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喊冤
字數:2537 加入書籤
江東六郡的士族因為地域因素,還有自身的利益或者說政治需求,他們在很早之前就有意識的抱團在一起。
而每個團體中,必有領袖人物。
在這特殊的以家族為聯盟的團體中,領袖的不是某個人物,而是幾個名聲最盛,家學淵源最深的家族。
江東六郡中,顯貴士族半出吳郡。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這個江東士族聯盟中的領袖家族,也大多是吳郡望族。
陸家與惲家因為他們的門第,就是其中兩家讓人較為認可的領袖。
當然了,江東的士族聯盟,本質上隻是一種下意思的抱團行為。
並沒盟誓之約,也並沒什麽明言指出誰是領袖,所以這種領袖的概念隻是一種潛規則。
或者說是一種風向標。
江東各士族之間雖大多都有聯絡交往,但凡事都會有親疏。
江南文風不如中原昌盛,大多江東士族其實都算小士族,底蘊不足。
自身底蘊不足的情況下,自然就會想到找大樹來依靠。
而大多江東小士族所尋找的依靠的大樹,除了考慮那家的聲望之外,則必然優先選擇與自己較為親近的。
影響親近的因素有很多,或因為聯姻關係,或因為門生故吏之恩,或因為自家子弟與他家子弟曾共同蒙學等。
就是這樣錯綜複雜的因素下,從外人看來,江東士族形成了一個聯盟,但在內部人看來,這個聯盟之中其實又分為幾個團體。
幾個團體分別為親善惲家,親善朱家的,親善張家的,親善陸家的,親善顧家的等。
江東士族雖然形成一個聯盟,但其本質是鬆散的,因為領袖不同,他們根本沒辦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步調一致。
隻能在某些大事上盡量保持一致,共同維護江東士族的共同利益。
但其實很多時候,幾家領袖之間的意見並不一致,這也導致了下麵江東小士族的態度之間的分化。
例如當初孫策討伐劉繇時,陸家和顧家是支持劉繇的,但惲家和朱家卻是支持孫策的。
朱治支持孫策這是應有之義。
因為當初就是他力勸孫策南下江東,而且朱治與孫家還有深厚的淵源。
惲泰支持孫策,那是因為當初常氏恩養了孫策家人,對孫策有恩。
而且當時孫翊與惲清也有談婚論嫁的風聲,在這樣的情況下,惲泰對孫策入主江東還是有所期待的。
在惲家與朱家支持孫策入主江東的情況下,這也影響了底下依附他們的小士族。
孫策剛率兵進入江東時,因為軍紀嚴明,愛護百姓,秋毫無犯,江東百姓都親切地稱呼其為“孫郎”。
這句孫郎其實多出自各地士族之口,後麵傳播開來,漸漸的也影響了庶民的感官。
而且孫策率軍每到一地,當地的百姓就會以牛酒犒軍。
牛和酒這兩樣東西,不是是平常庶民可以擁有的。
這也大多是那些親善惲家和朱家的士族們,在受到這兩家的影響之後,對孫策的示好行為。
更有趣的就是,孫策拿下吳郡其實沒費多少工夫。
在孫策即將進軍吳郡的時候,吳郡太守許貢率兵在由拳率軍抵禦孫策。
結果時任吳郡都尉的朱治,直接以下克上,從錢塘率軍到由拳擊敗了許貢。
許貢戰敗後投奔了嚴白虎,朱治就這樣堂而皇之的代領了吳郡太守,在孫策到來後,將吳郡獻給了孫策。
從表麵上看,這是朱治忠肝義膽,立下大功,但本質上這是朱治背後支持孫策的士族,擊敗了許貢背後排斥孫策的士族。
不然朱治怎麽敢奔襲由拳,又怎麽可能在擊敗許貢之後,就這麽直接代領了吳郡太守之職,而且還沒引起什麽動亂。
朱治是丹陽郡籍貫,當時在吳郡根基並不深厚,他背後若是沒有部分吳郡士族的支持,這件事簡直就是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