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 來的不是時候

字數:7257   加入書籤

A+A-




    “陛下,不給朝鮮王一點希翼,怕其投降建奴啊。”

    吳甡躬身道。

    甜棗不給是不成的。

    朱慈烺想了想,這事很麻煩,關鍵是這個度。

    ‘最多派出水師標營駐防漢城,守住他們的都城足以了,至於野戰破敵,收複江北,那是不用想了。’

    朱慈烺拍板。

    閣臣也沒什麽可說的了。

    這是大明目下唯一幫襯朝鮮的了。

    其實大家都明白,即使陛下答應全力助力朝鮮也是辦不到的。

    因為兩洋水師主力都在南方,就是陛下答應發兵五萬,船隻呢。

    現下大明和朝鮮隻有走海路,沒有大批海船怎麽東渡援救朝鮮。

    城南驛,崔哲坐在室內飲茶,心情還是久久沒有平複。

    他是海州崔家出身,妥妥的國中大族。

    又在朝中做官多年,但是他這次西來還是被大明的富庶和龐大震驚。

    隻說京畿地區的人口稠密,市鎮繁華就不是漢城可比的。

    到了京師,這座雄城更是讓他知道什麽是中原風物。

    隻是他對於此番求援的結果沒法預判,不知道大明是否會出兵救援。

    如今朝鮮江北大部淪陷,關鍵是建奴盤桓不去,刮地三尺的搶掠,錢糧、丁口、牲畜全都不放過。

    讓朝鮮君臣痛惜不已,卻是無可奈何,北部邊軍困守邊城不敢出城野戰。

    南方諸道援軍抵達了漢城左近,卻是不敢北上決戰。

    於是朝鮮北方一片糜爛。

    雖然北方隻占朝鮮稅賦的不足三成,但那也是不小的收益,何況國民蒙難,時間長了,動搖王室威嚴。

    建奴之患解除還在大明啊。

    從人來報,大明首輔孫傳庭命其去文淵閣麵見。

    崔哲急忙起身,更衣,急匆匆的隨人去往文淵閣。

    孫傳庭、吳甡、陳新甲在孫傳庭寬敞之極的首輔公事房中見了這位朝鮮禮曹判書。

    崔哲以藩屬下官的禮節大禮參拜。

    “諸位閣老,外臣此來帶來了吾王的告急,數萬蠻狄在江北肆虐,他們到處搶掠錢糧,就是人丁牲畜也不放過,所到之地盡皆化為白地,老人孩童被殺害拋棄,其暴虐罄竹難書,北方一片腥臊,朝鮮小國實在無力驅逐韃虜,萬望大明天子憐憫我朝鮮萬民,出兵襄助,收複失陷的江北。”

    崔哲一邊說一邊是涕淚橫流。

    有演戲的成份,畢竟他崔家是南方人,沒有感同身受。

    但是這種不斷被折磨屈辱,也確實讓朝鮮世家、官員感到受辱非常。

    大明、建奴是輪番上陣敲打掠奪朝鮮,朝鮮隻能忍受。

    眾人略略同情,這樣的慘狀大明也經曆過,不過想想朝鮮投降建奴甚至派出火銃手幫助建奴攻打大明,這個同情也所剩無幾了。

    “崔判書不必如此,朝鮮作為大明藩屬數百年,大明當然不會坐看。”

    孫傳庭和煦道,

    ‘請坐,來人,上茶。’

    有吏員給崔哲上茶。

    “孫相,按說我朝當出大軍東渡救援朝鮮,但是如今不是時候啊,先帝大行不久,我大明已經休戈止兵,就連在南方和西夷人決戰的艦隊都要北返,這一年內不易動武,如何大軍東渡呢。”

    吳甡一臉的為難。

    “正是如此,如果此時大軍東去,是對先帝的不敬,”

    陳新甲搖頭。

    崔哲聽懂他們的話沒有。

    那是必須的。

    朝鮮貴族必須掌握兩門語言,一種就是朝鮮語,一種就是漢話。

    而且漢話是朝鮮貴族必備的技能。

    真正的士家大族子弟不會漢話,那是會讓人鄙視的。

    崔哲漢話也算不錯,最起碼這些話他聽明白了。

    心道苦也,忘了皇帝大行,休戈止兵這事了。

    隻能腹誹這位陛下死的真不是時候。

    “諸位閣老,還請憐憫朝鮮,怎的也要派出援軍,”

    崔哲的心理預期已經從派出大軍變成怎的也要派出援軍了。

    時候不對,大明先帝大行,停止征伐,這個理由真是太強大了。

    甭說什麽大軍了,如果謹守禮儀,一兵一卒都不會派去朝鮮的,這個時間最少是一年。

    問題是一年時間,就怕建奴把漢城也攻下來了。

    崔哲是跪伏於地,五體投地的求告。

    “崔判書,請起,”

    孫傳庭親自上前扶起崔哲。

    “朝鮮是大明一衣帶水的鄰邦,更是數百年藩屬,自是不同其他藩屬,本相自會向陛下提及,隻是此番盡力而為,不敢應承下來啊。”

    孫傳庭笑道。

    “下臣拜謝首輔大人,如果事成,朝鮮上下永不忘首輔大人襄助之恩。”

