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一條鞭法

字數:4307   加入書籤

A+A-




    “保甲製要廢除,但是絕對不能輕易廢除。”

    弘治皇帝定下了一個基調。

    “確實,保甲製絕對不可輕易廢除,此事須慎之又慎。”

    內閣首輔劉健也表示讚同。

    “陛下,老臣覺得,保甲製廢除,是不是可以選擇一地先試行,如果效果不錯,那就逐步覆蓋整個大明。”

    李東陽思索著說道。

    其實,李東陽對於廢除保甲製,是不大讚同的,可是,廢除保甲製是他兒子提出來的,他作為老子,也不好表示反對。

    於是,當李兆同提出廢除保甲製的時候,他就在思考如何應對了,免得李兆同犯下大錯,惹怒天顏。

    “朕覺得可行。”

    保甲製的廢除,弘治皇帝已經意識到勢在必行,但是小心謹慎,總是沒錯的,所以,李東陽提出現在一地試行,弘治皇帝覺得可以。

    先選擇一地試行,如果效果好,在逐步推向全國。

    小心謹慎一些總是沒錯的,而且,這麽做,也能將麻煩控製在可控範圍之內,利於解決。

    當在一地試行,獲得了經驗之後,推向其他地方,那就不容易出現更多的失誤了。

    “陛下,老臣建議,現在順天府試行。”李東陽建議道。

    “順天府?”

    李兆同很想反對,順天府的人口雖然很多,但是李兆同認為,順天府一地太小了,這些人口,還是不能滿足作坊所需的工人的。

    畢竟,又不是每個人都會過來作坊做工,小農經濟的思想在中國盛行了幾千年,在這個時代,如果百姓手裏有地,或者有生計的,能夠保證一家人不被餓死,是不會輕易更換生計的。

    不過,還沒等李兆同開口,弘治皇帝就開口了:

    “順天府一地太小了,依朕看,就現在北直隸地區試行。”

    “陛下,北直隸這麽大……”

    劉健等人,是有擔憂的,所以,劉健立即站出來表示懷疑。

    “朕相信我的子民。”

    弘治皇帝顯得比較自信,北直隸地區是天子腳下,這些地方的百姓,相對而言,生活的要比其他地方好一些,對於他這個皇帝,也更尊敬,所以,他敢把步子邁的大一些。

    其實,放在以前,弘治皇帝是絕對不敢把步子邁大的,實際上,他是一個很保守的皇帝,可是,自從李兆同病愈出門,這世道,就開始發生劇變!弘治皇帝也逐漸意識到,自己該做一些改變了。

    所以這一次,弘治皇帝顯得比劉健等人激進的多。

    “陛下聖明!”

    皇帝決定把試行地擴張到整個北直隸地區,李兆同是舉雙手讚成的,所以,他趕忙喊“陛下聖明”,不給弘治皇帝搖擺、反悔的機會。

    而且,他還要趁熱打鐵:

    “陛下,三角澱等地的問題,除了廢除保甲製還不夠。”

    “你還有問題?!”

    李東陽瞪起了雙眼,他感覺自己要爆炸了,自己這個次子,也太不讓他省心了。

    “賢侄,還有什麽問題直說吧,一並解決。”

    弘治皇帝真的有所轉變了,他顯得比較開明,他的這個表現,讓劉健、李東陽等人麵麵相覷。他們的腦海中都冒出了一個疑問:

    “啥時候,陛下這麽激進了?”

    不過,這幾人都沒有插話,他們都是一代賢臣,心裏都很清楚,大明存在的問題,太多了。

    很多地方都需要改革,可是,他們不知道,也不敢隨意改革。

    因為一旦撕開了改革那個口子,那就一發不可收拾,且無退路了。

    所以,改革必須得到皇帝的首肯,隻有皇帝支持,他們才敢邁出這個步子。

    可是,以前的弘治皇帝,是一個很保守的人。

    他在即位之初,迫於形勢,加上滿朝文武對他寄予厚望,因而使得他不得不在各方麵對成化朝的弊政進行了一些必要的治理和改革。

    但是,有句話叫“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弘治皇帝正是如此,最開始的幾年,他是願意做事的,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明朝表麵上開始呈現出歌舞升平的景象,他就覺得,這個日子勉強能過了,他的保守派心態,就暴露無疑了。

    他就開始堅持不下去了。

    他開始懈怠,開始不敢大步往前邁了,如果有人在他麵前提改革,他就敢躲起來不上朝。

    如果不是李兆同的出現,弘治皇帝的這種狀態,會持續到他臨終前。

    可是,他臨終前醒悟,一切已經晚了。

    李兆同是攜蜂窩煤出現的,雖然,他剛出現時,表現地離經叛道,可是,弘治皇帝隻當他是一個幼童,不懂事。

    並沒有考慮到改革上去。

    然而,李兆同拉著他,上了車,搞出了西山煤業,賺了大錢,還給他賺了名聲,這個時候,弘治皇帝發現不對勁了,但是,他已經下不去車了。

    他舍不得那些錢,更舍不得那巨大名聲,所以,他就隻能被李兆同,推著往前走。

    走著走著,這速度就越來越快了,弘治皇帝開始發行,他想要喊刹車、要下車,已經不行了。

    不能喊刹車下車了怎麽辦,那就隻能硬著頭皮往前走唄!

    所以,這就造成了,弘治皇帝現在表現的,比劉健這些考慮過改革,想要做出一番事業來的大臣,還要激進。

    ……

    李兆同本就是要政策來的,現在弘治皇帝讓他說,他自然不會猶豫,所以,李兆同大著膽子,說道:

    “陛下,小侄懇請您推行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

    弘治皇帝愣了愣,然後問道:

    “什麽是一條鞭法?”

    如果沒有李兆同這個變數的出現,一條鞭法,是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年)提出的,之後張居正於萬曆九年(1581)推廣到全國。

    所以,弘治皇帝自然不會知道一條鞭法。

    李兆同也知道弘治皇帝肯定不知道,畢竟現在才1498年嘛!桂萼都還沒中進士呢!至於張居正,都還沒出生呢!

    所以,李兆同立即解釋道:

    “一條鞭法是老子傳給小侄的,他說這是幾十年後才出現在我大明的賦稅及徭役製度,其主要內容是: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並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

    老子說,這樣將會大大簡化稅製,方便征收稅款,同時使得地方官員難於作弊,有利於增加國庫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