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嬴稷顯示用人術

字數:3831   加入書籤

A+A-




    秦國橫掃,統一天下怎麽能夠少了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曆史上也算是個明智又有作為的君王,他是一代雄主,也是秦國萬世基業的奠基者之一,是秦”奮六世餘烈“的承上啟下的人,秦昭襄王繼續繼承和發揚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的一係列政策。以法治貫穿國家,以武力征服天下,並將這個原則堅持到了最後,秦國能夠建立萬世的基業,他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客觀上也給了嬴政雄起的機會。

    秦昭襄王不管是在軍事還是在政治上,內政外交上都是極其擅長的,而且他做得十分好,可能是遺傳了父親精明又勇猛的優良的基因,而繼承了母親強勢、精幹的性格,在他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到很多有趣的東西。秦昭襄王,嬴稷,趙氏,名則,又名稷,他是秦惠文王與宣太後的兒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秦昭襄王有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即他的隱忍。嬴稷相當會隱忍。當初兄弟們還在爭奪皇位的時候,嬴稷竟然也能沉得住氣,主動跑去燕國做人質。絲毫不顧及國內的各種黨爭。越是想要遠離政治的風波,就越會被卷入到這場風波裏。在秦武王,也就是秦昭襄王的弟弟因為舉鼎而死之後,秦昭襄王因為在自己母親和權臣魏冉的支持下,迅速地被魏冉迎回秦國,成為秦國的新一任君主。

    秦昭襄王的母親是羋八子,羋八子是秦國的王後,但並非正宮娘娘。秦昭襄王就是庶出,且幼年質燕、遠離宮闈。如果不是武王舉鼎絕臏而亡,如果沒有像魏冉這樣的權臣支持,終其一生嬴稷也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棋子。”穰侯以一國之兵謀兩國之事“這裏的穰侯就是魏冉,魏冉和宣太後是姐弟的關係,在秦昭襄王即位後,算是魏冉扶植起來的一個強大的政治勢力。

    這個政治勢力表麵上看是秦昭襄王執掌,實際上權柄操控在魏冉和宣太後的手裏,魏冉和宣太後以”王少,宣太後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而順理成章成為了秦國的管理者。

    母親和舅舅因為秦昭襄王年幼,輔佐他執政,這一執政就是二十幾年。他的母親宣太後好像永遠都覺得自己兒子秦昭襄王,還是當年那個年幼的孩子,以為嬴稷還沒有長大成熟。

    因此將權力緊緊握在自己的手裏,秦昭襄王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成長,也逐漸懂得了什麽是屬於自己的,他覺得這個王位就是自己的,母親頻繁幹預是對自己的王權的一種衝擊和挑戰,而舅舅魏冉的得勢,也對秦昭襄王的統治造成了威脅,但是嬴稷無能為力,隻要母親和舅舅在一天,他的權力永遠都下放不到自己手裏,因為這個大秦的整個局勢,都是母親和舅舅的勢力。

    終於,當自己精明能幹的母親去世後,嬴稷開始了自己的反擊。他第一次在世人麵前展示了自己的鐵血和強硬的手段,他罷黜了舅舅魏冉,以一種還算體麵的方式讓他離開權力的中心。

    隨後,便重新洗牌整個秦國的政治,建立、扶植其自己的親信,很快一個新的領導集體就出現了。對外戰爭,弱楚、弱韓、弱魏、弱齊、弱趙、滅周,出現了齊秦兩國交相稱帝的局麵。在人才方麵,任用魏冉、白起、範雎等為秦國注入了極其強大的發展動力。

    嬴稷沿著前輩的優良傳統,繼續將秦國的強大延續下去,作為一個君主算是不辱使命了

    這也可以說明曆史上嬴稷的聰明之處,

    現在的情況匈奴這次入侵也是因為看到了中原的情況發生的意外所在呢?才發動對秦軍雁門進攻,此刻的嬴稷應對也是可以說明此人對於這次的情況,也是意外把握得到呢呢?

    嬴稷也不是笨蛋因為他自己也是明白自己應該如何去安排,他派人去雖然並不能夠完美解決現在這個時候突然存在的這些問題呢?而是能夠目前現在短暫的解決這些問題。

    司馬錯是一個能臣,也是一個智將,能夠順利暫時解決這些個事呢?這次派司馬錯雖然不能一下子解決這些事情,凡事都要有一個步驟,這次也是差一個步驟。嬴稷這次的目的也是從考慮這個步驟開始的。不管結果如何這次的秦國,確實也因為如此導致自己的戰力,大受影響,所以也是停止了征伐了他國的事情。這也並不是他們的秦國到底有多厲害,而是不得已而為之。

    為何這麽說呢?邊界受到傷害,秦國的自己的注意力也隻能放在自己的這個一畝三分地上麵,如果強行攻伐,最後隻能夠吃力不討好,嬴稷也不是笨蛋他派白起回來就是想要遏製住秦國的征戰之心,周邊的國家並不是懼怕他們,而是一直欠缺一個野心,而這次他們自己呢野心,也是被白起徹底抵抗住了?現在的秦軍注意力集中精力在秦國邊界雁門之上呢?

