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落定

字數:3889   加入書籤

A+A-




    明代漕運,最開始是漕軍負責。自洪武後,即安排漕軍在運河周邊屯田,並負責運輸漕糧、維護運河等任務,負責的為漕運總兵。

    洪武時期,京師在南京,漕運任務非常輕鬆;為了打擊蒙古而向北方和遼東的漕運,洪武時期一直海運為主,最高時一年七十萬石全靠海運。

    永樂遷都北京後,開始時候是海運、陸運和河運並舉,第一任漕運總兵為平江伯陳瑄,當時他管著運河、陸地轉運和海運三部分人馬,鼎盛時期的海運在他的調度指揮下,也超過了七十萬石。

    陳瑄是京杭大運河曆史上一個開創性的人物,京杭大運河在他的手上真正成為了明清兩代的大動脈。

    這個人為人實心實意,做事事必躬親。他先疏通了會通河,後來又創造性的利用北方大小河流山體,建了好些水庫來儲水,並建設水閘數百,保證旱季運河有水可用。在他手上,最終實現了大運河的三千裏貫通。

    陳瑄一手建立起來的運河管理製度、儲水方法,淺船製造、倉儲分布等等運河維護運營辦法,一直用到了清末。

    在他創立製度時,將漕軍改為兩部分,一部分維護運河治安,保衛運河安全的,仍稱漕軍;一部分改為專門運糧,稱為運丁。

    到萬曆年間,吃餉銀的漕軍數量無太大變化,一直在四萬左右;而運丁由於在運河兩岸繁衍生息,從最初的八萬正丁發展到三十餘萬。

    明代運河上共有漕船五千艘左右。一船十個到十二個運丁,二十艘船為一幫,互相監督並取保做結,稱為漕幫,整個運河共有漕幫二百五十個。——後世所言的漕幫屬於半地下的黑社會幫派,雖然也是漕丁組成,但成立於雍正時期。

    這些漕丁承擔著運輸任務,加上備丁,滿打滿算不超過八萬人。那剩下的二十多萬漕丁幹什麽?給漕軍軍官、各級衙門官員種地——種的還是曾經屬於朝廷的屯田或者是朝廷不承認的圩田,基本處於半農奴狀態,苦不堪言。

    ......

    潘季馴上奏朝廷說,這治河使用的人力太多了啊。各地方征發勞役,耽誤了田間農活? 老百姓苦啊。既然朝廷有意用海漕了? 那用不到的漕軍和運丁俺潘季馴給包圓了——皇上,這些人未必夠啊? 您要嚴格要求各省、各地方? 該征發的還得征發!

    反對海運的官員一看這家夥跳出來了,立即集火攻擊。說你吹牛呢? 治個河能用五十萬勞役?

    潘季馴招架不住,征得朝廷許可? 將原來分解下達的治河任務匯總起來? 總計劃發在邸報上,大夥兒一看,有一個算一個,全都直抽涼氣——嗯? 這點子人是不太夠。

    隨即領了治河任務的地方官就紅了眼? 這可是雙優異的抓手啊。要想雙優異,最好辦法是本鄉勞役不征發,全用外來務工人員,這帳還算不清嗎?

    一個雙優異,就給自家後代弄一個鐵飯碗。原先一個蔭子孫的恩典? 幹不到三品以上想都別想啊!

    於是有上進心的紛紛寫信給潘季馴:協理大臣潘侍郎大爺,您忘了嗎?俺五舅老爺和您老人家同年啊? 您別包圓了,給我個三萬兩萬的? [久久小說 www.99xsw.info]我這兒發動鄉紳管飯,一天還發他們五十個大子兒工錢!

