塊地,搞一個社會實驗。
    當現實驗失敗,他立刻毅然決然的抽身而出,承認自己失敗了。
    並且為此推翻了自己過去堅持的一些東西。
    所以,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隻要有利的事情,他不拘世俗之見。
    見到許九猶豫,伍被當機立斷,說道:“兄長不可再猶豫了!因為安東之事,千頭萬緒,稍一猶豫就可能坐失良機!”
    “如今已是六月,安東九月就會大雪封山,自安東至長安,即便快馬加鞭,一個來回至少也需要兩個月,兄長若是猶豫,錯過時機,那就隻能等待來年夏四月才能上書了……”
    “然,明年夏五月,羽林衛屯墾團和虎賁衛屯墾團都將開始裁撤,改郡縣!”
    “這兩個屯墾團,足有數萬口,良田數十萬畝……”
    “他們一裁撤,就立刻會衝擊安東的經濟!”
    “介時,兄長恐怕要手忙腳亂了……”
    “且夫,即使陛下不同意,都督也沒有損失……”
    正是這最後這一句話,成為了壓倒許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點頭道:“既然如此,那吾就給陛下上書吧……”
    但他內心卻還是有著不自信和恐懼。
    這種不自信和恐懼,促使他不得不決定,在近期就搞一個大新聞。
    因為,他需要政績來撐腰,也需要政績來說話。
    沒有政績,哪怕天子認可他的意見,恐怕朝臣們也會非議。
    今日漢室的朝堂,一切都是政績為王。
    有政績,說話嗓門就大。
    譬如少府卿劉舍,每次廷議,都可以暢所欲言,甚至正麵質疑丞相禦史大夫。
    靠的是什麽?
    政績!
    人家政績多,自然說話有底氣,連丞相周亞夫和禦史大夫晁錯這樣的人,也隻能眼睜睜的家作威作福。
    但你要沒有政績……
    就像那大鴻臚公孫昆邪,每次廷議,都是個隱形人。
    假如不注意,甚至你都不會知道他的存在。
    原因很簡單,他沒有政績。
    整個大鴻臚也沒有什麽拿得出手的政績。
    於是,大鴻臚的編製一年比一年少,權責一年比一年少。
    今年冬十月,大朝議,大鴻臚的排位甚至排在了京輔都尉之後。
    堂堂九卿,居然隻能坐在一個比兩千石的朝臣身後。
    這簡直就是恥辱!
    但公孫昆邪又能如何?
    他隻能眼睜睜的一切生,甚至,他隻能眼睜睜的他同僚,將大鴻臚的經費編製瓜分。
    而他竟不能一言!
    自古弱國無外交,同樣的道理,弱小的官僚集團,就隻能眼睜睜人魚肉自己,侵奪自己。
    坊間有傳聞,大鴻臚未來甚至可能與內史一般被裁撤。
    聽到許九點頭,伍被心裏大喜。
    此番他來見許九,自然不僅僅隻帶來了問題和麻煩。
    也帶來了政績和資源。
    畢竟,許九再怎麽說也是自己人。
    平壤學苑雖然為了避嫌,不敢公開與許九的密切關係。
    但,卻是可以動用人脈和資源,為許九保駕護航。
    為他刷名聲,刷政績。
    這種事情,很簡單。
    過去數年,平壤學苑早就玩的很熟練了。
    所以,伍被微微一笑,道:“這安東的第三個隱患,其實就是稅賦……”
    ………………………………
    未央宮,宣室殿之中,劉徹與薄世對坐而視。
    剛剛從東宮回來的輕鬆和喜色消失不見,隻有嚴肅的氣氛。
    “臣昧死再拜陛下:陛下問臣,安東隱憂?臣以為,獨在稅賦……”薄世頓而拜,對劉徹說出了自己一直擔憂的問題。
    他離開安東時,安東局勢平穩而迅猛。
    表麵的繁榮之下,潛藏著無數隱憂。
    但,作為前都督,很多事情,他不適合說。
    說了那就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子。
    隻能私底下報告和進言,能夠公開說的事情,其實就隻是一些安東展過程裏必然出現的問題。
    其中,這稅賦,問題最大。
    劉徹聽著,卻是微微一笑。
    安東地區的稅賦問題,在新化城建立之時,就已經存在了。
    可以說是他故意造成的結果。
    當初,新化城初立,為了吸引和鼓勵移民,劉徹玩了一個類似後世招商的優惠政策。
    也就是所謂的‘三減五免’。
    根據這個詔命,新移民抵達安東之日起,三年免一切田稅口賦徭役。
    然後接下來五年,享有減免一半的優惠。
    這個政策刺激和吸引了大量無地百姓,前往安東。
    尤其是齊魯地區,從元德三年到元德六年,至少有三十萬百姓,拖家帶口,或通過屯墾團模式,或自己前往。
    但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安東的財稅,幾乎全靠商業以及捕鯨利益所得。
    而安東地區的官僚卻與日俱增。
    官員要俸祿要開銷,還要維修道路橋梁,組織百姓開墾。
    更要承擔各種任務。
    目前的情況下,安東財政實際上全靠中央撥款。
    這還是護濊軍其實不需要國家掏腰包的情況下——護濊軍的軍費,基本都是由朝鮮真番韓國以及扶餘等藩國貢獻攤派。
    而著對這些王國來說,也是有好處的。
    有著漢朝爸爸保護和撐腰,各國都隻需要維持最低限度的軍隊,甚至真番幹脆都取消了軍隊,隻保留官吏和衙役以及部分武裝。
    其他的人,統統出口到了安東‘創匯’。
    真番王劉忠漢,得意洋洋,自詡自己聰明才智天下第一。
    但這樣的模式,是不能持久的。
    特別是現在,隨著安東的人口與墾荒麵積不斷增加。
    在事實上來說,安東單薄的財政收入,已經難以繼續支撐了。
    甚至已經難以支撐安東的繼續展了。
    不過,這樣的事情,劉徹並不關心。
    安東,是他的試驗田。
    也是他用於觀察和實驗資本的地方。
    換句話說,其實安東今天的財政困局,是他故意造就的。
    目的就是要逼安東的官僚們將稅賦來源和目標,對準商賈和手工業捕鯨業。
    你們沒錢?
