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何笑江東無名士(5000字)

字數:5230   加入書籤

A+A-




    讓荀彧如此重視,臨裏門而停車,下車徒步拜訪的乃是如今在許都中曹操最想收服的一個人—張紘張子綱。

    張紘是廣陵人士,年輕時曾到雒陽遊學,後得以入太學。

    在太學中他事博士韓宗,治京氏易、歐陽尚書,後來又從濮陽闓那裏受韓詩及禮記、左氏春秋。

    皆學有所成,韓宗、濮陽闓視其為傳人,大加誇讚。

    張紘因此名聲鵲起,州郡舉其茂才,大將軍何進、太尉朱儁、司空荀爽等三公府曾次第辟其為掾,張紘皆稱疾不就。

    張紘為人謙和清雅,又因為有不俗的文采與當世許多文人交好。

    特別是他與陳琳的情誼傳為一時佳話。

    張紘曾經見過一個柟榴枕,喜愛之下為其作賦。陳琳那時已經投奔袁紹,在河北偶爾之下得到此賦,習讀之下頗為驚喜。

    每次會客時都要將此賦拿出來示客,說:“此吾鄉裏張子綱所作也。”

    言語之間喜歡之色溢於言表。

    後張紘也得到了陳琳作的武庫賦、應機論,特地寫信給陳琳,表達深深歎美之意。

    收到張紘的來信之後,陳琳欣喜之餘急忙寫了一封回信,那時候張紘與張昭一同在江東避中原戰亂,

    陳琳信中言道,“今仆在此,足下與子布在彼,所謂小巫見大巫,神氣盡矣。”表示不敢受張紘之歎美。

    張紘除了喜好文學,又擅長楷篆,他還有一位好友,乃孔聖之後當世儒宗孔融。

    他每次與這位好友信件往來的時候,都是親自書寫,不假與他人之手。

    幾次之後,孔融寫信給張紘:“前勞手筆,多篆書。每舉篇見字,欣然獨笑,如複睹其人也。”讚美張紘書法之優美。

    張紘為人低調,雖然鮮少有文學作品傳世,但當世許多人還是將其視作天下間一等一的名士,原因是在於張紘有經學在身。

    一位文人是否是名士,不在於他寫的文章多不多抑或是好不好,而主要看的其是否傳承了某門經學。

    若單單是因為張紘的名士身份,還不至於讓荀彧徒步拜訪。

    盡管張紘不僅精通多門經學的同時還文才非凡,但對於“王佐之才”荀彧來說,能讓其敬佩的唯有有經世之才的大賢。

    而張紘便是這樣的一位大賢。

    幾年前孫策在江東舉事,張紘跟隨左右,被孫策深深信任,表為正議校尉。

    在建安四年,那時江東全境幾乎已經都被孫策拿下。

    孫策念及中原士人一直非議江南士人學問不精,認為江東之地大多還是未開化之地。

    孫策因此心有不平,就派遣張紘為使者,帶上貢品至許都朝見天子。

    孫策派張紘來許都主要是想張紘以他的文采為江東士人正名。

    孫策之前派得那些使者,名不見口耳,隻是江東本地薄有名聲的一些士人。

    到了許都後,他們與許都士人論學差強人意,被許都士人所不屑。

    孫策這次派張紘為使者的確在許都引起了不小的波動,畢竟張紘名聲在中原流傳已久,盛名之下,讓人不可小覷。

    隻是孫策此舉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譏笑,這一部分人認為就算張紘此次來許都以自身才華揚名了,那也無法為江東士子正名。

    因為張紘是徐州廣陵人士,正兒八經的江北文人,他的才學跟江東文學現狀有啥關係。

    張紘聽聞此事後,隻淡淡一笑道,“前為廣陵士,今為江東臣。”

