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校事上門(4000字)
字數:4156 加入書籤
吳縣城西,張氏府邸中。
一臉富態的張允正坐在廳中飲酒,飲完酒後他將酒杯放下,淡淡地問身旁的一位婦人道,“惠恩在何處,吾有事要與其商議。”
張允口中的惠恩名張澤,乃是其長子。
張允身旁的婦人是其妻子陳氏,是吳郡陳氏之女。
陳氏聽到張允的問話,眉頭皺了一下。
隨即她展開笑容答道,“惠恩現在應是在城外視察田畝,今年收成不太好,惠恩很是憂心呢。”
陳氏口中的維護之意,張允怎麽會聽不來。
他重重的哼了一聲道,“視察田畝?吾看是又看上哪戶田家的女子了吧。
不然依其的性子,怎麽會親自去城外視察田畝。
他要是能如此長進,吾這些年也不會如此辛苦。”
張允言語之中,對張澤的不滿之意甚濃。
張澤年紀已經二十許,但從小養尊處優,又因為陳氏溺愛,長大後的性格越來越驕橫不法。
祖產學業不治也就罷了,還經常四處為非作歹,淫辱民女。
要不是有張允他開脫,他早就被秦鬆抓進大牢去了。
陳氏知道張允對張澤的不滿由來已久,但張澤畢竟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塊肉,她繼續維護道,
“慧恩是吾張氏長子,那些田家托庇於吾張氏,那就是吾張氏的私產。
慧施看上了也就看上了,有什麽大不了的。”
張允被陳氏的話氣到了,他斥責道,“那也不能接連鬧出人命呀。
你知道現在有多少人,在盯著我們張家嗎?
現在不同以往了,以往江東群雄割據,政令不一,故而慧恩一些事做得出格點,並不會被人注意。
但現在江東已經一統,君侯又敏銳果決,若是惠恩再不懂得收斂點,遲早會大禍臨頭。”
陳氏出身名門,她對時事的看法也有自己的見解。
她辯解道,“先君在位或許吾等需謹慎小心,但現在是將軍在位。
一向寬仁,就算之前出了那檔子事,不是也沒怪責你嗎?
由此可見,將軍不如先君那般酷虐,既然如此,何必那麽畏手畏腳呢?”
陳氏覺得張允年紀越大,膽子反而是越小了。
在張允年輕時,張氏的家產還不如現今豐厚。
是張允勾連郡府,威逼強買庶民田產,又使計讓原本可獨立生產的農戶破產。
從而讓這些農戶隻能賤賣田產給張氏,自身也成為了張氏的佃農,失去了人身自由。
如今張氏擁有數千畝良田,不計可數的私家佃農,張允在其中可是居功至偉的。
不過張允這些不光彩的往事,陳氏可不敢明著說出來,隻能心中暗自腹誹。
陳氏的話讓張允啞然,他不得不承認陳氏說的是有理的。
陳氏口中的那檔子事,就是張暠謀反的事。
在這一件事上,孫翊並沒有對張氏進行株連,隻是將那人改姓為張。
這其中或許是有敲打張允的意思,但其他的更大的罪罰,孫翊到現在都沒有對張氏作出來。
這一點,張允當初也不解,但最後想來想去,隻能歸於孫翊寬仁這個原因了。
其實在張允心裏也是認為張澤強搶佃農妻女,乃至於有時鬧出人命這些事算不上什麽大事。
他隻是擔心這會讓他的政敵抓到把柄,並以此攻訐他。
張允沒有糾結於這件事,張澤是一時半會回不來的了,他又問起了他幼子的情況,“溫兒到毗陵了嗎?”
問起幼子張溫的境況時,張允富態的臉上滿是關切。
陳氏也極喜愛這個幼子,她答道,“數日前就已經到了,今日收到溫兒親筆書寫的回信,信中言道一切平安。”
張允也笑了起來,每次提起這個幼子,他臉上總是掛滿了自豪的笑容。
張溫今年年方八歲,雖然年幼,但其小小年紀就懂得修養節操。
其又天資聰穎,任何經書典籍一教就通,而且能舉一反三,這讓張允的許多好友都感到驚羨。
張允也嚐嚐歎道,“能傳吾業者,此子也。”
張氏本以儒學顯家,為江東名門望族之一。
張允治理產業是一絕,其學術能力也是不俗的,能讓張允發出這樣的感歎,可見他對張溫的喜愛與期望有多高。
在張允心中,他是想著家中產業以後由張澤操持,而家中的學業就由張溫來發揚光大,兩者相輔相成。
如果張溫能一直保持著兒時的聰慧的話,將來的成就必定不可限量,沒準就能讓張氏更上一層樓。
見張允如此喜愛張溫,陳氏責怪道,“溫兒還年幼,你怎麽舍得讓其遠行去毗陵拜訪惲氏,若門第,吾張氏不輸與其,何必如此謙禮。”
陳氏是張允妻子,又見四下無人,張允低聲解釋道,“論門第,惲張二門不相伯仲,但論於吳侯淵源,江東中誰能比的上惲氏?”
“吾近來聽到一些風聲,太夫人對那徐氏頗有不滿,時有為君侯納妾之意。而太夫人最想為君侯納的妾,除了那惲氏女之外,還有何人?”
“惲氏若進了門,君侯與其青梅竹馬,感情甚篤,其定受寵愛。
若是惲氏肯在君侯麵前為吾等美言一兩句,得東遷入殿之榮譽者,又豈會僅僅是那朱氏?”
“況且惲氏若為君侯誕下一子,吾等江東士族合力共推之,那世子之位也不是沒有希望爭上一爭。”
“故而吾趁惲氏女還未出閣之際,提前讓溫兒與惲氏交好,這是放長線,得長利之事。
莫說那惲氏近在毗陵,就是其遠在會稽,為了張氏將來,溫兒也定要一行。”
陳氏聽了張允的解釋後恍然大悟,原來夫君是有著如此長遠的考慮。
明白有利可圖之後,陳氏也就順服了張允的決定。
張允見陳氏不逼逼了,也安心飲酒起來,張允是個走一步算三步的人。
張家的產業在他的“努力”之下越來越盛,但張允時刻保持著危機感。
他深知在亂世中,再大的產業若是沒有政治上的庇護,那麽就會是空中樓閣,甚至會因此引來殺身之禍。
這一點不止張允明白,其他有識之士也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