    崔哲是感激涕零啊。

    吳甡、陳新甲翻白眼,好人孫傳庭啊,好事都讓他做了,其實都是幾個人商議後所為,好處都在孫傳庭那裏。

    當然,在這之前,崔哲就隻能等著了。

    巴達維亞港,霍爾默跳腳大罵,把他知道所有詞匯問候了穆尼蒂斯的家人。

    呂宋大敗後,聯軍有三十多艘戰船陸續返回了巴達維亞。

    霍爾默作為總督府成員,東印度公司的董事,成了總督滕斯出戰後留守的不二人選。

    當他見到了狼狽而歸的穆尼蒂斯,登時呆滯。

    說什麽也沒想到敗的這麽慘。

    那可是近兩百艘戰艦,就是在歐羅巴也是強大的力量,怎麽敗的這麽快,這麽慘,就連大明附近的海域都無法靠近。

    但是最後聽到大明還有數百艘海船參戰,總戰船數達到了近五百艘,絕大部分都是歐式戰艦,霍爾默承認,那真是可怖的力量。

    接下來他沒有等到滕斯的歸來。

    霍爾默隻能指望歸來的西班牙人十幾艘戰艦,尼德蘭二十艘戰艦,英格蘭戰艦三艘,這就是巴達維亞的所有海軍力量。

    霍爾默希望穆尼蒂斯率領艦隊抵抗明人可能的入侵。

    即使明人艦隊龐大,隻要能擊沉一些戰艦,給明人殺傷,為巴達維亞圍城戰創造先機就可以了。

    穆尼蒂斯滿口答應,隻是要巴達維亞船廠全力修繕破敗不堪的西班牙戰艦,再就是給西班牙戰艦補充淡水,糧食還有火藥藥包彈丸。

    霍爾默盡力滿足了穆尼蒂斯的全部要求。

    沒法,有求於人嘛。

    結果呢,這天穆尼蒂斯率領西班牙戰艦起航西去了,他跑了。

    霍爾默得到消息隻能在碼頭看到西班牙人的帆影。

    霍爾默破口大罵,他知道他上當了,穆尼蒂斯的目的是讓船廠修繕船隻後跑路,他被騙的如同一個傻瓜。

    穆尼蒂斯站在座船甲板上眺望遠去的巴達維亞,他知道霍爾默必然破口大罵。

    不過他沒有辦法。

    本來他希望上次大戰,聯軍雖然敗了,但是可以重創明軍,明軍一時半會不能攻打巴達維亞。

    但是明軍來了,而且是一支近兩百艘戰艦海船的龐大艦隊。

    區區這點戰艦阻攔那就是螳臂當車了,穆尼蒂斯隻能跑路。

    對於霍爾默隻能對不起了。

    他眺望巴達維亞,心裏痛悔,這可能是他最後一次看到歐羅巴人的遠東了。

    日後這裏都是大明的屬地。

    但是他又能做什麽呢,他自身難保。

    西班牙艦隊損失這麽慘重,他回去後弄不好就是除爵下獄。

    至於尼德蘭人,就看上帝是否幫襯了。

    反正西班牙人和尼德蘭人是死敵,坑了尼德蘭人,他一點不感到愧疚。

    兩日後,一支龐大的明人艦隊抵達了巴達維亞。

    張煌言作為此戰的督帥,明人督軍嘛。

    張名振作為艦隊的統帥,指揮一百九十五艘戰艦抵達了巴達維亞。

    其中明人自己的戰艦近百艘,俘獲的聯軍戰艦近百艘。

    經過呂宋一戰,兩洋艦隊擴充為各自百餘艘戰艦的強大艦隊。

    這些戰艦運載了南洋水師標營五千餘人抵達巴達維亞,就是要拿下這個尼德蘭人在南洋最大的殖民地。

    巴達維亞的尼德蘭人戰艦也逃走了,他們西去了馬六甲城。

    剩餘的十幾艘戰艦和明人艦隊作戰就是一個笑話。

    霍爾默沒讓他們白白送死。

    霍爾默聽到明人抵達的消息,他來到了巴達維亞城的城頭,向西港口方向眺望,隻見懸掛大明戰旗的戰船鋪滿了海麵。

    所有的守軍三千餘人沉默的看著耀武揚威的明人艦隊。

    甭說巴達維亞,這支艦隊即使到了尼德蘭,也是一支讓七省尼德蘭人驚恐的力量。

    霍爾默感覺很多惶恐的目光投向了他。

    他知道他如今就是巴達維亞的主心骨。

    因此他也故作鎮定。

    其實霍爾默心裏惶恐之極,他商人出身好吧,不是尼德蘭軍人。

    怎麽守住巴達維亞城沒底,雖然他下令附近的種植園裏的尼德蘭人帶領農奴退到巴達維亞城,多了三千多人的守軍,此外巴達維亞有炮場,他下令調集了四十多門重炮抵達了城頭,但是,明人數以萬計,他不知道是否能成功。

    守軍沉默的看著明軍步軍在數裏外登陸,沒有進行炮擊。

    好像在等待什麽。

    翌日,明人一個使者進入了巴達維亞,帶來了張煌言的勸降書。

    霍爾默知道滕斯、瓊克已經被俘了。

    張煌言的勸降書,是讓霍爾默帶領軍隊投降,承諾會保全他們的性命,不會虐待,也不會搶掠巴達維亞城。

    霍爾默看了勸降書好久,終於下了決心。

    他禮送使者離開,卻是拒絕了投降。

    這種無條件投降他沒法接受。

    他當然也沒希望擊敗明軍。

    他希望可以依靠堅城利炮重創明軍,然後雙方談一個對尼德蘭人有利的條款。

    三日後,雙方巨炮轟鳴,巴達維亞攻防戰開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