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一統天下(完)
字數:2383 加入書籤
這樣的操作,李唐在之前也做過,盧遠猜到李唐在危機關頭,絕對會不要麵皮,搞出這一手,自然也做了相應準備。
盧遠心裏甚至還盼著李唐搞這一手,好徹底把李唐弄死。
想要抵擋南下的數十萬東突厥大軍,盧遠沒這麽多軍隊,何況東突厥軍多是騎兵,很難追擊,但這世界可不是普通古代世界,兵力人數不占優勢,那就另想辦法便是。
宋缺、徐子陵和石龍等人悄悄出發,截擊南下的東突厥大軍,任務很簡單,擊殺東突厥高層,逼東突厥大軍回返。
東突厥可汗頡利、“武尊”畢玄,率領大軍還沒走出草原,便被宋缺、徐子陵和石龍等人截擊到,一番激戰之後,三大宗師之一的畢玄被宋缺斬殺,頡利可汗被徐子陵殺死,更有不少東突厥高層被殺,讓東突厥大軍瞬間陷入混亂。
引起東突厥大軍混亂的不是宋缺等人把他們嚇到了,而是頡利可汗一死,可汗之位便空了出來,這可是大汗之位,誰坐不是坐呢?
東突厥的高層們自然都想自己坐這個位置,而不想別人坐,於是造成了內部混亂,搶可汗大位都來不及,哪還有心思南下跟李唐聯手攻打盧遠軍?等他們中的哪一個搶到了可汗之位,可能才會打著為前任可汗報仇的旗號南下。
來自東突厥方麵的危機被盧遠化解,而李唐的噩夢開始了。
李唐勾結東突厥這種事怎麽可能保得了密,被傳得天下皆知,天下各方本來對這種事也不以為意,認為是正常操作,不就是請外援嘛,無傷大雅,但隨著盧遠對李唐的一番痛斥傳開,讓李唐在天下的名望大跌。
盧遠對李唐的痛斥核心觀點是“我們與你們李唐之間的戰爭攻伐,是屬於我們華夏民族的內部矛盾,是同家兄弟之間的爭鬥,‘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可你們李唐不講究,兄弟之間打架,居然出賣自家的利益請外人,這種行為是在數典忘祖,背叛了整個華夏民族。”
這番話被傳開後,一下子就讓李唐勾結東突厥的行為變成一種極為可恥的行為,宋缺這個皇漢主義分子還跳出來為盧遠搖旗呐喊。
各方勢力一想盧遠的話,有些人雖然在心裏不屑,但他們也不得不承認盧遠這番話講的頗為有理,因為盧遠這番話給出了一個他們以往可能想到過,卻從未有人專門廣告天下的概念——國家民族概念。
除非是他們不想承認自己是華夏民族中的一員,否則隻能捏著鼻子認同盧遠的話。
而不承認,那就是在忘祖,而祖宗觀念是這時代人們思維中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
在宋缺跳出來後,天下各方也跟著跳出來,一起聲討李唐,慈航靜齋和佛門也不敢違逆這種大勢,梵清惠跳出來宣布斷絕同李唐的聯係,李唐聲望瞬間一落千丈,一時間變得臭不可聞。
這給李唐帶來的後果非常嚴重,諸多在李唐任職的官員紛紛離職,致使李唐實力迅速衰退。
會產生這種效果,並不全是盧遠給李唐扣帽子的緣故,還因盧遠軍擊敗李唐軍,展露出的強大實力。
如果盧遠的實力遠不如李唐,那麽即使李唐真做錯了事,大多數人也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甚至會有人主動給李唐洗白。
盧遠的實力比李唐更強,他說的話又確實有理,聽他話的人自然就多。
李唐高層完全沒想到他們一步棋走錯,便被搞成了這樣,他們也知道自己大勢已去,但卻還想再最後拚一把。
李唐調集了二十萬大軍迎戰寇仲,可還沒跟寇仲正麵碰到,就少了好幾萬,被李唐的將領帶著去投靠了寇仲。
寇仲一路所過,除非是李唐中人駐守的城池,否則基本都是隻要寇仲的漢軍旗幟一到,駐守當地城池的李唐將領和官員便開城門直接投降。
李唐上下士氣低落,壞消息一個接一個,雖有心再拚,卻已無力回天!
李世民披掛上陣,親自率領軍隊同寇仲作戰。
這兩個在原著裏就是競爭對手的人終於在這個世界再次碰撞!
原著中,寇仲見到李世民時,曾有過羨慕、嫉妒、自卑和不自信,但在這世界,由於盧遠,寇仲雖少了原著中的一些磨礪,但他的成長比原著更高。
寇仲對與李世民交鋒,充滿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