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群星計劃 18 群星計劃

字數:4843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群星詛咒 !
    18??群星計劃
    我來向大家介紹一下我的方案,暫定名“群星計劃”,我已傳輸到各位的pda中。首先聲明,我不懂天文、物理、化學、生物,也不關心政治。但是,我的方案中所有的內容都是基於人類現階段所研發的科學技術,換句話說,這個方案是能夠實現的,它的結果不論如何,也都是對人類文明的延續有益處的。
    nt艦隊被證實將於五年後入侵地球,我們應對的方式無非兩種:逃亡和反擊。
    如果選擇逃亡,按照n星人意識安排的,進入蟲洞,成為宇宙囚犯,這可能都是一個很好的結果了。但大家都明白,能夠逃亡的人是極少的,能把我們這二十……這二十五人送到這裏就已經耗費了數十年的時間,五年時間我們又能運送多少人穿過蟲洞?就算真的運送了十萬人穿過去,在陌生的生態環境中,這樣微量的生物族群真的能繁衍下去嗎?失去母星和文明群落這一載體的少數人類,最終會不會像動物保護區中那些瀕危動物一樣,由於沒有足夠種群數量的支撐而走向滅絕。況且我們對n星人設置在蟲洞那一邊的星球完全不了解,如果到時人類對那邊星球的環境有一絲不適應,比如氣體比例、重力、光線等,都會讓流亡的人類文明走向毀滅。這樣來看,逃亡作為一個看似最合適的選項,它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冒險,人類文明的命運不能賭在這樣的冒險之上。
    至於反擊,以現在地球的科技來看,不論現在地球方麵做著怎樣的努力,最終結果都是自取滅亡。我們也不能將希望全部寄托在n星人科技和n粒子的指令研發上,因為五年的時間太短了,大概率無法在這兩方麵取得突破進展的——除非我們空間站上僅有的兩名n粒子操控者能夠碰巧找出破解nt艦隊無敵的指令,但那種概率有多小我想不用我去解釋。
    所以,我設計了“群星計劃”這個看似折中的方案。“群星計劃”的核心任務:是利用蟲洞兩邊時間流逝速度的差異來獲取足夠多能夠使用的控製n粒子的指令,而新指令的來源就是即將在“那一邊”眾多星球上生活的“新生人類”。(備注:太陽係的1小時,蟲洞那邊10年)當然,選擇這種方式也是因為蟲洞那邊的眾多星球已經被n粒子改造過,所以n粒子到處都是,是一片完美的計劃試驗場。
    為完成這個核心任務,計劃分為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一個小型空間站送入蟲洞,作為“群星計劃”的中樞指揮係統,其搭載的ai係統主要負責探測天體、分析數據、傳輸和接收信息的工作,其它建議加入的職能在旁邊的備注裏已經寫明。
    第二步,在完成第一步中“探測天體”和“分析數據”的基礎上,向“那一邊”的十餘顆星球發射“生命炸彈”,完成播撒“新生人類”的任務,相信以那邊的時間來看,不到100年就會有十餘個新的星球文明逐步形成,而對我們來說,僅僅是半天的時間。
    第三步,n星人意識說過,蟲洞那邊已經被n粒子改造過了,也就是說“那一邊”的所有粒子都可以被相應的指令控製。在十餘個“新生人類”文明的初始階段,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刻意的引導,包括使用基因改造的方式,讓這些文明自發地使用和開發控製指令,這樣就相當於我們擁有了十餘顆星球的、數以億計的實驗體,來幫助我們不斷產生、嚐試和實踐新的控製n粒子的指令。如果這一步進行順利,接下來我們隻需要等待,等待著十餘個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開發出的控製指令足夠多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下一個步驟。
    第四步,為這十餘個“新生人類”文明製造戰爭危機,以達到“新指令”爆發式產生的目的。n星人意識一直在強調——影響指令開發效率的因素有兩個:實驗體數量和隨機性,而他們的實驗結果也證明了這個結論,正所謂“戰爭是科技發展的催化劑”。這一步驟執行起來有難度且存在風險,作為可選項,但我還是強調一下這個步驟的必要性,它能讓我們獲取指令的效率翻倍。
    第五步,當第四步完成後一段時間,派遣智能機器人收集所有的指令,匯集到作為中樞指揮係統的小型空間站,由ai分析並轉化為莫爾斯碼或二進製碼通過蟲洞傳輸回密涅瓦號空間站——由於蟲洞兩邊的引力差,隻有這兩種通訊方式奏效,還隻能傳遞簡短的內容。但這已經足夠了,傳回的指令隻要能為我們所用,就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成果。若是能用來對抗入侵地球nt艦隊,那將是最完美的結局。不過在這之前,還有——
    第六步,在收集完任何一個“新生人類”文明的指令後,都要將其徹底滅絕!我知道大家會對這一步驟產生懷疑,但我們不能放任一個有別於我們的“智慧文明”在那裏毫無節製地發展下去,倘若他們研發出了與我們匹敵的科技,或開發出了能製衡我們的指令,結果都會變得無法預測和無法控製。所以,“新生人類”文明到一定階段,不論數量多大,都要予以滅絕!滅絕後,重新播撒新的“生命炸彈”,回到第二步驟,不斷循環第二至第五步,雖然完成一次完整的循環可能需要經曆幾千年,但在我們這邊不過一個月的時間,最樂觀的情況下,隻需要一年的時間就能收集到我們想要的指令。
    上述六個步驟,就是整個計劃具體執行過程。當然,我們必須考慮最壞的情況,就是在nt艦隊入侵之時,我們仍沒有獲得需要的指令或找到對抗他們的辦法,就必須要考慮逃亡這個選項。
    就如之前所說,人類文明不能逃亡到不適宜的環境中,所以“群星計劃”的另一個作用,就是讓“新生人類”幫助我們改造“那一邊”星球的環境,以更適合人類生存。這樣在數代“新生人類”文明的磨合後,星球的環境一定容得下初來乍到的流亡人類。另一邊,流亡的人類還可以用基因改造技術,將這十餘個“新生人類”文明打造為自己在新世界拓荒的奴隸,在他們的發展基礎上延續自己,並成為統治者,這樣不也讓流亡生活更加順利嗎?
