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解開心結

字數:3213   加入書籤

A+A-


    大宋之有種職業叫造反!
    折彥質正要做出自己決定的時候,趙構在一萬精兵強將的護衛下,偷偷的溜出了華夏軍的包圍圈,向潼關方向逃跑了的消息,傳到了開封。
    胡忠,盧振剛,韓世忠,張叔夜連夜帶兵衝殺進了宋軍營中,由於趙構已經潛逃的消息,已經在宋軍中傳開,宋軍根本無心廝殺,紛紛向華夏軍投降,最後華夏軍取得了大勝,收降了十六萬宋軍。
    四人安排好了軍隊的事情,連夜快馬加鞭,進了開封城,向大元帥張軍請罪。
    這樣的結果,令張軍感到有些鬱悶,居然會讓趙構鑽了空子跑了,出了潼關,想要追上他們可就有點困難了。
    “傳令下去,命令通往長安方向的沿途軍隊進行攔截,派人封鎖潼關,同時派劉子豪所部的五萬兵馬追擊。”張軍想了想又說道“讓洛陽,陝州地方派人搜索拉截。”
    對於將趙構抓回來,張軍已經不抱什麽希望了。
    雖然知道讓趙構跑到成都府,對於以後解決川蜀之地的問題,會是一個很大的麻煩,不過眼下華夏軍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首先是從金國手中,收回燕雲十六州失地,這可是一個不容錯過的機會,一旦錯失良機,弄不好就是終生的遺憾,甚至是曆史的罪人。
    另外當然是從金國手中,接過六十萬匹戰馬,培養出不少於二十萬的騎兵部隊,沒有善於騎射的強兵,就算是拿回了燕雲十六州,也很容易會被金軍奪回去。
    另外當然是發展經濟,還有提升練鋼技術,培養特殊人才,雖然不要求馬上造出蒸汽機,還有管形槍炮,但至少也要往那個方向引導和發展。
    如果能在蒙古人崛起之前,造出槍炮來,以後至少可以有自保之力,不用害怕蒙古人的入侵。
    至於處罰四位帶兵的將軍,那就算了吧!四人又不是故意要放跑趙構,誰又能想到趙構會這麽狡猾,一邊派人去開封求降,一邊又壯士斷腕,隻帶走了一萬精兵,其餘的十幾二十萬兵馬,全部丟掉不要了。
    華夏軍雖然包圍了宋軍,但包圍圈太大了,又剛好有一道狹窄的通道,如果是二十萬兵馬通過的話,是不可能不被發現的。
    但一萬兵馬,又是三更半夜的通過,這就很難發現了。
    當然,也不排除有人心懷故宋,發現了而有意放水,這裏麵張叔夜的嫌疑還是比較大的,韓世忠應該不會做出這種事情。
    另外,趙構他們選的突圍的通道,便是在張叔夜負責包圍的地盤內。
    盡管張軍心裏有所懷疑,但一來沒有證據,二來既使張叔夜放了水,讓趙構通過了,也是他念著往日的舊情,放了趙構一馬,但並不表示張叔夜對華夏軍有了反判之心。
    這個時候若是一意要追究張叔夜的責任,對於新投華夏軍的原宋軍將領,官員,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所以張軍考慮了一下之後,決定還是放其一馬,若是再有下一次,那就怪不得他不客氣了。
    四人遵命退了下去不久,張叔夜又轉身回來求見了張軍大元帥。
    “大元帥,你是不是在懷疑臣,故意把康王趙構給放走了?”張叔夜重新行禮之後,看著張軍直接的問道。
    “本帥也不瞞張將軍,心裏的確是有那麽一點懷疑,但也沒有怪罪於你,就算真的是張將軍故意放過去的,此乃是人之常情,本帥也是可以理解的,這不也正說明,將軍是一個十分有情義的人嗎?”張軍很坦誠的說道。
    “以前臣乃是大宋之臣,忠君報國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也是為人臣之根本,可是現在臣乃是華夏軍的將領,蒙大元帥不棄,封為一軍之長,臣也定當會忠心不二的忠君報國,但忠的不再是大宋的那個君,報的也非是大宋的那個國,而是大元帥和大華國。
    所以臣可以在大元帥麵前起誓,臣自決定加入華夏軍,成為大華國之臣後,就已經對大元帥忠心不二了,若有所違,願被雷劈死,願受五馬分屍,千刀萬剮之刑。”張叔夜一臉嚴肅的跪在大元帥張軍麵前起誓道。
    “將軍快快請起,本帥相信你說的句句屬實,之前有所懷疑,是本帥的不對,本帥錯怪將軍了。”張軍連忙將張叔夜扶了起來說道。
    一場誤會解開了之後,兩人又交談了幾句,張軍勉勵他放心大膽的做事,不必擔心大家對他不信任,有看法之類的。
    張叔夜對於張軍大元帥,明明對他起了疑心,但卻仍然願意給他機會,證明自己沒有背叛過華夏軍,沒有背叛過大元帥,心裏很是感激,認為自己沒有跟錯了人。
    劉子豪接到了大元帥之命後,率領五萬大軍,火速的向著趙構逃跑的方向追了上去,很快便到了洛陽。
    洛陽方麵早已經收到了開封的指令,並且發現了一支人馬的蹤跡,可是麵對一支萬人的宋軍精銳騎兵,洛陽方麵不僅沒有攔住,反而被一萬宋軍騎兵進入洛陽城,洗劫了一番之後離去。
    洛陽在金軍二次南侵時,也沒能避兔遭到金軍的攻擊和占領,城強也嚴重損毀。
    洛陽的金軍才撤走不久,這裏華夏軍也隻是匆匆的接收了一下,留下了之前的幾千大宋的降兵守城。
    這幾千降兵,又怎麽是上萬宋軍精銳騎兵的對手,就算是派人一部分華夏軍接管,麵對敵強我弱,也是一觸就潰,無力回天了。
    張軍大元帥現在其實也很頭疼,隨著接管的地方越來越多,收降的兵馬也越來越多,可是能用的將領,地方官員卻非常的缺少,很多地方實行的都是軍管,但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這也是張軍為什麽要盡量的招降大宋的官員,雖然他們打仗不行,但治理地方民生,還是可以勝任的。
    至於為人如何,是不是貪官汙吏,這些隻要不是很嚴重,張軍都暫時容忍著,先讓各地的秩序正常的運轉起來再說,等以後開科選仕之後,有了儲備的官員,再來清洗官場中不稱職的官員。
    至於各地的駐守城池的軍隊,也隻能暫時照舊,沿用原班人馬,派少量的華夏軍前往指揮管理和訓練,等到開國之後再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