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理由
字數:4296 加入書籤
生物的進化是一種極為緩慢的過程,所經曆的時間之長完全可以同太陽的演化過程相比。化石的研究發現,早在35億年前地球上就已有了一種發育得比較高級的單細胞生物,稱為藍——綠藻類。根據恒星演化理論以及對地球上古老岩石和隕星物質的分析知道,太陽和地球的形成比這種生物的出現還要早10~15億年。太陽係形成後大約經過50億年之久地球上才有人類。
設想把每50億年按簡單比例壓縮成1“年”。用這樣的標度1星期相當於現實生活的1億年,1秒鍾相當於160年。從宇宙大爆炸起到太陽係誕生,已經過去了大約2年時間。地球是在第3年的1月份中形成的。3、4月份出現了藍——綠藻類這種古老單細胞生物。之後,生命在緩慢而不停頓地進化。9月份地球上出現了第一批有細胞核的大細胞,10月下旬可能已有了多細胞生物。到11月底植物和動物接管了大部分陸地,地球變得活躍起來。12月18日恐龍出現了,這些不可一世的龐然大物僅僅在地球上稱霸了一個星期。除夕晚上11時北京人問世了,子夜前10分鍾尼安特人出現在除夕的晚會上。現代人隻是在新年到來前的5分鍾才得以露麵,而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則開始於子夜前的30秒鍾。近代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舊年的最後數秒鍾內一個接一個加快出現,子夜來臨前的最後一秒鍾內地球上的人口便增加了兩倍。
由此可見地球誕生後大部分時間一直在撫育著生命,但隻有很短一部分時間生命才具有高級生物的形式。
誕生條件
在我們看到了智慧生物的誕生要求恒星必須至少能在約50億年時間內穩定地發出光和熱。恒星的壽命與質量大小密切相關。大質量恒星的熱核反映隻能維持幾百萬年,這對於生命進化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隻有類似太陽質量的恒星才是合適的候選者,銀河係內這樣的恒星約有1000億顆,除雙星外單星大約是400億顆。單星是否都有行星呢?遺憾的是我們對其他行星係統所知甚少,但是確已通過觀測逐步發現一些恒星周圍可能有行星存在。考慮到太陽係客觀存在,甚至大行星還有自己的衛星係統,比如太陽係中的木星。不妨樂觀地假定所有單星都帶有行星。有行星不等於有生命,更不等於有高等生物。關鍵在於行星到母恒星的距離一定恰到好處,遠了近了都不行。由於認識水平所限我們隻能討論有同地球類似環境條件的生命形式,特別要假定必須有液態水存在。太陽係有八大行星,但明確處在能有條件形成生物的所謂生態圈內的隻有地球。金星和火星位於生態圈邊緣,現已探明在它們的表麵都沒有生物。
對一顆行星來說,能具有生命存在所必須滿足的全部條件實在是十分罕見的。太陽係中地球是獨一無二的幸運兒。詳細計算表明,在上述400億顆單星中,充其量也隻有100萬顆的周圍有能使生命進化到高級階段的行星。
另一個限製條件是地外生命應該與地球上生命有類似的化學組成。天文觀測表明,除少數例外,整個宇宙中化學元素的分布相當均勻,因而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遙遠行星上也能找到構成全部有機分子所需要的材料。事實上已經在不少地方發現了許多比較複雜的有機分子。因而可以認為,生命在某個地方隻要理論上說可以形成,實際上也確實會形成。於是銀河係中就會有100萬顆行星能有生命誕生,不過每顆行星上的生命應當處於不同的進化階段。
各方態度
外星人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很多人聲稱見過飛碟,甚至見過外星人,同時他們也拍到了各種各樣的有關飛碟的照片。這一切到底是真是假,外星人真的存在麽?
據自稱見過外星人的人們描述,他們所見到的外星人大多是一些個子矮小,腦袋圓大、嘴巴窄長如裂縫、身穿緊身衣的類人生物。
另一些人則熱心於尋找外星人在古代留下的痕跡。他們認為撒哈拉沙漠壁畫上人物的圓形麵具、複活節島和南美的巨石建築以及金字塔等種種無法解釋的史前奇跡都與外星人有關。還有的學者提出人類是外星人的後裔,或人類中一些民族(如瑪雅人)是外星人與地球人交配的後裔等種種觀點。但這些也隻能作為猜測和假說,其中大多數仍缺少足夠的證據。
攝氏溫度和華氏溫度的關係:T ℉= 1.8t℃+ 32 (t為攝氏溫度數,T為華氏溫度數)
攝氏溫度和開爾文溫度的關係:°K=℃+273.15
水的溫度等級
極冷
10℃或低於此值
很冷
10~12℃
寒冷
12~14℃
大冷
14~16℃
小冷
16~18℃
輕冷
18~20℃
展開全部
不同的溫標下的溫度
溫標
絕對零度
標準大氣壓下
水的冰點
人體正常體溫
標準大氣壓下
水的沸點
開氏溫標
0.00K
273.15 K
309.95 K
373.124K
攝氏溫標
-273.15℃
0.00 ℃
36.80 ℃
99.974℃
展開全部
溫標分類
為了定量地進行溫度的測量,首先必須確定溫度的數值表示方法,然後以此為根據對溫度計進行刻度。溫度的數值表示法叫做溫標。所謂數值表示法包括兩個方麵:一是確定溫度數值大小的依據;二是標度方法。具體說來又包含以下三個要素:
第一,選定測溫物質及其測溫屬性,此屬性用數值表示即某種物質的測溫參量X(如鉑的電阻;熱電偶的溫差電動勢等。)
第二,確定測溫參量與溫度之間的關係(在尚未確立任何溫標之前,這種關係隻是在一定經驗的基礎上作出的假定關係)。例如確定為線性關係
t=aX+b(2.1)
(2.1)式中的a、b需要由所取的兩個標準溫度點的數值確定;又如確定溫度與測溫參量間為正比關係
T=aX(2.2)(2.2)
式中的a隻由一個標準溫度點即可確定。
第三,確定標準溫度點並規定其數值,此即標度方法。
以上三個要素實際包括了五個方麵的內容即:測溫質;測溫性質(測溫參量);溫度與測溫參量間的關係;標準溫度點;標準溫度點的數值。任何一種溫標,在這五個方麵都有確定的內容(除熱力學溫標不涉及測溫質外),改變其中的任何一條就成為另一種溫標。但是由於一種溫標的名稱不可能把建立該種溫標的所有因素都表達出來,加上一些書籍在介紹溫標的種類時沒有嚴格按照概念劃分的原則(如在每次劃分時隻能根據同一標準),而是把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