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 曆練中原之琴 第27章 無極心經

字數:8256   加入書籤

A+A-


    千載寺終又恢複了往日的平靜。

    

    寺內,時而聞聽山上鍾聲叮咚,寺內僧人誦經禮佛,梵音嫋嫋,時而聽聞月娥眉撫琴之聲,悠揚動聽。

    

    見得裴旻與千載寺度過了這一場劫難,月娥眉高興萬分之餘,其琴音婉轉流暢,與山水相合,與自然共鳴。

    

    而公孫大娘也練劍不輟,劍舞愈發進步。

    

    無極殿無名禪房之中,李道子與裴旻時隔十八年後終於再次相見。

    

    李道子的聲音還是那麽蒼勁有力:“裴施主,十八年前,我雲遊長安,你甫一誕生,便有緣與你相見,那時我見你天生麵善,極有天資,於是對你心生親近,十分喜愛,當時我本已有收你為徒之念,我本想著將你帶回千載寺中,從小教化,將全部所學傾囊相授,不料時機未到,我未能如願。然而,上天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不想十八年後能和你再次相聚,上天注定,你我終屬有緣,好極了,好極了!”

    

    李道子言語之間掩不住的喜悅,頓時慈祥和藹之氣蓬生。

    

    裴旻小時候常聽父親言及此事,據說曾有一白眉白須的高僧入府拜訪,當時他一見父親容貌,便上前一抹父親的額頭,觀看後,便斷定裴家後代乃不凡之人,將有大造化,及至自己誕生以後,那位高僧曾要來帶走自己,而裴父卻因為孩子太小而拒絕,後來便發生了一係列的變故,以致他們全家隱居陌桑村中,與高僧再無見麵,原來當年的那位高僧正是李道子。

    

    裴旻急忙應道:“晚輩裴旻,生於草莽,名微藝薄,何德何能!如今能與大師結緣,實屬晚輩三生有幸!望大師不吝賜教。”

    

    李道子道:“你根骨奇佳,如渾金璞玉,是練武奇才;且你身懷正義,更難能可貴;你父子與我千載寺的緣分更是可遇而不可求。要知道世間任萬事萬物都是相輔相成的。千裏馬需要伯樂明鑒,而伯樂何不是因為千裏馬而聞名天下!”

    

    裴旻垂首道:“家父也曾多次言道,在我幼年時分,我裴家便得貴寺庇護,死裏逃生。而如今我又為貴寺所救。千載寺不啻於我再生父母,旻唯有感恩戴德,聆聽教誨。”

    

    李道子微笑道:“緣分一道,無謂恩義。你舍身獨戰花麵狐,足見剛勇過人,而稍加指點,便能一劍定乾坤,更看得出你智計過人。此次千載寺遭逢劫難,合寺上下險遭不幸,若非你一力拒敵,以我風燭殘年之軀,恐難以對付花麵狐,這也許是種善因得善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裴旻道:“花麵狐狡詐多端,晚輩也隻是略盡綿薄之力。若非大師出言提點,勝負殊難預料!”

    

    李道子道:“此人奸詐,蒼天不佑。但從武學上看,花麵狐以毒物和小巧短打為主,其功夫雖然有些歹毒,卻也不見得有多麽的厲害。以我之見,你的劍法準則準矣,快則快也,而劍上功力稍顯不足,隻要你劍上力道雄厚而充沛,要戰勝花麵狐當也不難。”

    

    “古往今來,但凡名劍,劍法用到巔峰,快準狠缺一不可,若劍法能超越巔峰,達到無形無我之境,則揮灑如意,無拘無束。”

    

    “我見你用劍之時,快準兼顧,然狠勁不足。這‘狠’字絕非‘狠毒’之‘狠’,而是劍之力量須得雄厚無匹。你想想,一柄普通的劍能有多重?故而你一劍揮去,花麵狐手上之鐲可以輕而易舉的攔擋。如若內功充沛,揮劍者運劍輕靈而中劍者如中重錘,那劍則可以攻無不克。花麵狐雕蟲小技,縱有護身之物,也很難抵擋,那時可輕易讓其在你劍底俯首稱臣。”

    

    李道子這樣的高人,僅從裴旻與花麵狐短短的交鋒中,一下就看出了裴旻劍法的缺陷所在。

    

    裴旻見李道子洞徹自己劍法之不足,於是將自己初入江湖,為錘煉劍法,調查十八年前血洗裴家的真相等目的,一五一十的向李道子坦言。他明白李道子是得道高僧,德名遠揚,與裴家頗有淵源,且對自己的劍法悉心教誨,是足以信賴之人。

    

    聽完裴旻講述,李道子沉吟片刻,道:“我年事已高,恐不久於人世。而我傾畢生精力悟出之《無極心經》尚未覓得傳人,這些年我正為此而倍加留心。當年你家遇難,逃至本寺,那時你尚在繈褓之中,不哭不鬧,我憐你父乃是忠義之將,又見你根骨俱佳,潛力可期,故命普觀好生相待。可喜你如今已長大成人,對武藝悟性極高,且為人敦厚正直,符合我之預期,因此,我欲傳你《無極心經》,助你提升劍術,也了卻我的一件心事。”

    

    裴旻惶恐道:“能得前輩指點一二,已是晚輩福緣非淺,晚輩豈敢覬覦此經!”

    

    李道子微微一笑,道:“良禽擇木,良臣擇主。《無極心經》再貴重,也需找對明主,否則,經書也隻是寥寥幾行文字,又有何用?此經如能在你手中發揚光大,又何嚐不是心經之幸!”

