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廬江屯田
字數:3551 加入書籤
孫翊留在廬江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在廬江有一個規劃。
廬江郡位於長江以北,與江東的丹陽郡,吳郡二郡隔著長江遙遙相望,是江東腹地的西北屏障。
孫翊前世聽過這麽一句話,守江必守淮,淮南一地孫翊還未占據,所以如今是守江必守廬。
隻要廬江在手,江東來自於北方的威脅就會大大減少。
而且廬江郡西接江夏郡,北鄰淮南,是孫翊將來攻打淮南與荊州的跳板。
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這麽重要的地方除了要緊緊握在手中外,還要考慮到怎麽發揮其戰略位置的功效性。
孫翊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屯田。
屯田不是曹操首創,但將其發揚光大並且真正作為一種生產製度實施各地的就是曹操。
自黃巾之亂以來,中原地區就多經戰亂,流民遍布,土地荒蕪,要是再遇上天災,人吃人這種現象都會時有發生。
而這直接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占據中原地區的曹操,在一開始的時候糧食短缺問題十分嚴重。
因此在建安元年曹操采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在許都附近進行屯田。屯田一經實施以後,第二年就卓有成效,曹操因此得穀百萬斛。
屯田製的本質就是政府通過強製手段來使有限的生產資源進行高效率的分配使用。
中原地區一方麵有大量流民乞討為生,另一方麵有著大片的荒蕪田地無人開墾,而曹操通過屯田製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隻要不遇上天災,糧食收獲定然是豐盛的。
曹操嚐到甜頭之後,於建安二年開始慢慢將屯田作為一種生產製度普遍施行到他所控製的州郡當中,並且為了保證屯田製能有效的實施,他還在州郡之中設立田官。
曹操後來能兼並群雄,克平北方,屯田製在其中功不可沒。
雖然曹操全麵實施屯田製獲得了那麽大的好處,但是孫翊卻不會像曹操一般在江東全麵實施屯田。
因為江東沒有全麵實施屯田製的必要。
曹操全麵實施屯田製是因為他缺糧,而屯田製在戰亂時期是積聚糧草見效最快的辦法。
可是江東目前並不缺糧。
江東地處東南,受到戰亂的波及並不如中原地區那麽嚴重,江東隻是地廣人稀,流民倒是不多的。
而且江東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位於長江流域,境內水係發達,氣候適宜,恰恰也因為地廣人稀,所以隻要不遇上什麽遍布江東全境的天災,江東基本都不會缺糧。
就拿目前的江東糧食儲備來說,隻要孫翊能夠穩定江東,保證江東各縣可以輸糧正常,在孫翊隨便浪的情況下,三年內,都不用考慮糧食的問題。
前世隻聽過孫權打不過退兵,哪裏有聽過他糧盡而退。
這也是為什麽曆史上曹操對屯田製那麽看重,而孫權,劉備兩家隻是在少數地方進行屯田。
孫權是不缺糧,劉備嘛,他大部分時間就沒一個穩定的根據地,屯個錘子。
孫翊不打算如曹操一般全麵實施屯田還有一個原因,屯田製是滋養世家豪族發展的優秀土壤。
曹操屯田製中的土地是國有的,本來土地國有這個土地製度非常有可取之處,隻是任何政治製度都要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要有適宜他發展的土壤。
目前漢朝的政治生態,並不具備土地國有這個製度良性發展的條件。
所以在曆史上屯田製施行到了後麵,成了世家和地方豪族攫取國有田地的製度保障,這導致了國有土地大量流失,而相應的,土地資源大大增加的世家和地方豪族得到了再次興旺的機會。
飽經戰亂的長江以北地區,世家和地方豪族能在短短十數年內恢複元氣,屯田製在其中也是功不可沒的。
對於孫翊來說,全麵實行屯田製既無現實必要,又會給自身埋下隱患,孫翊是不會去做的。
把那時間和精力花在盡江東地力之教上,就足夠孫翊受用無窮的了。
雖然在江東全麵實施屯田製不可取,但孫翊卻不會完全放棄屯田這個製度。
如果將屯田適當的實施在一些局部地區,那麽其所帶來的好處是很多的,例如孫翊如今就想在廬江實行屯田。
孫翊在廬江實行屯田有兩個目的。
第一廬江是戰略要地又是邊防重鎮,在這裏實行屯田可以讓廬江快速獲得大量的糧食儲備。
孫翊將來北進或者西征時,廬江會是孫翊大軍一個重要的糧食中轉地。
如果廬江儲糧不多,沒辦法供應大軍持久作戰,那麽孫翊就隻能先從江東各地調集糧草到吳縣,然後再率軍從吳縣攜糧到廬江。
這樣的話,這一路上路途遙遠耽誤時間不說,就這一路上運糧士卒途中耗費的糧草就會不少。
可能如此周折轉運糧草到廬江,因為廬江距離江東不遠,所以那兩點問題不會很顯著。
但就算不考慮到進攻時的糧草問題,也要考慮到防守時的糧草儲備情況。
廬江身為一個戰略要地,是很容易受到曹操的攻打的,到時候若是江東無法及時派出援軍,有著充足的糧食儲備,守城勝算也會大大增加。
第二個目的是孫翊要憑借著廬江的地理位置,以屯田為誘招攬流民。
孫翊他要充實廬江的人口。
廬江本來有戶十萬多戶,人口約四十二萬左右,但如今因為戰亂或者地方豪強隱匿人口,郡守府中在冊的戶籍隻有二十多萬,少了整整一半……
一個這麽大的郡隻有這麽少的人,根本就不利於長遠發展,所以孫翊才要吸引流民通過屯田將他們留在廬江,充實廬江人口。
人口可以帶來兵役,勞役,賦稅,是一國的國力基礎。隻有人口多了,國力才能有蓬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