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誰贏了

字數:7481   加入書籤

A+A-




    &esp;上架了,不容易....

    &esp;大夥能貢獻個首訂什麽的,就訂了吧。

    &esp;.....

    &esp;————————

    &esp;忽必烈聖旨一下,不但趙維頗感意外,連伯顏也甚是不解,為何陛下轉變如此之快。

    &esp;不過,不管怎麽說,東瀛四島的局勢都將因為這一道聖旨而改變,甚至是永久的改變。

    &esp;三月,伯顏大軍一改常態,不在為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停滯。

    &esp;兵分兩路:

    &esp;一路,由伯顏親自帶領,舉兵七萬,折返本州東岸的橫須賀大營。

    &esp;三月中,定鐮倉城幾乎沒有遇到抵抗,不日便進軍東瀛國都——京都。

    &esp;三月二十一,兵臨京都城下,圍而不攻,亦不受降。

    &esp;第二路,十萬大軍,則是自金澤南下。

    &esp;四月初,已經穿插至本州西南海岸——宇部。

    &esp;在這裏,有張弘範的中軍艦隊接應。登船渡過周防海灣,一日便於九洲島的中津登陸。

    &esp;而中津距離九洲主戰場福岡隻有兩百裏的距離,且就在九洲守軍的後方。

    &esp;一個月的時間,元軍自本洲內陸便穿插至九洲戰場。

    &esp;隻能說,伯顏動真格的了,無敵於天下的蒙元大軍動真格的了。

    &esp;九洲的十萬老卒腹背受敵,沒有半點取勝的機會,唯一的生路便是投降。

    &esp;可是,北條時宗說的一點沒錯,這十萬白發武士本就沒打算生離。

    &esp;以十萬老邁之軀,在失去沿海高牆的情況下,硬撼五十萬元軍,生生與張弘範拉扯了一個月。

    &esp;在使元軍付出十萬傷亡的代價後,最終全部玉碎。

    &esp;最讓張弘範咋舌的是,數十萬人的浩浩之戰,他竟未能生擒一個東瀛俘虜。

    &esp;......

    &esp;五月初,九洲戰歇。

    &esp;張弘範一麵親自坐鎮九洲,整頓漢軍和高麗輔兵,占領九洲諸城;一麵下令大軍之中的精銳之師——蒙古軍、探赤馬軍火速北進,向本島反撲。

    &esp;五月中,與圍困京都的伯顏大軍匯合。

    &esp;後宇多天皇得知九洲失守,大勢已去,數次請降,卻皆被伯顏無視。

    &esp;五月初五,舉皇帝命誓師,宣討逆詔書,開始對京都展開正式攻城。

    &esp;三日城破,即入東瀛皇宮。

    &esp;後宇多天皇絕望自縊,其餘親族驅趕入禦,與皇宮付之一炬。

    &esp;至此,大元曆至元十九年五月初八,倭王伏誅,天皇一脈隻餘旁係,東瀛滅國。

    &esp;身在陸奧的北條時宗聽聞這個消息,又驚...又喜。

    &esp;好吧,他還以為這是趙維賢弟送給他的大禮。

    &esp;當即決定,加快軍民撤離。

    &esp;北條時宗自己則如九州殉國的宗家長輩一般,誓守陸奧,為子民們爭取更多的撤離時間。

    &esp;此令一下,幕府上下自是感動莫明。

    &esp;可又怎容執權大人犯險?

    &esp;最後,北條時宗幾乎是被親隨部下強擼登船,向著那個新世界揚帆而去。

    &esp;數月之後,北條時宗剛剛於北美登陸,腳跟還沒站穩,便在萬民脅迫之下,善民意,擁天命,登基稱帝。

    &esp;定國號為“日本”,年號:建祥。

    &esp;日本一詞由來已久,取日出之地之意。自唐時,倭國就自稱日本國。

    &esp;隻不過,那個時候的倭國沒地位,隻能接受中原王朝稱之為“倭”的屈辱國名。

    &esp;現在卻是在北條時宗手裏,成了東瀛的正式國名。

    &esp;近兩年的精心準備,也使得日本當下有治民三十萬、軍二十餘萬,其人口實力尤在宋朝之上。

    &esp;建祥元年二月,大瀛朝時宗帝定都新京都,也就是後世溫哥華以北五百裏的太平洋岸邊,距離大宋的西雅圖哨站600餘裏。

    &esp;時宗帝還詔發《告民書》:

    &esp;天子代天理政,承天皇之誌,卻與天皇有別,與民同苦,與國共生。當下之務,乃舉全國之力積田築城,以禦蠻敵之侵。

    &esp;當然,在動員國民上下一心的同時,時宗帝也不放過任何一點點可利用的資源,新京都附近的原生住民也成了北條時宗的目標之一。

    &esp;詔令僧侶廣傳佛法,教化蠻人。

    &esp;隻可惜,收效甚微。

    &esp;當地殷人根本不吃他這一套,什麽菩薩佛祖的?俺們是信真龍的好不?

    &esp;佛教的引入,不但沒有幫北條時宗取得殷人的友誼,反而使得絕大多數殷人開始向南遷徙,融入到特爾特克裔殷人和宋人之中。

    &esp;畢竟與日本人相比,宋人才是同宗同源,同信真龍的近親。

    &esp;......