    

    裴旻思慮片刻,便不再拒絕,決然道:“晚輩感激大師垂青,裴家以‘忠義報國’為家訓,無論如何,晚輩必定秉承祖先鴻誌,為國家山河盡綿薄之力。”

    

    李道子滿臉嚴肅,鄭重地說:“我悟出《無極心經》,初衷是為了造福天下蒼生,人人得以康健延年。你得此經之後,當秉承千載寺扶危濟困之本色。這些年我雖然閉門靜修,但對時事亦有所耳聞。在我中青年時期,那時的太宗皇帝是千古賢君,開明而賢德,開創貞觀盛世,把國家建設得井井有條。但現在的玄宗皇帝已不如剛上任的時候那麽宏圖遠誌了,聽說他寵幸楊貴妃,常常不理朝政。長此以往,國無寧日。這狡猾的花麵狐的出現,幸許隻是黑暗來臨之冰山一角。”

    

    李道子微微一頓,目視裴旻道:“期盼你將來武藝大成之後,可扶大廈於將傾,挽汪洋於狂瀾,救百姓於水火,安社稷於傾頹,則吾願足矣。”

    

    裴旻伏拜在地:“旻定竭盡心力,不負大師所托。”

    

    李道子又道:“武功有高有低,其實都不是最重要的,但隻要是千載寺之傳人,必須遵循寺訓,你務必牢記於心。這對你行走江湖也將有莫大的好處。如若違背,將永不納入千載寺門牆之列。”

    

    說完,李道子從所坐蒲團下取出一個油布小包,從裏麵取出一卷絹冊,遞於裴旻,道:“這就是花麵狐夢寐以求的《無極心經》,你且看來。”

    

    裴旻雙手接過,在李道子的示意下,他小心翼翼的打開翻看,隻見第一頁便用蠅頭小楷寫有千載寺寺訓:

    

    人行天下義當先,立身處世求人緣。

    

    金銀錢財如糞土,仁義禮信心中念。

    

    遇事三思而後行,一身之計在於勤。

    

    逢事一忍海天闊,忍無可忍勿需忍。

    

    錢不離身劍隨身,上路早早準備全。

    

    曉行夜宿當牢記,打尖當須住大店。

    

    路逢險處須當避,小心駛得萬年船。

    

    酒色財氣必誤事,心平氣和天地寬。

    

    君子愛財取有道,不義之財切莫沾。

    

    窮病殘弱見必保,危急待援定要管。

    

    得饒人處且饒人,公道自在眾人心。

    

    善惡到頭終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滴水當思湧泉報,羊跪乳來鴉反哺。

    

    凡人不可觀貌相,隱士邋遢無邊幅。

    

    良言多用少惡語,天地人和坦蕩途。

    

    這寺訓是李道子多年行走江湖總結的經驗和秘訣,千載寺寺僧也常常下山化緣,李道子任主持時就常用這些規矩來約束和教化寺僧,後來漸漸變成了千載寺的寺訓。裴旻細細讀來,這寺訓中的每一條無一不是蘊含著一個深刻的哲理,他不由得心生敬意。

    

    花麵狐對《無極心經》一再覬覦,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希望得到它。雖然李道子說得輕描淡寫,但裴旻仍然知道這本經書的重要性,他讀完寺訓,恭恭敬敬納書入懷。

    

    李道子接著道:“這本書是我窮畢生心血,集儒道佛經典,殫精竭慮悟出的一些道理,我能活到現在的一百二十餘歲,此書中所載法門頗有助益。這書上的法門,對於武學奧義、內息運行等都有詳述。以後你練成經文所載武學後,當妥善保管經書,也可擇徒而傳之。”

    

    裴旻內心歡喜欲狂,仰麵道:“好叫大師得知,自從習武以來,十八般兵器我雖都有所涉獵,但我獨鍾情於劍。我立誌練成天下最強的劍術,做天下第一劍是我畢生夙願,還望大師從中指點。”說罷,他重又磕下頭去。

    

    李道子淡淡道:“武學如汪洋大海,如渺渺蒼穹,學無止境。天下本無所謂最強的劍術,隻要你按照書中所言,遵循大地萬物自然之理,順應天地陰陽調和之氣,一切才會迎刃而解,大徹大悟。功夫是死的,人是活的,隻有靈活多變的劍術,不拘一格的劍術,由心而發的劍術,才是最強的劍術,隻有不斷創新的劍術,方可永葆活力。這些道理,我相信以你的資質,待你閱曆豐富些,自然會明白的,隻是學劍,須得戒驕戒躁,首要的目的是強身健體、防身自衛,而後才是以造福天下蒼生為己任,切記切記!”

    

    裴旻邊聽邊悟,頻頻點點頭,頗有黑暗中見到黎明之光一般,他仿佛懂得了一點欲速則不達的道理,也體會到,劍道,不能急於求成。

    

    裴旻道:“晚輩家訓是‘忠義報國’,與大師吩咐頗為契合。大師的教誨,裴旻自當銘記於心,沒齒不忘。”

    

    李道子嗬嗬一笑道:“如此最好。今日你回去之後,務必先把經文背得滾瓜爛熟,而後從今日起,每日子時到此,我自將此經中奧妙之處傳授於你,也希望你藝成之後,為大唐、為千載寺放一異彩。”

    

    裴旻喜不自勝,不住點頭,他起身告辭李道子,徑自回房。

    

    正是:

    

    天下第一唯劍癡,闖蕩江湖遇明師。

    

    學成絕藝需天時,一舉成名天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