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群星計劃 25 群星計劃4.0

字數:3643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群星詛咒 !
    25??群星計劃4.0
    既然後麵是4.0,說明“群星計劃”在這三年間經過多次修改,但王晨並沒有看到主框架的改動,也就是高潔所提出的創想沒有被推翻,至少沒有大改。
    所以,修改的應該是具體實施環節的方案和設想,當然這也是理所應當的,高潔和米勒傳回地球的方案,其具體實施環節就包含了多個草案,地球方麵需要商議選取其一,也可以選擇自己研發新的實施方式。不過王晨並不了解這些,他急於了解“群星計劃”中那些難以實現的實施方案或對應技術最終是如何攻克的。
    (1)播種“新生人類”的技術
    這一點非常容易實現,將製作好的胚胎培養基(注入足夠的液體養料)放入運飛船,運至目標星球,隻需在一塊安全且有足夠食物資源的地方著陸即可,待培養基中的生命體成長到2-3歲,就可打開釋放生命體,完成生命的“播種”。
    但王晨驚訝地發現:播種“新生人類”的步驟被設定為“在每顆星球上隻執行一次”,那按照之前高潔製定的“滅絕新生人類文明”這一步驟,“隻執行一次”是無法完成下一次循環的。
    “看來這裏一定有修改。”王晨心想,於是他帶著疑惑繼續看下去。
    (2)“新生人類”的語言
    我們知道控製n粒子的指令使用的語言是英語,那麽“新生人類”是使用英語嗎?在這一點上,地球方麵的專家預測如果將“新生人類”母語設定為英語,很可能會造成混亂且完全無法預測的後果,因為很多日常會話就有可能是可以控製n粒子的指令,這明顯會讓開發控製指令的進程變得極端:會出現“新生人類”害怕製造混亂而不敢說話的情況;也可能會出現“n粒子指令尖端化”,造成收割無法進行或地球人類殖民困難等不好的結果。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語特有靈活性和適應性太強,考慮到“新生人類文明”通常會持續三千年至四千年,這麽長的時間很可能會讓這門語言發生很多根本性的改變,最終會演變成什麽樣子完全無法預測,最壞的結果就是指令的開發率為零。(參考:古英語、中古英語、現代英語三個時期加在一起約為1500年,其發展時間是比較短的)
    那讓“新生人類”用什麽語言呢?最終的答案是:漢語。選取的原因一方麵是因為漢語具有較強的流通性和規範性;第二點就是漢語與英語的差別是根本性的,在漢語麵前,英語會給人們造成更多的生疏感和新鮮感,從而促使(新生人類)產生對英語的研究興趣。
    ……
    讀到這裏,王晨十分好奇如何保證“新生人類”能夠在一出生就實現說漢語,好在下麵有了說明——
    ……通過基因編輯(gene?editing)技術實現“新生人類”統一使用漢語……
    “就這一句?”王晨感到背後一涼,他當然清楚對人類實施基因編輯麵臨著倫理正當性的批判,但他意料之外的是基因編輯技術竟能夠讓人類選擇天生的母語,這以他冬眠之前的科學技術是不敢想象的,三年之內有如此大的突破,確實讓人不寒而栗。
    “除非……有兩種可能,之前就秘密研究,或者n星人的科技在其中發揮了作用。”王晨嚐試著做出解釋,“但如果都說漢語,那怎麽開發以英語為基礎的控製指令呢?”
    (3)英語的介入及使用方式
    (接上句)……同時讓新生人類擁有表音文字語言的學習天賦……
    製作大量純英文讀物,散布在星球的各個地方,給“新生人類”帶來神秘感,引發其閱讀、解析英語的興趣,並在不斷的解讀、實踐中穩定開發n粒子控製指令。
    英文讀物內容(經302次會議正式確定):《八十天環遊地球》《地心遊記》《海底兩萬裏》三本書的合集。選取原因:這三本書已囊括所有現代英語的常用詞匯、語法、句式,有足量專業名詞,故事性強,解析難度適中……(略)
    “好像魔幻作品裏的魔法書、遊戲裏的魔法卷軸一樣……這樣真的好嗎?”王晨思索著,他覺得自己的比喻及其恰當,而事實也確實如此,“三部作品都是凡爾納的啊!新生人類會不會把它們命名為‘凡爾納文稿’呢?哼哼……”王晨突然覺得自己有種微妙的幽默感,接著看向他最好奇如何實現的步驟——“測試”。
    (4)“測試”階段的工作
    ……前期準備: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在所有“新生人類”的源基因序列中藏入“測試”基因,能夠在特定的通訊波下被激活,引起“新生人類”在體型上和智力上發生突變,並與原本的人類為敵……
    王晨讀到這裏感覺好氣又好笑:“這是什麽?生化危機?這操作方式不會是雨傘公司提出的吧?”但他很快又冷靜地分析,不得不說這卻是最合理的方法了。
    當星球的“新生人類文明”經過“發展”時期後,其人口數量、科技發展程度、軍事力量、共存文明穩定程度等數據均超過70%,即開始對該星球實施“測試”。中繼站空間站“守望者號”的中樞處理器會自動向該星球發送“測試通訊波”,將該星球上相應數量的人類生命體轉變為“突變體”,從而給“新生人類”製造戰爭危機。
    ……
    ……“測試”基因的選擇:(經3022次試驗)最終選取包含了螞蟻、黑猩猩兩種生物基因的序列,可保證突變體擁有社會性生物的合作意識和靈長類生物的體型特征,在體能和力量上足以超越普通人類……
    “有點像西方魔幻故事裏的食人妖(ogre),嗯……看樣子好可怕!”王晨回想著,“更可怕的是居然做了三千多次試驗,難道是用人類做的嗎?人渣,畜生不如……”但他知道,更加殘酷的內容,還在後麵——
    (5)“收割”階段:“膠囊係統(capsule?system)”
    ……“測試”階段結束後,由“膠囊係統”開始正式的“收割”工作……撲殺“新生人類”時,提取、解析其遺傳物質(基因)中的語言記憶序列,篩選其中可用的控製指令,傳輸至“守望者號”上,再經過編碼(莫爾斯碼、二進製碼)穿過蟲洞傳輸至密涅瓦號……
    王晨明顯感到心跳加快,曾經隻出現在科幻作品中的猜想,居然已經成為現實!那就是:基因居然是有記憶功能的!
    基因有記憶功能並不是天馬行空的想象,不論是動物天生就知道遷徙之地在哪裏,還是dna中包含的30億堿基對,從理論到試驗都曾有過不少驗證:基因完全有條件承載足量甚至海量的信息——包括生物本體及其祖輩的(配子前)記憶,都可以包含其中。但人類一直無法突破的:一是難以找到這段基因信息序列;二是即使找到,如何讀取也是個問題。而對於第二個難點,曾有人認為“夢境”就是讀取祖先記憶的一種方式。
    “看來三年裏生物領域的研究攻克了這一技術困難,斯德哥爾摩應該會給他們頒個獎。”王晨心想,但很快看到這樣一行文字:“……參考n星人技術,試驗27991個次,驗證有效率超過95%……”嘴角掛著無奈的苦笑,“n星人技術傳回地球的數量有限,還真是挑了有用的。”王晨繼續看下去,他更好奇“膠囊係統”到底是什麽。
    “這應該是個大家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