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2章韓信翻越蓋馬高原,黏蟬城下雙李對決

字數:3631   加入書籤

A+A-


    攻下了西安平之後,薛仁貴並沒有在這裏繼續停留,僅僅隻是休整了三天,就已經直接兵發梁口。
    兵貴神速,這一場仗之所以在冬季開始,本來就是打一個突然。
    他們動作越快,給李唐準備的時間也就越短!
    他們在這裏多停留一日時間,李光弼在梁口就又會多一天的準備時間。
    梁口,這裏的地形比西安平更加險惡。兩側是陡峭的山崖,如同巨獸張開的獠牙,緊緊扼守著沸流水注入鴨綠江的狹窄河口。
    依山傍水,這裏就是最直接的寫照。
    李唐在梁口修建了堅固的關卡,在兩側的山崖,同樣有兵馬駐紮,而且還準備了大量的雷石滾木。
    一旦有敵軍進入到河穀之內,迎接他們的就是來自於兩側懸崖峭壁無數的飛石打擊。
    能夠作為李光弼針對薛仁貴軍團之事的一個防守的重點,作為國都最後一道最堅固的防線,這裏的可靠性,至少在地理位置這方麵,絕對是能夠經受得住考驗的。
    與此同時,凜冽的寒風卷過白雪覆蓋的蓋馬高原,韓信的五萬大軍如同灰色的洪流,在崎嶇的山道間艱難跋涉。
    與薛仁貴、李牧的正麵這兩路兵馬的正麵強攻不同,韓信這一路兵馬的作用是側麵穿插包圍。
    他需要拿下地理環境險惡的蓋馬高原,做到掩護李牧所部兵馬側翼的作用。
    一場大的戰役的各路兵馬,從來都不是相互獨立出來的,而是需要相互配合的。
    而韓信如果能夠拿下蓋馬高原之後,那他接下來的選擇就多了,可以直接從丸都城的東麵向丸都發起攻勢,配合薛仁貴和李牧兩大軍團發動鉗形攻勢。
    同時,也可以向東掃蕩李唐故地。
    隻不過,蓋馬高原,這裏的氣候環境就是他們天然的防線。
    尤其是冬季在這裏行軍,簡直是寸步難行。
    而且,雖然這兩年韓信已經在半島南部的經營,可以讓它直接在半島南部解決後勤問題。
    可是,如果等他爬上蓋馬高原之後,對於糧草後勤,就又成了一個考驗了。
    在這裏運送糧草,就像蜀道難一樣,因為道路的問題,運糧的壓力是其他地方的十倍有餘。
    但韓信用兵的長處,那就是靈活多變,根據實際的情況來采取實際的應對措施,不會打死仗呆仗。
    因此,自從他出了半島南部之後,並不執著於攻城拔寨,而是采取了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戰略。
    用盡一切辦法來提前拉攏李唐內部的起義軍,加重李唐內部壓力的同時,讓李唐無法將更多的兵力向他這個方向傾斜。
    而一旦等到他突破了蓋馬高原之後,還可以繼續利用那些起義軍,讓他們來充當自己的帶路黨,快速進入禿魯江穀地。
    當然,目前,韓信這裏是進展速度最慢的一個。
    三路兵馬之中,就數他這一路兵馬的總路程最長,需要繞一個大圈子,才能夠繞到丸都的背後。
    而且,還偏偏是他這一路的路最難走,總體的行軍速度最慢。
    至於李牧這裏,他已經連續進攻了黏蟬城一個多月的時間,但李世民一萬五千精兵,再加上他的一萬水師,總共兩萬五千兵馬駐紮在這裏,目前的李牧並沒有太大的進展。
    李牧這裏說是五萬兵馬,但這五萬兵馬隻是陸路兵馬,徐承的5萬水師其實也在他這裏。
    因此,這樣說起來的話,他這裏其實也同樣有十萬的兵馬。
    黏蟬城這座城,嚴格意義上其實也在樂浪的範圍之內,但是,因為這座城池拱衛著後方的丸都和國內而成。
    因此,這座城之內有著重兵防守。
    李牧奇襲樂浪,但卻還有這座城沒有拿下來。
    而黏蟬城,同樣是一座依江河而建的城池,就修建在列水之側,與列口相互依拖,形成了穩固的江防體係,以江防鞏固城防。
    這座城池曾經經過李唐的數次修繕,城牆高達三丈,以夯土包磚,堅固異常。
    此時此刻,李唐皇帝李世民更加是親自領兵駐紮於此,和李牧進行對線。
    他深知,此城若失,李牧的兵鋒將再無阻礙,直插高句麗腹心國內城!
    李唐的都城一開始就是在國內城之內的,隻不過後來拿下了樂浪之後,考慮到交通便利的問題,一度又遷到了平壤。
    但隨著這一次唐晉大戰,由於李唐水勢受創嚴重,5萬水師隻剩下1萬殘兵,幾乎都可以說是快要全軍覆沒了。
    而這個時候,平壤如果繼續作為國都的話,那這個安全就無法保證了。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又重新遷回了舊都國內。
    畢竟,如果要論及城防的話,能夠與丸都相互依存的國內城,在這方麵是絕對更加優於平壤的。
    中軍大帳內,李牧身披玄色重甲,甲葉摩擦發出沉穩的輕響。
    他立於巨大的沙盤前,目光如古井深潭,不起波瀾。
    薛仁貴北線攻破西安平、兵逼梁口的捷報剛剛送達,帳內諸將精神振奮,戰意高昂。
    不管是薛仁貴哪一路,又或者是他們這一路,隻要突破了接下來的那個目標,那麽,都可以對丸都和國內二城形成威脅了。
    半島北方確實是地理位置險峻,但是,畢竟失去了南方之後,縱深就放在這裏,險歸險,但關卡的數量有限。
    不管是哪個方向,隻要能夠突破一兩道防線,都可以直接對丸都和國內兩城形成威脅。
    這就是國土麵積狹小,無法形成戰略縱深的劣勢。
    當然,這也是因為李唐在第一次唐晉大戰之際,已經丟了半個幽州以及半島南部,才會沒有足夠的縱深。
    如果沒有第一次唐晉大戰做出的鋪墊的話,第二次可不會打的這麽容易。
    同時,是因為李唐內部被牽製了太多的兵力,足足有四分之一的兵力在鎮壓地方,無法投入到前線的作戰之中。
    他們不管地方又不行,如果不管地方的話,前麵同樣沒辦法打仗!
    別的不說,光是一個後勤,以後就別想再拉上來了。