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溫情(明日上架)
字數:3229 加入書籤
建安五年九月,孫翊表拜太史慈為廣陵太守,遷為宣武將軍。
孫翊此舉不僅打破了,江東自孫策以來“非宗親不得掌郡”的政治潛規則,還讓太史慈因此一躍成為,江東勢力中除孫翊之外唯一的將軍。
論職分高低,軍中連程普、周瑜都無法比擬。
再加上太史慈在廣陵一戰中時不逾月,擒殺陳登,其匹馬降射陽的事跡更是被許多人津津樂道,因此世人皆謂之為名將。
太史慈聲威大震的同時,孫翊的威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太史慈是孫翊力排眾議之下,任用其征伐廣陵的。
因此在廣陵一戰後,從聲威方麵來說,孫翊的獲益是最大的。
這就是身為主君的好處了,隻要用人得當,躺著也能刷聲望值。
而且拿下廣陵對孫翊來說,有著另一層特殊的意義。
在之前,孫翊無論是平廬江,討山越、定張暠,這本質上來說都是江東的內亂。
就算在這三亂之中,孫翊表現的如何優異,始終逃脫不開這是在守成的格局。
但拿下廣陵是實打實的開疆擴土,孫翊雖未親征,但他用他的知人善任證明了一點,他有開擴進取的誌向,同時也有開擴進取的能力。
這一點,對江東內部的上下臣民來說,影響是很大的。
孫策威望能那麽高,關鍵就是在於他是開擴建基之君!
孫翊繼承了孫策的位子,但不可避免的是,他是會無時無刻被旁人拿來與孫策比較的。
在拿下廣陵之後,以前世人多誇孫翊深肖父兄,現在則是有種風聲,謂孫家兩代三英。
雖然後一種說法還未成為主流,但那隻是時間問題而已。
後一種說法對身為主君的孫翊來說,無疑是抱有極大的肯定的。
在得到夏侯淵、張遼將數千鐵騎南下的消息之後,孫翊認為克騎須以騎。
故而意欲親率解煩騎北上,孫翊的這一想法為群臣所知後,周瑜勸言道,
“古人先決勝廟堂,然後攻戰。今夏侯不可擊者四,吾不宜動者三。”
“北軍遠入,利在野戰,一不可擊也。深入水係,致其死地,二不可擊也。陳登既敗,廣陵以固,三不可擊也。彼士氣沮喪,四不可擊也。
我軍自戰主地,一不宜動。動而不勝,眾心難固,二不宜動。兵士未整,壁壘未備,三不宜動。
此皆兵家所忌,不如深溝高壘,以佚待勞。
宣武堅壁清野,彼千裏饋糧,野無所掠,久則騎軍靡費,攻則士卒多斃,師老釁生,此可不戰而可捷也。”
孫翊聽後感歎道:“建威之言,真良、平策也。”
轉而孫翊又說道,“然敵來不迎,喪吾之望,不可為也。”
聽到孫翊執意率軍北上,周瑜問道,“君侯欲將兵何往?”
周瑜問的這話就很有技巧了。
因為他知孫翊也是知兵之人,不應該不明白此刻可不戰而屈人之兵。
但孫翊還是執意要北上,這其中或許另有內情。
孫翊隻說要率解煩騎北上,但北上有兩條去路,一是廬江、二是廣陵。
若是廣陵的話,說明孫翊執意要和夏侯淵一較高低,周瑜隻會再諫,若是廬江的話.......
孫翊私語答周瑜曰,“廬江。”
周瑜聽後了然,拜退而去。
在周瑜離開吳侯府後,吳縣眾臣紛紛詢問周瑜吳侯尊意如何,周瑜言道,“君侯尊意已定,無法扭轉。”
魯肅皺眉,他又問周瑜道,“君侯意欲何往?”
周瑜一臉凝重地答道,“廣陵。”
說完還歎息了好幾聲。
眾臣聞此言皆歎息跺腳,張昭更言道,“君侯年輕氣盛,好勝心已起矣。”
說罷,張昭聯結眾臣,欲要再諫孫翊。
孫翊不聞不召不許,把眾臣的勸諫都擋了回去。
後來孫翊聽聞周瑜答眾臣之語,心中想著,這周公瑾也是個演技派呀。
但他卻對身旁的徐靈伊笑道,“君不密,失其國。臣不密,失其身。公瑾真吳之良臣。”
徐靈伊也為夫君有此良臣感到開心,隻是她與眾臣是一樣的意見,她委婉地勸道,“尊駕不宜輕出。”
麵對徐靈伊的勸諫,孫翊隻是笑笑,沒有多作解釋。
他問徐靈伊道,“舅兄在吳,近日來在做些什麽?”
孫翊口中的舅兄說的便是徐琨。
在與徐靈伊成婚之前,他隻是孫翊的表兄。
成婚之後,成了舅兄,叫著叫著好像大了一輩,真憂傷。
徐靈伊見孫翊主動提起徐琨,心中一喜,她躺在孫翊懷中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