    就像我之前所說:這個方案不但是能夠實現的,而且結果不論如何也都是對人類文明的延續有益處的。
    在這個計劃執行前,準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不過從計劃所需的科技來看,如人工智能、基因技術、航天技術等等,都已經是人類目前已經掌握或能夠熟練使用的。從風險方麵來看,無法進行驗證試驗這一點確實需要評估,但我們可以利用ai進行模擬,數次模擬的結果我已經添加到附錄當中,其中數據可能與事實有偏差,但整體影響不大。不過最需要考慮的還是建造成本和時間,由於我不了解其中具體事項和內容,我隻希望落實這一計劃的硬件設施能夠在兩年至三年之間完工,這樣我們就有超過一年的時間來完成方案的運作,也能獲得更多的指令。
    由於我不是專業研發人員,具體的預算投入我不能計算,但我敢肯定,這個方案將是性價比最高的方案。在有限的五年時間裏,我們能執行的方案就如同墮胎:沒有好的方案,但我的這個,應該是所有差勁方案中那個還算說得過去的。
    在座的各位朋友,我並非冒犯,也不敢在權威麵前假裝專業,希望朋友們對我的這份“群星計劃”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更為它做細致的評估,我想和大家一同尋找人類文明繼續延續的方法,希望這個方案能帶給大家一些幫助。
    我相信人類文明會成功延續。
    ——因為人類……擁有無限可能。
    ——
    ——
    高潔的講解完畢,現場是理所應當的沉默。所有人都盯著pda上那密密麻麻、具體詳細的說明文字——這遠比高潔所說的內容多很多,他們在用翻譯器做著最後的消化。
    幾分鍾後,會場內有人開始交頭接耳,指著pda上的內容爭相討論,慢慢的,聲音開始嘈雜,卻又欲揚又止似的一直被壓低。
    有趣的是,所有人都在討論高潔的方案,卻沒有人擺出高高在上的態度來對她本人提出質疑……這正是高潔所期待的:一上來就質疑更多是為了顯示自己在某領域上的權威,高潔不喜歡這種形式。而大家的討論也在說明一點:有價值的事物往往是值得爭論的。
    “……我們很高興看到你的方案,高。裏麵的很多想法都很大膽,也能行得通。但有一點我想確認:那個負責‘中樞指揮’的小型空間站上,是否應該派駐宇航員來進行監管?……”
    “……每個星球上的‘新生人類’文明從誕生到……被滅絕,這期間要定為多少年呢?如果按照人類發展軌跡,定為四千年或四千五百年比較合理……”
    “……可以用ai監控每個星球的文明發展水平,如果能做到分析星球上的人口數量、科技發展程度、軍事力量、穩定程度等數據的信息,就可以做到獨立操控每個星球的計劃步驟,而不必所有星球整齊劃一,這樣也能保證‘中樞指揮’空間站收集信息後更加容易處理和傳輸……”
    “……給每個步驟命名一下吧,比如說第二步就叫‘文明重生’,然後是‘文明發展’、‘相互測試’、‘收獲指令’……呃,最後一步叫‘收割’會不會更符合一些,畢竟都把這個文明給滅絕了……”
    ……討論不斷,意見與建議絡繹不絕,高潔的嘴角浮現出一絲笑意:雖然並不完善,但這個計劃所展現出的創想已經成功征服空間站上的研究員和技術員了,那最終完善後的方案,就會有很大概率通過地球方麵的評估,甚至最終被執行,那樣自己的家人就會得到安全保證……她看向身旁的米勒,後者的眼神恢複了神采,仿佛是希望離得更近了……
    一個身影在艙門處一閃而過,是有人剛剛離場。就在這時,一張小紙條從後麵的成員手中依次遞來,像是要傳給每個人看。然而,這張紙條猶如擁有魔力一般,每個接過它看的人表情都在刹那間凝固,隨著它的傳遞,半個會場安靜了,然後是整個會場……最後,紙條傳到了米勒手中。
    低頭盯著紙條看了好久,米勒終於抬起沉重的頭——凝固的表情也來到了他的臉上,隨後是艱難地抬起手臂,將紙條遞給高潔。
    高潔接過紙條,上麵隻有一句極其簡短的文字:
    ——are?you?the?devil?
    ——你(們)是魔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