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到魏國來引後果

字數:4081   加入書籤

A+A-




    說回使節的身上,使節在完成自己出使趙國的任務。也是帶著禮物來到了韓國。他們這次自己也是想要進入見到魏國君主。

    此刻的魏國都城,魏王與信陵君丞相等人,也是來迎接韓國的使節。他們這個時候也是突然出現在這個地方,他們不知道韓王派使節這群人突然這個時候目的所在呢?

    魏國少公子信陵君是前魏王的兒子,雖然不是嫡長子,但是深受魏王信任,所以這次接待的事情還是由他們撤軍。

    此刻的魏王,也是笑著詢問手下道:“使節都到了吧?”

    信陵君也是笑著對魏王開口說道:“請大王放心,使節們都在這裏,不過臣擔心,這次使節來的目的並不是這麽單純的,他們不遠幾百裏來我大魏都城絕不是那麽簡單呢?他們肯定是有什麽目的的事情,不然他們也是不可能如此,大王您自己要明查是非,不然對於我們大魏不是好事情。”

    魏王也是笑著說道:“吾弟,不能掉以輕心,為兄自然知道這裏麵的韻味,但是國家大事情當前,寡人每走一步個都必須要為我大魏著想,天下的事情每走一步,都必須要權衡利弊之後,再做決定呢?這次韓國不遠萬裏而來,他們是帶著誠意來我大魏,寡人就不可能懷疑他們的用心,他們雖然是先見過趙王,然後才來我魏國的,但是用心也是為了諸國友誼,所以咱們必須要有十足誠意,誠意都是從各個方麵考慮問題,所以以真心換真心,這才是真情實意所在,才是真心所在。”

    魏國丞相也是笑著說道:“大王聖明。”

    這個時候魏王也是樂意接受他們的稱讚,或許這個時候他們自己也是已經感受到了他們的真心誠意所在,魏王也是樂意享受這些。不過他自己也是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麽呢?

    這個時候使節們他們自己也是有目的性,他自己已經來到了魏國,他們的目的也是希望簽訂合約,讓他們離開韓國。

    這個時候使節也是來到了魏國!與趙國有所不同的是這次見麵是魏王他自己也是親自迎接的,這些事情他們自己也是意想不到的時候出現這種情況,但是很快就會適應了發生的事情呢?

    此刻的韓王對著使節們笑著開口說道:“諸位使節遠道而來,寡人不生榮幸之至。不知這次諸位使節們來我大魏到底是有何事嗎?”

    這群使節也是沒有想到的是魏王會問的那麽直接呢?

    此刻的他們自己也是不好意思,不可能不做回答,有些東西你該問還是得問一下。但是他們做夢都沒有想到對方會來的那麽快,問的那麽直接呢?

    這個時候他們也是坐在首位上,對著魏王開口說道:“實不相瞞魏王殿下!這次我們來見魏王,除了遞交盟約,還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們希望貴國能夠從我國領土上退兵,這是我們的一番心意,我們也是希望貴國能夠滿意,主動撤出魏國大軍,畢竟大家都是盟友我相信貴國也不想讓我們這群人難做,不知我們說的可對否?”

    他們這些東西也都是從趙國選擇剩下的,當然他們魏國人自己是不知道的。以他們自個實力怎麽可能是趙國的對手呢?

    趙國可謂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強國,實力可謂是相當強大的無比,他們也不敢不拿好東西給他們趙國。當然這一幕魏國也是不知道。他們也是不知道韓國是見麵見過趙國後,才能來與趙國見麵呢?

    當然他們韓國人說的之前的兩波也隻是,之前故意那麽做的,至於為什麽那麽說,如果自己派人去魏國,趙國也是不樂意,相反自己去趙國,魏國也是積威已久,所以他們也隻能夠見到趙國以後,再去見魏國君主,這是兩種不同概念不同方法,也是一種套路問題呢?聰明人有聰明人自己的做法,韓國都不是笨蛋,所以這個時候他們自己這也是他們自己也是比較聰明的做法呢?

    魏王看著這麽多東西,他自己也是一個貪財好色之人,看到這麽多東西,他自己張口得來?