    這次秦國之所以派司馬錯就是他處理事情比較機智,比較有能力,所以秦王才會派他去的原因。其實曆史上無論是戰國時期的趙國,還是後來一統天下的秦國,都免不了匈奴的騷擾。所以在抵禦匈奴這件事上,兩者都下了大功夫。但是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麽在這件事上,戰國卻做的比秦國好?戰國都有抵抗匈奴的能力,而能統一天下的秦國卻拿匈奴沒辦法,難道真的是秦國實力不濟嗎?

    仔細研究會發現其實不然。首先,從匈奴的實力來看,戰國時期,雖然匈奴進攻勢頭很猛,但是除了匈奴以外,還有其他的草原部落,它們相互製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趙國對匈奴的抵禦。反觀秦國時期,這時候的草原部落已經沒有當時那麽多了,能過削弱匈奴的力量少了,使秦國抵抗匈奴的難度增加了。

    其次,從兩國的實力來看,其實兩者相差不是太大。趙國不僅有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這一政策,在作戰方麵,頗有成效。還擁有大將李牧,李牧的軍事才能十分了得,在與匈奴的對戰中,大敗匈奴。而秦國,能夠以己之力統一天下,也足以說明其實力非凡,但是在一統天下之後,秦國元氣大傷,需要休養生息。所以在對抗匈奴上,秦國前期攻打,後期采取了修長城以防止匈奴騷擾的手段。

    所以,秦國不是沒有抵抗匈奴的能力,而是兩國的處境不同,采取的手段不同。不可否認,趙隊十分強大,使之能夠抵禦匈奴。而秦國也有抵抗匈奴的能力,隻是相對保守,將匈奴據於長城之外,若要真論實力,匈奴還是難以和秦國正麵對抗。

    每個國家都是對待的外敵方法都是有明顯差異的,隻不過看的問題方法,有細致不同,此刻的嬴稷也是不知道司馬錯自自己能不知道自己能否解決這些人或事情,但是他自己也是相信他的,當年平定蜀中司馬錯都能夠迅速解決這些事情,這次也是一樣如此。為何嬴稷會如此信任司馬錯,那是因為在自己未當大王之前,因為自己父親秦惠文王在的時候,司馬錯已經得到了重視,但是秦惠文王很快就去世了,司馬錯的作用在秦惠文王的兒子秦昭襄王繼位之後,更為的突出。司馬錯在自己秦昭王的時代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司馬錯是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曆史學家司馬遷的祖先,司馬遷是司馬錯的後裔。司馬錯經曆了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君王,在秦昭襄王統治的時代,司馬錯得到了重用。

    其實,司馬錯在秦惠文王的時候,已經開始率領軍隊打仗了,並且在選擇攻打巴國和蜀國的戰爭中,盡管與張儀有所爭論,但是司馬錯做出了正確的決策,幫助秦國攻占了蜀國,最後占領的蜀國的一部分土地,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賞識。並且當在蜀國發生叛亂的時候,司馬錯很好的平定了叛亂,然後使得秦國的軍事力量和實力在戰國時代得到了快速的增長。在秦昭王統治的時候,司馬錯擔當國尉,帶領軍隊攻打魏國襄城。但是隨著朝廷中將領們的更替,司馬錯的官職一降再降,後來成了客卿,沒有實權。

    盡管後代的司馬遷沒有大篇幅的寫自己的先祖,但是通過史書中的有限的文字,我們依然可以領略到司馬錯高超的軍事才能。司馬遷是將行軍作戰看成是藝術,在看似漫不經心的排布中一招製敵。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秦國上下均以有多少軍事力量為榮的大背景下,司馬錯卻始終恪守著他的心中堅守,默默在暗中積攢自己的力量,為秦國的強大獻出自己的力量。若司馬錯不是大政治家,誰還能是呢?

    再有一句老話說得有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是一句通俗的話,到底情況如何,會要變成什麽樣?這些個事也是不是他自己能夠估計,但是他自己也是相信司馬錯的能力,他自己一定能夠拿出結果呢?到底結果如何就看後麵的路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