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6章 勳戚
字數:3724 加入書籤
A+A-
鄭州,夏朝和商朝先後在此地建立都城,可謂是華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現存的鄭州商城遺址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城垣呈長方形,外城城垣呈圓形圍繞著內城。其“外圓內方”的城郭布局體現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它的規模亦超過中東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城和亞述城,以及印度恒河流域的摩亨佐-達羅。
前朝大周建立之後,設鄭州為西輔,位於登封峻極峰下的嵩陽書院是本朝最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
嵩山地區自古就是儒家學派活動的重要地區,這裏有嵩陽書院、潁穀書院、少室書院、南城書院、存古書院,其中最顯赫的為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城北3公裏峻極峰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陽故而得名,創建於484年(北魏太和八年),時稱嵩陽寺,605年(隋朝大業年間)更名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
嵩陽書院與河南商丘的睢陽書院、湖南的嶽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曆史上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於世,以文化贍富,文物奇特名揚古今。
當初,折從阮交出了府州的地盤之後,李中易為了酬庸折家的顧大局識大體,破例任命折德的二子折禦卿為端明殿直學士兼鄭州知府。
論公,李中易是皇帝,折禦卿是知府。論私,李中易娶了折禦卿的親妹妹折賽花,那就屬於典型的郎舅關係了。
不管怎麽說,李中易既然經過了鄭州,都需要召見折禦卿,以成全折從阮及整個折家的體麵。
“端明殿直學士,鄭州知府,臣折禦卿叩見皇上。”李中易剛在跳板上露了麵,折禦卿便大禮參拜了下去。
“鄭州府兵馬都總管,臣郭孝誠,叩見皇上。”折禦卿身旁的一名青年武將,重重的捶胸敬禮。
論關係的遠近,這位郭孝誠和李中易也不是外人,其父乃是靈州軍都指揮使郭懷。
從河池鄉軍組建開始,郭懷就追隨於李中易左右,算是最早的一批從龍大將之一。
李中易緩步踱下跳板,走到折禦卿和郭孝誠的身前,笑眯眯的說:“大家都不是外人,罷了,不必如此多禮。”
“衛易,以汝父與我的關係,您應該稱我叔父才是。”李中易抬手拍了拍郭孝誠的肩膀,這小子臉色黝黑,身材魁梧,倒和其父郭懷有著八成相像。
郭孝誠咧嘴一笑,畢恭畢敬的說:“皇上視臣如子侄,臣銘感五內。隻是,臣之父時常教導臣下,視君如父乃是本分,實不敢妄言叔父二字。”
李中易微微一笑,這小子很有分寸感,倒和其父的脾氣秉性,有著九分相似。
郭懷是個謹小慎微之人,靈州的事務無論大小,他向來都是巨細無遺的稟報給了李中易,從不敢私下裏擅作主張。
靈州地處西北,山高皇帝遠,郭懷若是想胡來,多的是借口和由頭。遠在開封的李中易,恐怕也是鞭長莫及。
可問題是,這麽多年以來,郭懷從來都是最令李中易放心的統兵大將之一,完全不需要擔心忠誠問題。
這就是所謂的君臣之緣吧?
李中易先和郭孝誠打招呼,折禦卿多少有些吃味,不過,他倒也可以理解。
畢竟,郭懷是李中易掌權之後,任命的第一位方麵之將。並且,郭懷是從河池開始就追隨於李中易的老臣,單單是這份資曆,就比他們折家深厚得多。
“你在鄭州做的不錯,糧食和稅賦雙豐收,還沒有擾民,我沒看錯你。”李中易不可能忽略掉折禦卿,隻是,他們之間有姻親的裙帶關係,總要先外後內吧?
折禦卿恭敬的拱手道:“勤勞王事乃是臣下之本分,這麽點事情都做不好,還怎麽替君父分憂?”
李中易微微一笑,別看折禦卿和郭孝誠的年紀都不大,至今未滿三十。可是,他們倆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頗有章法,倒是不能小覷了他們。
李中易把西大門鄭州交給了兩個乳臭未幹的年輕人,朝廷裏的重臣之中,並不是沒有閑話流傳。
隻是,折禦卿上任之後,一手狠抓農業生產,一手推廣重商主義,兼之鄭州擁有漕運之利,局麵很快就打開了。
至於,郭孝誠嘛,因家傳的淵源,他不僅帶兵是把好手,更重要的是,胸中頗有韜略。樞密院和兵部聯合組織的幾次拉練考評,郭孝誠率領的鄭州軍,都名列前十以內。
有了業績墊底子,旁人也就不好再說什麽了,李中易也大感欣慰,麵上也大大的有光。
李中易到了鄭州,因為折禦卿和郭孝誠都是自己人的關係,就等於是到了自己的家一樣。他便攜著兩個年輕人,一起去了鄭州府衙,打算來個把酒閑聊,不醉不歸。
和一般的君王不同,李中易曆次出征,都絕對禁止各地修建臨時駐蹕的行宮,以免勞民傷財。
這一次到了鄭州,也不例外!
李中易進了鄭州府衙之後,府衙內外的警戒隊伍,就全都換成了近衛軍和親牙營的侍衛。原本承擔警戒任務的鄭州軍的官兵們,在各級軍官的率領下,各自回營休息。
在府衙的三堂內,李中易率先落座,見兩個年輕人多少有些拘束,就笑著招手說:“都坐吧,磕點小瓜子,吃著水果,咱們慢慢的聊。”
李中易的做派,不像是威嚴的皇帝,倒像是家裏的至親長輩。
折禦卿和郭孝誠彼此互望了一眼,緊接著,兩人不約而同的分坐於李中易的兩側。
李中易暗暗點頭,由小見大,看樣子,郭孝誠和折禦卿之間,配合得倒也算得上是默契。
按照本朝的規矩,各地的軍政事務,分由知州(知府)和兵馬都總管管轄,一掌庶政,一管軍務,大家分工明確,井水不犯河水。
不過,就目前的實踐而言,各地的知州和兵馬都總管,或多或少有一些矛盾。
盡管,軍政兩界的地方官各有矛盾和分歧,但李中易依然不打算改變軍政分治的製度安排。
畢竟,權柄,尤其是人事、財政和物資的調配權力,隻能集中於朝廷,而不可能統一於某個地方官的身上。
否則的話,時間一長,必出藩鎮之禍!(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