    京師這邊你來我往? 爭得熱火朝天。《皇明南京日報》也不閑著? 實時跟進? 將雙方論點都登載在報紙上並加以評論,雖然比京師消息延遲了五天,但江南市民還是大呼過癮。發現這報紙真好啊,俺看完了、聽完了,也能議議國家大事啦。

    至於報紙上說的朝廷若用了海漕,將省下幾百萬石糧食,江南人都抻著脖子等朝廷給他們減負。

    南京日報看似公允的立場,逐漸將雙方勝負之勢慢慢傾斜。而在報紙上開了專欄的王世貞,篇篇雄文如同匕首和投槍,最後終於把反對派在民間的輿論也打的潰不成軍。

    .......

    萬曆三年十月底,張居正主持大廷議,經過一番討論並報皇帝批準,朝廷終於出台了海漕政策,而這政策將最後的反抗也打的無影無蹤:

    朝廷議定,將每年漕運任務分成兩半。一半本色,一半折色。

    自萬曆四年開始,將二百萬石本色分解成二十份,每份十萬石,發包給有意競標的海商;另外二百萬石,全部折色——一方麵為將來的一條鞭法打基礎,另一方麵促進貨幣流通。

    海商若想做這份生意,每年繳納一千兩銀子保險金,防著遇到蛟龍——即所謂的龍卷風。這保險金朝廷不收,由海商自主成立保險委員會,自行定損發放,但需要接受戶部監管。

    海商承運漕糧後,上船多少,下船也是多少,損耗自己承擔。如果遭遇了風暴,保險金不足賠付的,自己賠,賠不出來,就破產清算,同時把承運商的資格倒出來。

    朝廷就做三件事,一是地方政府把漕糧收上來運到碼頭;二是朝廷設立部門接漕糧,檢驗質量並發放運費;三是命令俞大猷以登州為基地,組建海巡船隊,保護海運漕糧的安全。

    這政策一出,天下凡是想洗白的大海商全都眼含熱淚,高喊這一屆皇帝好啊,皇恩浩蕩的沒邊了也!我們立即響應號召,拿出一半的走私船,幹漕運!

    他們為什麽這麽有積極性?原來江湖中傳言,隻要能拿到漕運資格,將來就算朝廷大查走私,那還有一半兒的買賣能保住不是。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裏的道理,這些海商比地主都懂。

    如此,最後隻有運河上下的萬餘名官員把王宗沐恨到骨頭裏——你他娘的一個總漕,居然把本單位給幹黃了!王宗沐啊王宗沐,我們一起艸你八輩兒祖宗!

    這邊剛罵完,朝廷關於他們的安置政策也到了,在戶部下麵成立海漕運糧司,專門管理海漕事務。由王宗沐加銜戶部左侍郎兼管,同時從漕官中選擇幹練之臣一百三十二名員,進京當京官去。

    這下子這夥子人也分裂了,為了這一百來人的海漕運糧司空缺,互相舉報扯後腿,差點打出腦漿子。

    令人啼笑皆非,而且萬萬想不到的是。朝廷改河漕為海漕,最後最遭罪的居然是都察院。一方麵因為朝廷成立了“河漕改海專班”,又抽調戶部、兵部和督察院等部門幹員,十幾個督察組進行確責、督辦並查曆年賬本和積案;

    另一方麵——據左都禦史葛守禮大人退休之後在筆記中記錄,從萬曆三年一直到萬曆五年,督察院收到關於漕運官腐敗的實名舉報信,就堆滿了兩個大書架——一直等他萬曆五年退休,擴了又擴的都察院連一半線索還沒查完。

    而查貪查到手軟的都察院,抄家抄到腿軟的錦衣衛,最後對眾多被揪出來的犯官說的最多一句話就是:你們再等等啊,隻要再等三個月,地方不就多了嗎?

    他們的意思是指,到了萬曆三年年底,朝廷又在海漕運糧司下麵,設置了京畿都漕運司,分了內外,內司在京,負責掌管通州到京師的陸運和倉廩的出納事務;

    外司負責直沽向通州的轉運;同時海漕運糧司在湖廣、鬆江、蘇杭、福建、江西等地都設立了分支機構,負責地方漕糧轉運到碼頭的各項交接和監督事務——全加起來一千六七百個空缺,在原來的河漕部門找相對幹淨的,居然沒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