    &esp;在北條時宗在美洲忙得焦頭爛額的同時,全麵征服東瀛四島的元朝,日子也不太好過。

    &esp;屠盡天皇一族,驅趕鐮倉幕府,雖然讓元朝徹底掌握了東瀛四島,但是,正因為破壞了東瀛原有的政體,使得元朝對四島的統治成本也隨之增加。

    &esp;忽必烈不得不緊急設立東瀛行省、任命政軍主官,施行一係列的溫和政策,以緩和東瀛民心。

    &esp;與此同時,還要派兵駐守,遣奴屯田,招募東瀛本土官員,並委派蒙漢基層官員。

    &esp;當然,還要時刻注意蒙漢倭三族官員的融合與和睦。

    &esp;這可比不了天皇直接投降,一紙詔書任命一個倭王就了事那麽簡單。

    &esp;沒有兩三年的適應磨合,四島之上很難迎來真正的和平。

    &esp;也就是說,這兩三年的時間內,元朝還不能從四島得到任何好處,反而要不斷投入人力物力。

    &esp;起碼要五年之後,才能真正成為元朝進軍扶桑的橋頭堡。

    &esp;當然,忽必烈可能還不知道,即使五年之後由此出兵遠渡重洋,他最先麵對的還是東瀛人。

    &esp;想越過東瀛直襲大宋,卻是不知要多少年月之後了。

    &esp;如果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來看:

    &esp;時宗幕府雖然丟了東瀛四島,可卻終於實現了大陸夢,擁有了更為廣闊的戰略縱深和發展前景。

    &esp;算是贏家。

    &esp;而元朝,雖然在東瀛四島要耗費更多的時間,但是開疆拓土,贏得了進軍美洲的入場卷。

    &esp;而且,由於當時航海技術的局限,目前還隻有繞群島進北美這一條航線。控製了東瀛四島,就等於封鎖了航線。

    &esp;也可稱之為贏。

    &esp;但是,細想之下,真正的贏家其實是——大宋。

    &esp;首先,拖延了蒙元入美洲的時間。而且,東瀛也按照趙維的預想,夾在大宋與元朝中間,成為第一道屏障。

    &esp;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而且是趙維現在還沒意識到的。

    &esp;就是金澤文庫中的那十幾萬藏書,那是中華文明的根基。其義意之深遠,無法估量。

    &esp;......

    &esp;元曆,至元十九年夏六月。

    &esp;也就是伯顏攻破京都屠城的同一時間,趙維與疊山先生已經乘船回到了中原大陸。

    &esp;按理來說,趙維應該多留一些時日,起碼要等後宇多天皇涼透之後再回來,以防有變。

    &esp;可是,一來,出狀況的可能性不大;二來嘛,時間緊迫,不能在東瀛多呆了。

    &esp;因為按照原本的曆史,距離文天祥被處決隻有半年的時間了。

    &esp;其實,曆史已經在趙維的潛移默化之下出現了偏差。

    &esp;忽必烈對南方的政策在轉變,留夢炎在忽必烈心中的地位也在發生變化,不似從前那般言之必信。

    &esp;但是,誰也不敢冒這個險,不到最後一刻,不敢妄下定論。

    &esp;至於趙維為什麽那麽執著於救文天祥脫難?

    &esp;可能是,趙維出於對原本曆史中那個慷慨赴義的文相公的同情。

    &esp;也可能如疊山生先所說,他們救的不是文天祥一個人,他們救的是人心!

    &esp;大宋一亡一逃,亡了國,也失了人心。

    &esp;先生說,想複國,就得先把人心找回來。

    &esp;......

    &esp;細算之下,離開大都已經大半年,大都之中很多事情也都發生了改變。

    &esp;首先,伯顏出征東瀛,在四島被徹底控製之前,是不會回朝的。與張弘範二人不但要坐鎮四島,還要為進軍海外作準備。

    &esp;結果就是,在朝的阿術成為了大都軍方的一號人物,不容小覷。

    &esp;其次,留夢炎依舊是翰林院承旨,但已經在為自己安排後路了。因為謝疊山出使東瀛挾大功而歸,他得讓位置。

    &esp;至於去哪裏,留夢炎還在猶豫。是去湖廣,還是江浙,各有利弊。

    &esp;然後就是,有兩位實權人物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先後回京。

    &esp;一位是,當朝左丞色目人——阿合馬。

    &esp;另一位則是,統禦川陝的安西王——阿難答。

    &esp;阿合馬不用多說。

    &esp;如果說,忽必烈的江山是伯顏、阿術、阿裏海牙,還有張弘範、史天澤這些武將給打下來的話,那阿合馬一個人的功勞就可以蓋過這些將領的總和。

    &esp;因為他是忽必烈的錢袋子,是大元帝國的財神爺。

    &esp;沒有阿合馬在財政上的一係列方針,忽必烈還征服宋朝?征服東瀛?

    &esp;他哪也動不了,根本就沒錢出兵。

    &esp;至於安西王府...既是忽必烈的左膀右臂,又是老爺子的心頭痛。

    &esp;戰時,要依仗安西王府鎮守川陝,同時阻隔窩闊台汗的威脅。可是一但無戰,便是尾大不掉了。

    &esp;安西王府擁有自己的中書省、行樞密院。

    &esp;也就是說,軍政兩務都脫離中央,連官員都可以越過忽必烈自行任用。

    &esp;表麵上有二十萬精銳駐守川陝要塞,可實際上,把屯田軍和冗藏的兵力算上,起碼有五十萬之眾。

    &esp;而王府農奴、官役,更是不計其數。

    &esp;“怎麽樣?你老相好的回大都了,以後發達了,可別忘了侯爺我哦!”

    &esp;眼見大都城就在眼前,趙維斜躺在馬車裏,摟著黛西婭的蠻腰,嘴上還不饒人。

    &e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