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滅門
字數:3706 加入書籤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一直被西方部分學者質疑了30年,由於用火證據不足,周口店猿人洞被質疑為隻是一個天然“陷阱”,而不是古人類生活場所。昨天,周口店遺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最新發現的大量“北京人”控製用火證據,有力回擊了西方學者質疑。大量遺跡表明,“北京人”在40至50萬年以前,已經學會用火。
發掘重點集中在猿人洞第5層及第6層上部
最新發現發掘出土標本近萬件
昨天上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共同發布2011年—2014年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猿人洞)搶救性清理發掘成果及2015年發掘計劃。
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猿人洞搶救性清理發掘隊隊長張雙權介紹,通過對猿人洞第4層堆積中上部、下部的發掘,共出土可鑒定標本上萬件。其中包括近4000件石製品,原料基本為脈石英,另有水晶、燧石等,石製品類型包括石片、刮削器、砍砸器、斷片、碎屑等。
可鑒定的大中型動物骨骼標本有3000多件,包括碩獼猴、腫骨大角鹿、梅花鹿、野豬、犀牛、三門馬、鬣狗等;另外還出土了齧齒類、鳥類等小型動物化石2000餘件。
今年的發掘重點主要集中在猿人洞第5層以及第6層上部,計劃清理堆積厚度3米至4米。目前,本年度的發掘工作已漸入佳境,發現“北京人”化石的可能性增加,計劃發掘持續到10月中下旬。
回擊西方學者質疑
回應質疑提供重要科學素材
本次發掘的一項重要發現,就是清理過程中,火塘、原地燒結土、燒石、燒骨等古人類用火遺物、遺跡的密集出現,它們為“北京人”用火行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素材。
中國著名舊石器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高星介紹,猿人洞第4層位是前人記錄中的“灰燼層”,或稱“上文化層”,其間不僅有“北京人”用火證據的存留,亦有石製品與動物化石的大量出土。
高星說,從1985年以來,部分西方學者質疑“北京人”用火及保存火種的能力,提出作為古人類用火證據的燒骨、燒石、灰燼可能是從洞外被水流衝入的;被燒過熏黑的材料以及灰燼可能是自然火造成的,或洞內的腐植材料,鳥類、蝙蝠等的糞便自燃或氧化反應的結果。猿人洞可能隻是一個天然“陷阱”,而非古人類生活場所。
找到控製用火力證
找到控製用火力證
此次發掘結果表明,遺址疑似用火區沉積物很可能經曆了700℃以上的加熱,而自然火一般無法達到如此高的溫度。高星表示,這些磁性、色度異常的沉積物可能受到人類控製用火的作用,但它們是原地用火區堆積還是曾經曆再搬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高星介紹,為了獲得“北京人”用火的確鑿證據,組織了磁學、釋光特性、微形態、元素碳、植矽體、孢粉、紅外光譜分析、文化遺物的分布特點等多個因素,對“北京人”是否用火的證據進行了重新檢驗,分析測試了灰燼中是否有用火證據矽質體存在。
研究發現,猿人洞的第4層和第6層灰燼中含有矽質體,即找到了證明“北京人”用火的一種證據,說明“北京人”在第4和6層位所處的年代(距今40萬-50萬年)已經可以有控製地用火。
暑期活動零距離感受考古發掘
據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主任董翠平介紹,為了拉近文化遺產與公眾之間的距離,結合正在進行的猿人洞搶救性清理發掘工作,遺址管理處在暑期推出了“零距離感受考古發掘”特色活動。
觀眾可以近距離參觀猿人洞考古發掘現場,與考古專家麵對麵交流地質學、考古學、古人類學等方麵知識,進一步了解遠古人類的生產生活。
同時,觀眾還可以在科普工作者的指導下,在周口店遺址模擬發掘區進行模擬發掘,並對發掘出土的化石進行清理、辨認,進一步了解考古發掘知識並體驗考古時的艱辛。
周口店遺址小檔案
小檔案周口店遺址的“心髒”
第1地點(猿人洞)是周口店遺址的“心髒”,是遺址最具科學價值的標誌性堆積體,是第四紀地質學剖麵的代表性遺跡,保存了遺址最完整的地層序列和豐富的科學信息。
猿人洞自上世紀20年代發掘以來,長期遭受日曬、雨淋、風蝕等自然力的破壞。為做好猿人洞的保護、研究工作,國家文物局於2009年批準對該部位進行發掘。
自2009年開始至今,開展了對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猿人洞)西剖麵的搶救性發掘工作。[6]
遼天祚帝在應州被為金人完顏婁室等所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區白城子),被金太宗降為海濱王。1128年,天祚帝病故,遺臣蕭術者對故主行人臣之禮。遼朝共曆時210年(包含契丹國時期),曆經9位帝王[29]。
餘部續國
參見:西遼
此後,遼朝貴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殘部,控製了蒙古高原和新疆東部一帶。1130年,由於受到金兵的壓迫,耶律大石決定放棄蒙古高原,率部西征。1132年,耶律大石在葉迷立(今新疆額敏)稱帝,史稱西遼(西方稱為黑契丹或哈剌契丹),首都虎思斡魯朵[28]。西遼曾一度擴張到中亞,成為中亞強國。1143年,在耶律大石死後,西遼經曆蕭塔不煙、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耶律直魯古與屈出律的統治。最後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滅亡,立國凡87年[29]。
1212年,遼朝宗室耶律留哥在隆安(今吉林省農安縣)、韓州(吉林省梨樹縣)一帶起軍反抗金朝。隔年三月,耶律留哥稱王,國號遼,史稱東遼。1216年初,耶律留哥之弟耶律廝不叛變,在澄州稱帝,史稱後遼。耶律廝不不久被部下所殺,眾推耶律乞奴為監國。同年秋,木華黎率蒙古軍東下,耶律乞奴等不敵,率九萬契丹族越過鴨綠江進入高麗境內。不久契丹諸貴族自相殘殺,後遼最後於1220年滅亡。耶律留哥建國後依然歸附蒙古帝國,成為其藩屬,1270年元世祖撤藩,東遼正式滅亡。
疆域
領土範圍
遼朝全盛時,疆域東北至今庫頁島,北至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與當時統治中原的宋朝相對峙,形成南北朝對峙之勢,《遼史》稱“幅員萬裏”。[34][29]
契丹國與五代十國並立
遼朝初期的疆域在今遼河流域上遊一帶,在遼太祖及遼太宗時期不斷對外擴張,遼太祖時征服奚(今河北北部)、烏古、黑車子室韋(今內蒙古東部呼倫湖東南)、韃靼、回鶻與渤海國。938年遼太宗時取得燕雲十六州,並一度占有中原。1005年遼聖宗與北宋簽定澶淵之盟,最後確定了與宋的邊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