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68

字數:2323   加入書籤

A+A-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人氏,武藝絕倫,忠肝義膽,名動膠東,為給母親治病,於市中賣馬。
    孔融見其至孝,於是買馬贈金,後來,太史慈避禍遼東,期間,孔融多次救濟其母,太史慈感其恩情,孔融被圍北海時,單槍匹馬去臨淄,請袁熙發兵救援。
    太史慈,弓馬雙絕,善統騎兵,其才,不下於趙雲,領烏桓精騎。
    宣武帝袁熙,愛其勇義,在郭嘉的謀劃下,太史慈,終入將軍府。
    宣武帝征伐徐州,被圍困郯城,太史慈血戰孫策,救袁熙於危難。
    臨淄,隸屬青州,齊國古都,依山帶水,氣勢恢宏,有王者之氣,曆經千餘年,宣武帝袁熙,奉命東征。
    攻克臨淄,擊敗劉備、田楷,迫降黃巾百萬,並以此為霸府,完成了青州攻略,鞏固了河北側翼。
    同時也是袁紹,用來鉗製曹操的,戰略支點,而宣武帝,也是龍興於此,意義非凡。
    宣武帝袁熙,於臨淄建業,龍入大海,不可複製,乃帝王之基兆。
    破降黃巾後,袁熙於臨淄,簡其精壯,成立青州軍,開衙建製。
    至此,袁熙名義上,歸屬於袁紹,本質講,已經算是,一方諸侯。
    “天下易動而難安,丞相三思啊。”
    楊彪並沒有,被董卓所嚇住。
    “怎麽?楊彪,你要阻礙國家大計?”
    董卓色變,眉頭一皺,喝問道。
    “相國,遷都乃大事,楊公所言,並非沒有道理,以前王莽篡漢,赤眉焚燒長安,盡為丘墟,十室而九空,至今仍未恢複,此乃前車之鑒也。”
    此時,太尉黃琬出列,開解說道。
    見黃琬出麵,緩解僵局,董卓沉默不語,不過麵色仍舊,難看不已。
    司空荀爽,看董卓麵色不善,怕傷害楊彪等人,他覺得,他有必要勸阻。
    “大家且聽我一言,其實相國,並不想這樣做,但是關東聯軍,如今陳兵虎牢,非一日能定也,所以相國,才想遷都,暫避鋒芒,蓄力關中,再來對付他們,此乃秦末漢初之勢也。”
    聽完這話,董卓麵色,稍微緩和。
    “主公,請移步別殿,儒有事稟報。”
    此時,李儒出列,給董卓台階下。
    “好,就依文優之言,先散朝吧。”
    董卓說罷,冷吭一聲,便拂袖而去。
    楊彪,黃琬,荀爽,都是漢末名臣,國之柱石,皆有治國之才,宰輔器量,然大廈將傾,非獨木能支也。
    李儒是務實主義者,他勸董卓離開,因為論講道理,董卓不是,他們的對手,所以,那就,非常手段吧。
    再說了,董卓忙得很,走一走程序,也就罷了,他沒有時間,和這幫人,在這裏,高談闊論,浪費口水。
    散朝以後,在李儒的建議下,董卓直接令,獻帝劉協下詔書,免除楊彪、黃琬等人的官職。
    遷都勢在必行,誰也不能阻止,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次日朝會上,董卓任命光祿勳,趙謙為太尉,同時,任命太仆王允為司徒,完成人事任免後。
    董卓拂袖而去,揚言誰再諫言,立斬不赦,百官懾服,戰栗不敢言,獻帝全程看著,董卓的跋扈,心中異常憋屈和憤怒,但是並不能改變什麽,除了歎息和垂淚。
    接著,董卓又快馬加鞭,趕往虎牢關。
    他要為遷都,做最後的布置。
    前中期的董卓,真不愧是,一代梟雄,即便是太子黨的,袁紹和曹操,此時的他們,亦是難與其爭鋒。
    關西董卓,關東袁紹,兩人同為,一時霸主,拋開袁家,四世三公的背景,這董卓或許,略勝一籌吧。
    可惜了,後期的董卓,遷都長安後,逐漸喪失了,往昔鬥誌,開始沉迷享受,畢竟他已經,近60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