    隻見魏王也是笑著說道:“我們派兵也是想要幫你們抵抗秦國,可是現在你們這麽說可是很讓我們難做呢?不過貴國給我們了禮物,如果我們距至於千裏之外,恐怕也是太不給韓國麵子呢?既然如此那我們,也是多送你們好多禮物吧!我們同意了這麽做呢?來人我們一定要好好款待他們。”

    此刻的他們也是不好拒絕,因為在《孫子兵法》有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為什麽古代兵家會推崇伐交以代替攻城拔寨呢?因為政治是軍事的目的,軍事是政治的手段――戰爭是為實現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務的,否則就是得不償失的行為,因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如果不能通過戰爭實現己方的政治目的,那為什麽要打仗呢?然而外交不是空中樓閣,而是要立足於現實國情的――沒有硬實力軟實力再強也白搭,城下之盟是沒什麽可談的。《大秦帝國》有一句經典台詞“什麽是邦交?下刀前的動作才叫邦交”――國與國之間從來就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隻有永遠不變的利益。當兩國實力不對等時力量就是外交,因為弱勢一方說得再天花亂墜在絕對力量麵前等於零;可當兩國實力相差不大時外交就和軍事實力一樣成為實現國家政治圖謀的一種力量,甚至有時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可以在談判桌上得到。之前我一直和大家聊各種變法強國的事例是因為沒有強大的國力,外交不能發揮任何作用――如果張儀在秦孝公時期入秦,他將一事無成,因為弱小的秦國無法支撐他的連橫大計。那麽當國力積攢到一定程度就該對外交格外重視起來。

    兵家祖師爺孫子的經典著作《孫子兵法》是一部教人打仗的兵書,然而孫子一直在強調通過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和平手段實現自己的目的。問題是不戰如何能屈人之兵?難道說坐等敵人自滅?當然不可能,這裏的不戰是指的狹義的戰場廝殺,不代表不對敵方實施心理戰、外交戰、經濟戰等手段。如果啥都不幹,就坐等敵人自滅,我隻能說想得美。孫子甚至認為:在特定條件下外交手段的運用可能相對於軍事手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地告訴我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是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可不慎之又慎。孫子將軍事手段和外交手段兩種解決問題的辦法進行比較“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外交手段能最大程度保全己方實力,不破壞任何東西,是最理想的辦法;而戰爭方式無論勝敗都會造成一定的破壞――生命的逝去和經濟的衰退都是不可避免的,隻有萬不得已才能使用。

    嚴格意義上列國伐交實際上包含政治謀略和外交謀略的綜合運用,是一國通過施加自己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影響力並以軍事威懾力為後盾最大化實現自己的政治圖謀。比如任命某位官員為主管外交和軍事的大臣,這位官員可以是對對象國較為溫和的人士,也可以說一位主張強硬姿態的人士,無論如何這位大臣的任命都屬於本國內政,但卻會引起別國的反應。但這對國際政治的影響可以說微乎其微,充其量不過是表明本國的姿態。這屬於國內政治謀略對外交活動的影響,這種影響是相當有限的。那麽真正的外交謀略又是如何運用的呢?這個《孫子兵法》也有提到。

    孫子曾提到過“衢地合交”――在軍事行動過程中如果到達一個四通八達之地就有必要展開外交活動,與一些鄰國結交以爭取支援。利用相關國家之間的矛盾,使用外交計謀來避免災禍或是結交盟友共同抗敵是當時較為常用的外交手段:魏惠王伐韓,齊宣王向韓國承諾救援以堅定韓國抵抗之心。可真打起來了齊國卻遲遲按兵不動,直到韓、魏兩國都露出疲憊之後才發兵攻魏,其實齊國的真實意圖就是利用魏、韓兩國的矛盾實現自己一箭雙雕的意圖。魏惠王打算糾集天下諸侯伐秦,結果商鞅趕赴魏國以勸魏惠王稱王並向東擴張來轉移魏惠王的視線,從而使秦國得以避免刀兵之禍。

    此刻的他們不像趙國那樣?而是停留在魏國,這也和剛才說的有所不同。與魏國這樣的弱國韓國自然也是能夠答應的,與趙國秦國這樣的虎狼之師他們自己也是不好意思說什麽呢?所以他們自己也是隻能同意這些事情!

    強國與弱國相交也是有不同的方法,不一樣的對手,有不同的做法,這或許也是時也命也。魏國趙國那是兩個不一樣的國家,虎狼之國與守城之國有著明顯不同。

    魏國安於守城,而趙國城下狼子野心,他們都是貪圖利益,但是韓國他們做夢沒有想到的是,這次的事情不算完,一場陰謀也是才剛剛開始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