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贏了

字數:2731   加入書籤

A+A-


    《水滸》是一部在人民群眾上百年集體創作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加工、創作出來的偉大作品。

    南宋時,梁山英雄故事流傳甚廣。當時的畫家、文學家龔開的《宋江36人讚並序》稱: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畫家也執筆為他們圖形繪影。

    十二釵聚首

    金陵十二釵36位女兒,除了賈府本家的幾位姑娘、奶奶和丫鬟外,還有親戚家的女孩,如黛玉、寶釵,都寄居於賈府,史湘雲也是常客,妙玉則在大觀園櫳翠庵修行。[3]

    故事起始於賈敏病逝,賈母憐惜黛玉無依傍,又多病,於是接到賈府撫養。黛玉小賈寶玉一歲。後又有王夫人外甥女薛寶釵也到賈府,大賈寶玉二歲,長得端方美麗。賈寶玉在孩提之間,性格純樸,深愛二人無偏心,黛玉便有些醋意,寶釵卻渾然不覺。賈寶玉與黛玉同在賈母房中坐臥,所以比別的姊妹略熟慣些。[3]

    87版紅樓夢劇照

    一天,賈寶玉在秦可卿臥房午睡,夢入太虛幻境,遇警幻仙子,閱金陵十二釵正冊、副冊、又副冊判詞,有圖有詩,隻是不解其意。警幻命仙女演奏新製《紅樓夢》套曲十四支,其收尾一支名《飛鳥各投林》,詞雲“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然而賈寶玉仍不解,警幻更將妹妹可卿許配與他,二人難分難解,入迷津而驚醒。[3]

    大觀園紀事

    元春被選為貴妃,榮國府愈加貴盛,為之建造大觀園,迎接省親,家人團圓,極天倫之樂。賈寶玉長到十二三歲,在外結交秦鍾、蔣玉函,在內則周旋於姊妹中表以及丫鬟如襲人、晴雯、平兒、紫鵑等之間,親昵且敬愛她們,極盡小心謹慎,深恐違逆她們的心意,所愛的女兒多,自己身心勞倦,而憂患也與日俱增。一次聽紫鵑說黛玉要回原籍(蘇州)去,賈寶玉便唬傻了,鬧得滿宅驚慌,直到紫鵑說明緣由才好了。[3]

    在探春倡議下,大觀園女兒共結海棠詩社,賈寶玉同姐妹們開辦海棠詩會、菊花詩會。薛寶琴、邢岫煙進賈府,眾人雪中爭聯即景詩,大觀園盛極一時。黛玉葬花、寶釵撲蝶、劉姥姥遊園、櫳翠庵品茶、元宵夜宴、探春理家、怡紅院夜宴等情事皆極盡風雅。[1]

    榮國府雖煊赫,然而人口眾多,事務繁雜,主仆上下,貪圖享樂的多,操持家業的少,其生活標準和排場又不能節儉,所以外麵的架子雖勉強支撐,而內部已在加速朽壞了。家族末世頹運將至,變故增多。賈寶玉在繁華富貴中,也屢屢遭遇無常,先有秦可卿病逝、秦鍾夭逝,自身又中了趙姨娘、馬道婆的法術,差點死去;接著金釧兒投井,尤三姐自刎,尤二姐吞金;大觀園慘遭抄檢,而所愛的丫鬟晴雯又被逐出,隨即病歿;林黛玉重開桃花社,也是無疾而終。悲涼氣氛彌漫公府,然而呼吸而領會到的,唯有賈寶玉和十二釵而已。晴雯夭逝那天,賈寶玉出去給她上祭,卻撲了個空,回身進大觀園找黛玉,偏又不在房中,再到蘅蕪院中,也是人去樓空,仍往瀟湘館,偏黛玉尚未回。正不知何往,卻被賈政叫去聽講巾幗英雄林四娘的故事,奉命做了一首《姽嫿詞》。[3]

    大悲劇結局

    《紅樓夢》結局,雖早預伏於太虛幻境夢中,而前八十回僅露悲音。至後四十回,賈寶玉先丟失通靈寶玉,喪魂落魄。賈政將離家赴江西糧道上任,賈母要在他出發前為賈寶玉完婚。因黛玉咯血,隻好迎娶寶釵。婚事由王熙鳳謀劃,設調包計,十分保密。卻意外被傻大姐泄密,黛玉病遂不起,於寶釵大婚之夜淚盡而逝。賈寶玉得知將婚,自以為必娶黛玉,滿懷期待。拜堂後見是寶釵,大感詫異。元春先薨,賈赦因石呆子古董扇一案“交通外官、倚勢淩弱”獲罪革職抄家,累及賈政;賈母又病逝;妙玉則遭強盜擄走,不屈而亡;王熙鳳失勢,鬱鬱而終。[3]

    賈寶玉病加重,直至奄奄一息,癩頭僧持通靈寶玉引他入太虛幻境變形的真如福地夢中。夢醒後發奮讀書。次年參加鄉試,中第七名舉人。寶釵已有身孕,而賈寶玉應試後走失。賈政扶賈母靈柩至金陵安葬,將歸京城,雪中泊舟常州毗陵驛。見一人來到船頭,光頭赤足,披大紅猩猩氈鬥篷,向賈政倒身拜了四拜,站起來打了個問訊,細視之,正是賈寶玉。賈政忙問,賈寶玉卻不言語,似喜似悲。賈政再問,賈寶玉未及回答,忽被一僧一道左右夾住飄然登岸而去,聞其作歌雲“歸大荒”。賈政追之不及,“隻見白茫茫一片曠野”而已。後人見了這本小說,亦題詩一絕雲:“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癡!”

    明刻本《水滸傳》插圖

    《水滸傳》以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過程為主線,通過各個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經曆,描寫出他們由個體覺醒到走上小規模聯合反抗,到發展為盛大的農民起義隊伍的全過程,表現了“官逼民反”這一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必然規律,塑造了農民起義領袖的群體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狀況和社會矛盾。

    作者站在被壓迫者一邊,歌頌了農民起義領袖們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正義行為,肯定了他們敢於造反、敢於鬥爭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義士,當他被逼上梁山之後,“替天行道”,壯大了起義軍的聲威,取得了一係列勝利。但由於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義事業登上峰巔之時選擇了妥協、招安,終於葬送了起義事業。小說通過宋江起義的失敗客觀上總結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

    小說以高俅發跡作為故事的開端,意在表明“亂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作者還寫了大批的貪官汙吏和地方惡霸,正是他們狼狽為奸,魚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們不得不挺而走險,奮起反抗。小說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深層原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