    那就去找商人啊!
    這些家夥有錢!
    所以,劉徹隻是擺擺手,對薄世道:“賦稅之事,朕自有計較……卿談談其他事情吧……”
    許九都派了過去了,還加強了李廣王溫舒,授予了許九特權。
    許九倘若還轉不過腦子,那他也就沒有什麽值得期待的了。
    大不了,明年把張湯丟去安東。
    以張湯的手段,在安東玩一出安東財稅七成取自工商魚鹽之利,輕而易舉!
    ………………………………
    “財稅?”許九很難理解,怎麽安東地方連財稅都成了問題了?
    要知道,這些年來,生產技術和耕作技術大進步,由此帶來了地方財稅的爆炸。
    關中各縣,每年的稅賦都在增加,漲幅驚人。
    而關東地區,遞解長安的錢帛也是越來越多。
    去年田稅收入,甚至突破了二十萬萬。
    在三十稅一模式下的漢室,還能得到這麽多田稅收入,隻能說是墨家和農家太bug。
    尤其是一部《新神農》,造就了無數的農業專家和力田。
    伍被不得已,隻能跟許九解釋:“安東雖富,但府庫窮……”
    “在某種程度上,這也算是藏富於民了……”
    “陛下詔命,安東移民三減五免之政,新移民三歲免一切田稅口賦徭役,之後五年減半……”
    “此外,還有屯墾團遊俠等,從不交稅的群體……”
    “安東財稅,基本都是從商賈捕鯨業以及捕魚業所得……”
    “這些年,每歲不過五千萬……”
    這還是陳嬌給力的緣故,在事實上來說,陳嬌和他的小弟們,每年給安東貢獻了過其財稅收入的一半稅金。
    若沒有捕鯨業和捕魚業的貢獻,安東的財政,就隻能全靠國家撥款了。
    但問題在於,國家每年都在減少對安東的補貼。
    去年,甚至隻給了安東三千四百多萬的財政補貼。
    這在以前,自然沒有問題。
    因為安東都護府其實要管的隻有大城市和大城市周圍的農村。
    其他地方,不是屯墾團,就是加恩封國。
    軍隊和列侯們自己就能解決問題。
    然而,從明年開始,一個個屯墾團都將化作郡縣。
    他們的地盤上必然要委派官吏,建立基層政權,這對都護府來說是好事,因為權柄擴大了。
    但同時也是壞消息。
    權柄擴大的同時,要雇傭更多官吏,支付更多薪酬。
    更麻煩的是——這些屯墾團的移民,依然享受三減五免。
    換句話說,他們一毛錢都不會交!
    這就尷尬了。
    很顯然,朝堂諸公,才不會管你都護府有什麽困難呢?
    他們隻知道,從前,薄世在任的時候,都護府財政沒有出過問題。
    現在,你許九在位,居然跟我要錢?
    混蛋!
    你這個都督怎麽當的?
    即使最終給錢,恐怕他的考績也會落到下下等。
    依照製度,考績課最,是可以直接擄奪官爵的。
    作為從中央空降來的官員,許九深深的明白,朝堂諸公的思維方式。
    他們就是一群一切唯政績的變態!
    有政績,你就是人才,沒有政績,滾一邊去!
    這也是漢室朝堂數年來演變的結果。
    當今天子,素來懶得管下麵的事情,他隻會將壓力給朝堂九卿。
    某郡治理不當,出了亂子。
    天子不會去責備郡守,他隻會將朝臣一頓亂噴。
    許九自己就親眼目睹過無數回類似的情況。
    “禦史大夫,xx郡這個事情,卿怎麽解釋?”
    “丞相,此人乃丞相推舉,丞相如何評論?”
    “少府,x縣出了這樣的事情,少府有何辯解?”
    在這樣的情況下,三公九卿們也沒轍,他們隻能將壓力給到下麵。
    逮住那些因為他們而自己被天子批評和要求給一個交代的官吏,就是一頓狂噴,什麽話都能說出來。
    禦史大夫晁錯甚至曾經將一個郡守叫到官署噴了整整一個下午。
    噴的那個郡守回家就自縊了……
    數年下來,無論朝野,都形成了‘唯政績論’的氛圍。
    不管你用什麽手段,有政績就受重視,得表揚,獲升遷。
    沒政績,就乖乖呆著不要妄想。
    若出了差池,自己擔著。
    重重的壓力,從上而下,施加到每一個人身上,迫使所有人都不得不挖空心思的刷政績。公告:APP上線了,支持安卓,蘋果。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進入下載安裝:appxsyd 按住三秒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