    意思表露的很清楚,不管我之前是哪裏人,我現在是江東的臣子,那我自然就有身份為江東文學正名。

    不過曹操也不傻,他怎麽可能放任張紘在他的大本營來釋放江東的影響力。

    孫策派張紘來許都以才學為江東正名,不僅僅是因為心中不平,更多的是對江東進行一種宣傳。

    許都是如今天下的首都,無數才子學士匯聚於此,一旦張紘為江東正名,扭轉了中原士人對江東的傳統的“蠻荒之地”的印象,

    這將是對江東是一種極大的宣傳,是會影響不少苦於北方戰亂的有才之士前來江東避亂的。

    而這長久來說等於在一定程度上為江東一地帶來了豐厚的人才儲備。

    後世被視為強國象征之一的“軟實力”,在這個時代具體就是為治學之風是否昌盛,文學是否發達。

    孫策知道這一點,曹操自然也知道。

    所以在張紘到達許都後,還未等張紘表現,曹操當即推薦張紘為侍禦史。

    侍禦史乃天子近臣,職責為接受諸曹奏事,舉劾非法,乃是大漢的中央官職編製。

    先前有人非議張紘不可以為江東士人的代言人,張紘以江東之臣的說辭進行駁斥了這種說法。

    如今曹操先以司空府辟紘為掾,再以天子詔令命張紘為侍禦史,等於是剝奪了張紘江東之臣的身份,張紘的那套說辭自然也站不住腳了,

    現在你不是江東之臣,就算再怎麽表現文采,也無法為江東正名。

    曹操此舉的目的除了以陽謀壓製孫策派張紘來許都的深意以外,還有一個目的,

    張紘名聲在外,曹操對其加以恩厚,優文褒崇,許以清貴官位,是在千金買馬骨,以悅遠人。

    是在告訴天下人,不管你原來跟隨誰,隻要你有才,朝廷不但不以為意,還會大大重用。

    甚至還有可能真把張紘收歸己用。

    而任命張紘為中央官員這個陽謀當時就是荀彧向曹操提出來的。借朝廷大義行陽謀,堂堂正正以勢製之。

    這算是荀彧對剛進入許都的張紘進行的一個試探,想看看這個被孫策寄予厚望的“江東二張”之一的張紘會如何應對。

    陽謀的特點就是不難被看穿意圖,但是就算看穿意圖了,也無可奈何,事情隻能順從施計人的意願那般進行下去。

    所以麵對陽謀最重要的便是如何應對,是後發製人,還是無可奈何?

    張紘隻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接受任命,另一個是不從,接受任命就等於是荀彧的計謀成了,一舉三得。

    若是不從的話,張紘能接受孫策的任命卻拒絕天子的委任,其中的意味就足以誅心了。

    隻要張紘這麽做了,張紘的處境不說,孫策數年以來營造的尊奉王室的形象也會大大受損。

    雖然拒絕天子任命卻效忠各地諸侯是如今很多人的做法,但是張紘現在不是在江東,要是在江東不想就不想,理由多的是。

    例如因為距離遙遠沒收到詔命呀,或者是我想去但路途遙遠,山賊阻攔了道路我去不了等等。

    但現在張紘就在許都,這就讓張紘很被動了,接受還是不接受,是他當下幾乎馬上要做出的選擇。

    荀彧本來以為張紘會拒絕,但沒想到當黃門官向張紘宣達天子任命時,張紘毫不猶豫的接受了,臉上一點波瀾都沒。

    荀彧在張紘接下任命後,以為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計謀已成,張紘為江東正名之舉已不可行。

    但張紘接下來的一係列騷操作簡直刷新了荀彧對名士兩個字的認知三觀。

    張紘在接受侍禦史的任職之後,那他就是正式的漢朝中央官員,而不再是外臣,一些事做起來反而更加沒有顧及了。

    張紘除了每日去官署之外,空閑的時間都在家中設宴,或者去朝中各大臣的府邸串門。

    張紘名聲擺在那裏,而且張紘和孔融是知己好友,孔融知道張紘來許都了,高興的不得了,經常結伴而行。

    就這樣當世兩大名士一同邀請人飲宴,基本上許都的名流都會給麵子,而兩大名士一起上門串門,這更是長臉的事,被串門的公卿也挺高興的。

    就這樣,張紘在許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不是請人就是被請。

    而且在宴會上的不是公卿就是張紘的知舊,結果不知何時起,宴會上不再談論經義,而是品評起當世英雄來。

    等方向變了之後,張紘就在這些宴會上陳述孫策材略絕異並且平定三郡的事跡,還說孫策忠敬款誠,心向王室。

    說完孫策說孫堅,說當初孫堅討董時是如何的功勞卓著,如何的舍生忘死。

    諸侯討董僅是十年以前的事,宴會上的不少公卿都親身經曆過,被張紘這麽一說,都或多或少的回憶起來了。

    諸侯討董時,誰勢力最大不好說,但功勞最大者非孫堅莫屬,討董中最積極的就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